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论文应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1-09-05 03:25吴文成
民主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科学者学术期刊

吴文成

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等领域,“SCI至上”等弊端逐渐被社会所了解,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相关战略举措加以应对,如2019年7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旨在培育一批中国主办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而在人文社科界,学术论文推崇海外英文发表、唯SSCI等现象同样严重,因此,把人文社科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任务同样紧迫。

具体来看,如何在人文社科领域将论文发表在中国大地上,既面临同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的困难,也有一些自身独特的障碍。

一、英语在国际学术界掌握绝对的话语霸权,英文能力是中国人文社科学者进行国际交流必须跨越的现实门槛

随着英国在近代以来率先实现“工业革命”,逐渐在全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在大英帝国的全球殖民和商品输出大潮中,英语已逐渐演变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通用语言。二战后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更使其掌握了绝对话语霸权,非英语世界的学者大多只能借助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与自然科学界存在普遍公认的科学公式、科学原理和科学符号等通用交流工具不同,在人文社科领域,非英语国家学者更加依赖英文文本来阐释概念、论证态度和总结观点。因此,在面对英语霸权时,具备基本英文表达能力是中国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必需,而这也是不少人文社科学者推崇英文发表的客观因素。

二、以SSCI为代表的文献计量评价体系具有制度先发优势,后发国家往往对其有较大的路径依赖

创立于1973年的SSCI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评价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论文的文献计量评价体系。由于采用了标准化、国际化的文献计量指标,其为评价全球人文社科领域异常多元、繁杂的学术期刊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能。很显然,以SSCI为代表的学术评价制度对后发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当前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权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便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直接借鉴自SSCI制度的产物,据此,很多学者便想当然地认为SSCI必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这种迷思也助长了人文社科领域部分存在的唯SSCI马首是瞻的风气。

三、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各类科研评价中对英文发表另眼相看,变相固化了英文论文优于中文的等级关系认知

近些年来,随着中文学术期刊的不断进步,在人文社科领域,部分优秀的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已经超越了处于SSCI尾部乃至中部区域的英文期刊。遗憾的是,中文学术期刊的持续进步并没有得到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不自觉地将英文论文列为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年度推优等各种学术评价过程中,向英文发表能力强的学者倾斜。这种偏向造成了英文论文要优于中文发表的等级关系认知,进而鼓励了以英文发表为荣的学术实践。

当下,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华脱钩态势日益明显、对华打压力度加强,继科技论文之后,如何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大地上,也亟需提上战略议程,具体而言,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向:

一、大力扶持中国自己主办的中英文学术期刊,尽早实施人文社科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把科技论文和人文社科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旨在通过把中国学者的优秀智力成果留在国内,以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尽早实施人文社科版的卓越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支撑力度,培育一批学术声誉高、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术期刊,特别是打造中国主办的、面向全球发行和运营的英文期刊,必将逐渐填平中外学术期刊在质量、声誉和影响力方面的鸿沟,从而消弭英文发表崇拜的基础。因此,将中国主办的学术期刊做大、做强是把人文社科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落脚点和重要战略抓手。

二、给予中外文学术期刊同等国民待遇,真正破除以刊论文,回归学术评价的初心

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当前一批外文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确较高,但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人文社科论文受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国情需求影响很大,普适性高度受限。严格来看,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优劣评价都是基于特定的知识共同体、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等要素,因此,各级学术评价机构在开展各类学术评价时不能过度拔高英文论文,给其特殊待遇,而应一视同仁,根据特定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根据其发表的期刊进行科学评价。故而,破除以刊论文、给予中外文期刊平等待遇是把人文社科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制度保障。

三、规范同行评议的全流程,科学有效地推进代表作制度,淡化英文发表的功利因素

真正杜绝SSCI崇拜,破除以刊论文、淡化文献计量指标的风向标效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同行评议、科学地推进代表作制度。只有规范管理好包括专家遴选标准、遴选程序、评审过程等步骤在内的同行评议的全流程,才能牢固树立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在学术评价中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代表作制度的有效实施必然会淡化英文发表的功利因素,使学术评價与待遇、福利等脱钩,把国际发表变成人文社科学者依据自身兴趣、特长和研究问题的性质等要素的自主学术决策,而不是追随一种学术潮流或趋势。

(作者系外交学院《外交评论》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猜你喜欢
社科学者学术期刊
社科成果展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