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悄然凋零的乡间“讲古”一叹

2021-09-05 03:05周彪
杂文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场院传统孩子

周彪

“讲古”,顾名思义,是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但在民间语境里,“讲古”之“古”是一个泛概念,包含了话本传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地方戏曲等内容。“讲古”,是以口口相传方式传承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保存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乃至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如果没有先人们代代传承的讲古,就不会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也不会有“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大民间故事的经久传诵,更不会有太史公写入正史的《五帝本纪》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及《子不语》《何典》等一干“鬼书”的横空出世。

从西周“木铎采风”的着意收集,到宋代“勾栏瓦肆”的加工传播,从行走乡间的“负鼓盲人”作场说书,到民间夏夜相聚乘凉和冬日炉边挨坐取暖的谈古说今,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就这样在时间的长河里积淀流传,成为世代不竭的精神食粮。可令人遗憾的是,民间“讲古”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式微,当今的乡间已“终岁难闻‘讲古声”了。

笔者有幸,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方乡村,赶上了“讲古”的末班车。那年代的大多数农村没有电,自然也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没有电风扇,没有电烤火器,炎热的夏夜只能在户外摇扇纳凉,寒冷的冬夜只能围坐炉边烧柴取暖。那时候的盛夏时节,每当炎炎赤日隐入西边山坳时,家家户户就开始洒水清扫屋前的场院,然后把家里的竹床竹椅、木桌板凳一股脑搬出来,做好乘凉的准备。晚饭后,一家老小或坐或卧、手摇蒲扇,开始一天辛勤劳作之后的休息和放松。同龄孩子们在呼朋唤伴玩完躲猫猫、抓特务、数星星、捉萤火虫儿之类的游戏后,回到自家场院的保留节目就是缠着大人们讲故事。三国演义里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单骑救主的赵子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梦中杀人的曹操,封神演义里能掐会算的姜子牙、擅长地遁术的土行孙、会玩脑袋取接戏法的申公豹,水浒传里能日行八百里的戴宗、能三拳打死老虎的武松、会呼风唤雨的公孙胜等等,符合孩子们好奇心理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就是在大人们断断续续的“讲古”中铭刻于幼小心灵的。如果乘凉时来了一位爱看老书、会讲故事的乡邻,那就成了孩子们的节日。

上大学后我翻阅《今古奇观》、“三言二拍”之类的话本小说时,有很多情节和人物似曾相识,那是童年时候的“讲古”记忆被唤醒。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和传说。化成漂亮姑娘助人和報恩的田螺精与鲤鱼精之类的美好故事让幼小的心灵浮想联翩,而为自己能早日投胎转世找替身的吊死鬼、落水鬼之类的传说则让人毛骨悚然。当然,长辈们是不轻易讲恐怖故事和传说的,但有时候为了阻止孩子们晚上串门儿,他们会讲几个和本地人事物有关的恐怖传说来“吓唬”孩子们。笔者小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发生”在当地的《团鱼精复仇》《白乌龟扫墓》《红毛野人》的恐怖故事。这故事很有效,每当我晚上打算串门时,这些故事情节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里,跨出门槛的脚又怯怯地收了回来。

乡村的“讲古”传统凋零于何时?笔者的观察应当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直接肇因是村村通电。电通到了乡村,电风扇、空调机先后跟着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改变了人们户外纳凉和相互串门的传统习惯,而电视机和电脑的普及则完全改变了乡村民众的夜间文化生活方式。自此,乡村的夏夜不再有一群成人、小孩相聚于某家场院嬉戏、聊天的的情景,也不再有一群孩子缠着大人讲故事的场景,因为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和电脑上的游戏画面比“讲古”更直观、更精彩!

现代化改变了乡村的耕作方式,也改变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方式,导致了几千年的“讲古”传统戛然而止。“讲古”传统的中断意味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丧失了再生功能,也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的文化营养元素传承方式少了民间“讲古”这一传统方式。这种变化是否会使文化营养元素在传承中丢失多元化的内容?是否会导致人们情感交流的日趋冷漠和价值观的改变?我无法作出是与否的判断,只能让时间老人来作答。

猜你喜欢
场院传统孩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回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与五岁女儿在场院上剥豆
场院的变迁
片刻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