“三岁看大”与“三日刮目”

2021-09-05 03:05梅会林
杂文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吕蒙天资鲁肃

梅会林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一个人三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看一个人七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直至到老的样子。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的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未来的好坏,甚至一辈子的走向和成就。

这样的推测预见靠谱吗?值得商榷。不可否认,孩子小时候在天资、兴趣、品行等方面的表现,对未来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从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无疑将为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好的基础。这句话简单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三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七岁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其中年以后的发展趋势。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断式的预测,不免带有一种简单的经验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因为人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会总是一帆風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加上外界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等都会发生变化,克服缺点不易,而变坏却是分分钟钟的事儿。因此,这样的预测难免不靠谱。

“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四岁的孔融就懂得礼让,且少有异才,能诗善文,极负捷辩口才,有“神童”之誉。孔融生活在群雄割据、战事频繁的东汉末年,以文学见长,却有些恃才傲狂,缺乏实际指挥作战本领,加上性情刚直,评议时政,言辞激烈,触怒曹操,惨被曹操杀害。东晋葛洪剖析:“孔融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用太中大夫陈韪的话来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同样,小时愚钝,大也未必不佳。据清代张尔岐在《蒿庵闲话》记载:叶奕绳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如过眼烟云,前读后忘。叶奕绳自己都怨恨自己愚笨。按此推断,叶奕绳怎么还能取得成就呢。然而,叶奕绳没有因天资差而沉沦。他发奋苦学,每读一本书,看到喜欢的语句、段落就摘录下来,认真朗诵十多遍,一张一张贴在墙上,再看上三五次,一定要达到烂熟、一字不遗的地步。贴满了就拿下来,收到竹箱里,再把新摘录的贴上去,随时收随时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可以积累了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天道酬勤,叶奕绳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三岁看大”会走眼,就是“士别三日”,也当刮目相看,而不能带着有色眼镜,以老眼光看人。如果抱着固有的心态,以静止僵化的思维去看待人,往往会出现错谬。据《资治通鉴》载:吕蒙初不识文,后在孙权劝导下读书学习,日积月累,读的书超过了宿儒耆旧。鲁肃是一代儒将,觉得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一次,二人把酒纵论天下事,吕蒙一番真知灼见,让鲁肃闻听大惊。

清末重臣曾国藩资质愚钝,左宗棠说他“才太短”“欠才略”“才亦太缺”。曾国藩自己也不否认,直白地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有个故事说曾国藩在家读书时,一个时辰过去都记不住,背不会,躲在柜后的小偷都背得如流。但曾国藩笃信勤能补拙,天资愚钝靠勤奋,孜孜以求终大成。

俗语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三岁看大”与“三日刮目”中,我们认识到对每个人来说,成长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辈子的事,家长需要把握孩子的关键期,重视早期教育,及时帮助改正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是成年人也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行合一,不能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修养,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时时砥砺自己,改正缺点,修正错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不忘初心保持守正笃实,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走好漫长人生路。

猜你喜欢
吕蒙天资鲁肃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吕蒙白衣渡江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天资乳业 保持新鲜,每一天
鲁肃机智调解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