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古代乐论思想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2021-09-05 01:58贺元姣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论衡客观事实王充

贺元姣

在辞藻华丽,浮夸文风盛行的东汉时期,儒学与谶纬神学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的《论衡》力图“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提倡描绘客观真实。学者对于王充《论衡》思想的评论存在一些争议,本文从王充思想的褒贬两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提供参考。

一、《论衡》的思想主旨

《论衡》全书以论辩为主,援引了大量的材料,又运用了比喻、类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再加上文风雄辩,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王充崇尚“真美”的思想,《论衡》的文风、遣词用句朴实无华、精炼通俗,这与当时流行的浮夸文风截然相反。

王充认为由于众多包含瑞应灾异、星象巫术等内容的说法、读物出现,使人们“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所以他力图打破传统的神秘主义思想,否定有意志的创造者的存在,力图从唯物主义出发摆脱虚妄之语,使文字真正发挥应有的实用价值。《论衡》批判了汉代“天人感应”思想,鼓励人们追求艺术所反映的客观生活的真实。

二、关于王充思想评论争议的思考

学者对于王充《论衡》思想的评论仍存在很大争议,批评者认为其“立说乖戾,不足道”;赞赏者则认为其“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一方面,汉代时期,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唯心主义历史观盛行。王充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对那些根据个人主观想象对历史事实进行虚妄描写之人大加斥责,否认鬼神,否定人与自然的必然联系,沉重打击了天人感应论,对长期存在的“淫乐亡国”论进行了有力批判。王充的《论衡》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许多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者发现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根据客观事实经验对“师旷演奏《白雪》曲,神物从天而降”提出质疑。其实,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此类夸张写法,读者并不会深究这些虚幻是否属实,因为这些描写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揭示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当人们仔细阅读《韩非子·十过》就会发现,其中的音乐故事也并不是在描述某种客观事实,而是用这些被夸大了的音乐灾异现象达到规劝君王的效果。师旷认为“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就是在规劝主君不能只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要做真正对百姓、对国家有德有义的君主。

《韩非子·十过》记载:“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韩非子对音乐灾异现象的夸张描写,其实反映的是他在追问什么样的人能够配得上听这样的音乐。虽然故事本身荒诞可笑,但对君王德行配位的规劝却是字字箴言。在《论衡》中,王充用对自然事实的描写方法来批判精神事实,并非全然正确。由于这个音乐故事探讨的并不是自然事实,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因此,对于真实价值的追问不应该从经验形态的角度切入。

王充的《论衡》是对“虚妄之言胜真美”的批判,认为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历史叙述会让民众失去对真实价值的判断。正是因为“传书之家,信以为然,世人观见,遂以为实”,所以,人们认为音乐可以招致灾祸,进而使“淫乐亡国”论盛行。

王充作《论衡》是想实现人们对于真实价值的普遍满足,对《韩非子·十过》的批判是基于对传统神秘主义思想的否定。但是,王充从真实生活的世界去批判精神维度的“虚妄”,难免存在一些偏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者应该一分为二地去把握王充《论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不能对其全盘地接受或否定。

《论衡》共85篇,花费30多年才写成,历经岁月的洗涤仍然可以永葆魅力。王充没有随波逐流,他勇于直言社会的虚妄,不对权威妥协,终于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淡彩的一笔,这对当今人们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当代民族音乐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一)把握客观真实

《论衡》忠于对音乐现象的写实描写,反对夸大音乐的功用,抨击了长期存在的“音乐亡国论”。在王充看来,“疾虚妄”就是对不真实、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进行批判,这对现在的音乐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人们在学习、研究民族音乐学时,要注重实地调查,因为实地调查要比书斋式阅读更为重要。人们不能说虚妄之言,更不能仅凭文本上的只言片语就异想天开地下结论。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王充亲自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要秉持“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在进行实地调查时,尊重被调查主体及其信奉的音乐文化,与被调查者构成平等关系;在资料采集方面,要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持久性;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描述调查结果,不以个人主观的好恶随意作出优劣评定,既不能过分夸张,又要描述到位。

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提到,民族音乐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田野考察实践为基石,以客观描述实践为基础,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开展案头解释性工作的音乐理论学科。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不可忽视的一个学术环节。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田野工作者能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不论是书面形式的文献、乐谱或者是实体的乐器,还有录音、视频等,都极为宝贵,对研究成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田野调查可以使研究者对某项音乐活动有切身体会,这不同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书本知识极容易流于表面,是肤浅的,而田野调查是深刻的。

民族音乐学研究者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获取资料,克服偏见,从而获得更多、更确切的实际资料。可以说,客观真实是民族音乐学研究者的第一要义。

(二)敢于对虚妄权威之言提出质疑

在谶纬神学和唯心主义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王充提出了“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天人感应论”予以沉重打击,尽管《论衡》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但在多年后,迎来了真正的读者——东汉的蔡邕。《论衡》的美学观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在当时看来是不合时宜的,如今却成为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目前,音乐学研究者对一些著名学者、专家的论点、著作深信不疑,往往失去了批判、存疑之心,对客观真实的把握不够深刻,不去深究其深层的内涵,缺乏批判性思维。《论衡》在当时被视为“异类”,但它在后世的评说中却大放异彩,人们对于音乐学的研究也应该不惧权威,立足于客观事实,立足于田野调查,基于大量的事实向权威提出自己的质疑,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时代长河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四、结语

王充《论衡》一书留给学者的绝不仅仅是对成书内容的思考,还有其中的很多观点。例如,“疾虚妄”,对不真实、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进行批判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多可取之处。王充具有“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的勇气与精神,他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对音乐学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寧夏大学)

猜你喜欢
论衡客观事实王充
酷爱学习的王充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弟子规·出则悌(七)
通过创作油画《卖红薯的老汉》看现实主义绘画意义
《论衡》选读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吗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王充路
浅析媒体的舆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