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土小说的多样化呈现

2021-09-05 10:26刘瑞雪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散文化狼狗乡土

刘瑞雪

台湾乡土小说与中国内地乡土小说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发生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派认为乡土文学写作应摒弃现代主义手法,回归乡土写实,由此,台湾乡土文学写作大多以批判现实为主,甚至掺杂着紧张胶着的政治意识形态,失却了真正的温度。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寂寞的游戏》在乡土题材的创作上更关注人本身,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也以其轻叙事、重抒情的特征,显示出台湾乡土文学小说的新质。

一、散文化的美学流向

林道立和王菊延在《论散文化小说》中,曾给出这样的概念界定“散文化小说”,就是抒情小说、非戏剧性小说,也就是说,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是散文化的核心特征。区别于台湾传统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范式,《寂寞的游戏》在创作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摆脱了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观念,呈现了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文类特征。

(一)淡化的小说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在戏剧性作品中,小说情节必须具备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和生动性。以往的台湾传统乡土小说就沿用了此类情节模式。胡亚敏曾将小说的情节类型划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台湾传统乡土小说最擅长运用线性情节模式:譬如陈映真的《夜行货车》《将军族》,黄春明的《苹果的滋味》,王小祯的《小林来台北》等。而非线性模式是“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的,对传统故事型情节的冲击。它表现为线性情节的紊乱和隐退,其基本特征为打乱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淡化人物和情节”。在《寂寞的游戏》中,我们所看到的情节是琐碎的:“我”和孔兆年、何雅文、狼狗等少年伙伴的日常故事,并无因果关系贯穿始终。《送行》一文依然压缩了情节的展开,无法发现常见的因果叙事,读完之后甚至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何次子经历两位至亲的分离,却表现得如此冷漠,而且似乎文不对题,与送行无关?然而正是这种情节的模糊和缺失,使人产生朦胧之感,因此回味无穷。

(二)松散的叙事结构

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提出:“散文化小说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结构松散。”小说集《寂寞的游戏》即体现了松散的表层结构。在开篇《寂寞的游戏》中,第一小节先写了“我”和孔兆年捉迷藏的故事,随后写孔兆年和狼狗的家庭情况,最后写“我”对何雅文隐秘的情愫,这三部分从表层结构分析,都可以当作独立的故事来看。但当我们窥知到该篇的深层结构时,就会发现这种松散的表层结构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殊途同归地指向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内涵。“躲避”是《寂寞的游戏》的关键词,那年“我”十三岁,最好的朋友是孔兆年和狼狗,孔兆年几乎不讲话,狼狗用自己的方式讲话。孔兆年躲着全世界,狼狗则是全世界都躲着他,而何雅文则是以转学去美国的方式与“我”分离,未尝不是一种肉体的躲避。作者在结尾处将各部分进行了串联:“那年我十四岁,我最好的朋友是孔兆年和狼狗,我最想念的人是何雅文。我还记得他们躲起来之前的样子。”看似松散的表层结构,借由“躲避”,缜密关联起来形成的深层结构,将成长的失落和迷惘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诗意的意境打造

《寂寞的游戏》着力于将主题意蕴融入意境,由此获得了诗的意境美,成为其最富有审美价值的部分。意境论是我国古代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童庆炳认为:“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情景交融作为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在抒情作品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因此借助景物,移情入景,更加便于抒发情感。环境描写在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中比比皆是。比如在《木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心情放松之后,他茫然地看向前方隆起的肚围和外翻的皱褶,再将目光转移到落地窗外那片侧斜的青山,和山脚下铁黑色的河面。那片山景并不美,参差拥挤的墓冢刮去了大半的绿意,河水似乎感染了过多的死亡气息,因而显得犹豫不前。不过,他始终认为这幕场景透露出一股无可替代的静穆,特别是今天,他发现在山坳树丛间,有一些晨起爬山健行的人影,心中那份遥远而深幽的感受就更加分明起来。”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冷深幽的图景,也暗示了“我”在压抑了对母亲的思念后内心的怅然若失。

由此,我们发现,相比于台湾乡土小说对于乡村情节、故事的书写,《寂寞的游戏》已经出现了向书写乡村氛围的转向。

二、情感表达的私人化转向

台湾传统乡土小说常常融入政治意识形态,显示出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和集体,虽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却忽略了对人、对自我、对世界等终极问题的深层思考,《寂寞的游戏》把焦点转向人,情感表达更加私人化。

(一)对成长经验的书写

成长是每个人类个体都无法逃避的人生阶段,成长意味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突破,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势必會经历或喜悦或失落的成长体验。小说集《寂寞的游戏》显然属于后者。《寂寞的游戏》《父亲的轮廓》《木鱼》等字里行间充斥了对于成人世界的疏离和对童年、少年时代的追忆和怀想。《寂寞的游戏》以十四岁少年的视角,通过描绘与孔兆年、狼狗、何雅文的相处日常,书写了少年青春期的成长隐痛。《寂寞的游戏》的主人公爱好捉迷藏:“在扮鬼的人越来越接近我,就要发现我的那一刻,和其他人一样,我也撕扯着嗓子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然后在争先恐后的赛跑中,和同伴一起一路狂奔回到游戏的起点,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沉浸在一阵虚脱之中,失去一切感觉……这是捉迷藏游戏的另一项迷人之处,它总是把我们带回到游戏的起点,而且从不枯燥。”人生是一场寂寞的游戏,在和时间的躲藏和追逐战中,涌入的失落和虚无是令人窒息的,只有回到游戏的起点,才能解脱。《父亲的轮廓》依然是以“我”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先讲述在中学时期父亲对我深沉厚重的勉励,使“我”放弃了想死的念头,当天降横财砸中父亲后,父亲离“我”和母亲而去,父亲多年后车祸而死,母亲从未像父亲那样为“我”留下充满温情的字条。在一次母亲深夜进入“我”的房间,被“我”的一声呼唤感慨到抽泣,“我”又重新燃起了想死的念头,童年往事不可追,最使人绝望。

猜你喜欢
散文化狼狗乡土
下水作文大家谈
诈死
我的新朋友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干什么的
芬芳乡土行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