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贡献及当代价值研究

2021-09-05 03:07尹海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陕甘宁调查研究经济

尹海冉

摘 要: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任弼时是较早认识到经济建设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任弼时将马列主义作为指导,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积极探索经济建设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保障了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动了边区军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为抗战的顺利进行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党的发展建设同样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党建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因时制宜,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经济;陕甘宁;调查研究

任弼时同志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在他投身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为共青团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作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结束共产国际的工作后,任弼时从莫斯科返回延安,肩负起指导陕甘宁边区工作的使命,有力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工作。

一、任弼时经济思想产生的条件

(一)青年时期经历的积累

任弼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曾在朝为官,但是官运不佳,于是告诫后辈:“为官艰难,不若读书明智。”祖辈传授的经验对家族的影响很大,族中读书逐渐成为传统。任弼时的父亲在家族中创办了新式学堂,为任弼时的求学之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任弼时从小就跟随在父亲的身边读书,接受思想启蒙。在高等小学毕业后,任弼时考取一所私立中学,但由于需要支付高昂学费,他便由私立学校转入公立学校学习。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了剧烈变化,开启了出国留学的热潮。面对出国求知的机会,任弼时也心动了。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经过一番思索,任弼时同其他同学一起到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抵达莫斯科后,任弼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苏俄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了任弼时经济思想的形成。

(二)陕甘宁边区和平的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武装斗争逐渐转变成党的主要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成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的敌人。因此,国民党决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与此同时,边区军民对黄河的保卫工作使侵略者无法到达边区。因此,当时陕甘宁边区暂处于和平环境,为经济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解放区进行巩固[1]。随着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节节胜利,党中央当机立断,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建立华北财经委员会,解放区为军事斗争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相关物资。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来支援战争。因此,任弼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时局发展的需要

当时陕甘宁边区的和平环境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连年的战乱使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大肆的侵略掠夺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此外,连年的自然灾害使陕北地区生产的粮食不能供给日常所需,使广大军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被削弱。经历了众多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获得领导权,只有进行经济建设,诸多工作才能顺利展开。为了解决边区的发展,使抗日战争得以顺利进行,任弼时提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

二、任弼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具体贡献

(一)始终将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建设时,农业生产一直作为建设的中心工作被重视[2]。随着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敌对势力对陕甘宁边区经济的封锁使边区出现严重危机。1940年,陕甘宁边区遭遇极大的经济困境。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的粮食生产,对于保护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坚定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具有重要作用。

1941年年底,任弼时做出以农业生产为第一建设任务的决定。他提倡调动农民积极性,利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积累财富,以此进行工商业的发展。任弼时时刻以农民的利益为重,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不仅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还助推了边区工商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

(二)及时调整机构以及政策

任弼时抵达陕甘宁边区后从多方面入手促进经济平稳发展。1940年,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任弼时认为边区的领导机构以及相关经济政策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为加强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任弼时一面将新的干部调来支持边区经济建设,一面将一些干部进行岗位内部调换,以此来发挥干部的特长[3]。

任弼时的一系列施策与人事调整遵循了陕甘宁边区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了工作效率,边区经济正常运转起来,对边区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发表《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采取的抗战政策由“联共积极抗战”转变为“反共消极抗战”。“皖南事变”使众多党员干部牺牲被俘,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的爆发使边区民众陷入恐慌中,他们担心国共两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平局面会因此被打破,使边区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同时也对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任弼时发表了《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提出中共采取“军事上取守势,政治上取攻势”的措施[4]。任弼时认为,第一,加强对外贸易对于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理智地分析了边区与边区周围国统区的内在联系,认为如果能够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则可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战线,对于抗战的顺利进行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他还指出了边区建设的前进方向,确定了边区建设的目标,为边区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经济建设是边区建设的中心任务。任弼时不止一次提出经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应大力发展经济,为其他一切工作的順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这篇文章的宣传效果显著,任弼时对局势的分析使边区的干部对党的前途与命运更加明确,同时也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的决心,鼓舞了士气。

(四)发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1942年大生产运动使边区暂时渡过了财政危机,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部分达到了最初预设的水平,扩大了经济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使党的威信得到了提升,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但是1943年下半年出现了物价变动、金融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任弼时作了相关报告。

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中,任弼时着重强调了边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任弼时指出:“只有发展经济,人民丰衣足食,政府才能富足。”任弼时指出在战争尚未真正爆发的时候,应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为人民着想。同时,任弼时强调共产党员应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5]。唯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相信党、跟党走,党的相关政策才真正具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服,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经济建设。与此同时,任弼时根据边区具体情况提出关于财政、金融、贸易工作的基本方针[6]。他认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财政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具体的生产任务和生产指标。正是在任弼时的有力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任弼时的这个报告,是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成功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思想。

三、任弼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要具有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同志率先在党内倡导调查研究好作风,为探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条件。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任弼时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边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工作,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关系到决策能否顺利进行。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我国发展面临着新变化,对党建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只有把调查研究贯彻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深入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才能及时发现短板,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党建工作提出新思路、新举措。调查研究是实现人民愿望和满足人民需要的必要前提和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需要用调查研究作为基本支撑,切实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新的辉煌。

(二)要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脚踏实地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实事求是。任弼时同志在工作中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直将实事求是的思想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中。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任弼时同志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实在[7]。在进行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任弼时注重实际,脚踏实地地工作,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在党建工作中要求真务实,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要勇于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发现疏漏之处及时弥补,努力成为真正为人民谋幸福、得到人民信赖的政党,能够得到群众拥护信任的政党,必然能够走得长远。

(三)要具有因时制宜的工作理念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弼时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时坚持因时制宜,在边区经济状况恶化之时,他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应对[8];在边区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后,他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经济建设平稳发展。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就是堅持了因时制宜的工作理念。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面对不同时期贫困的不同情况,共产党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坚持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不懈奋斗,最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因此,新时代的党建工作要重视因时制宜的工作理念,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及时调整措施,不断提高执政党的建设能力,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创辉煌。

四、结  语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在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临危受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问题,为抗战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在新时代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及因时制宜的工作理念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对挑战、凝聚力量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成为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党。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唯有不忘初心、实事求是,才能使党永葆青春,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马美著.论任弼时的经济思想[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1):24-27.

[2]吴崇信,张培林.任弼时的经济思想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4(04):32-36.

[3]任弼时.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

[4]曾长秋.任弼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理论贡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58-62.

[5]崔泰康.任弼时与陕甘宁边区建设[D].延安大学,2013.

[6]姚勇.论任弼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思考与认识[J].中共党史研究,2001(02):51-55.

[7]江泽民.在《任弼时传》《任弼时年谱》出版发行暨任弼时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缅怀与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

[8]郭升.任弼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研究[D].延安大学,2010.

(作者系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陕甘宁调查研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陕甘宁振兴论坛
意见篇
经济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何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