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香文化

2021-09-05 02:25赵悦赵莹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香道日本文化

赵悦 赵莹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香道、花道、茶道是日本三大艺术道,其香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中国的香文化和日本的香文化,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点。

一、香文化历史

(一)中国香文化历史

近年来,中国香道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闻名,但实际上,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黄帝内经》记载:“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由此可见,香作为防疫药品的效用已经被人们挖掘。

唐代,受佛教信仰的影响,香被广泛使用。佛教经典对香的评价很高,在佛教儀式上使用香已成惯例,焚香礼佛的传统至今仍保留。

宋代,香不仅受到上层人士的喜爱,也受到平民的追捧,出现了《香谱》等香文化著作。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东南亚的高级香木,这丰富了香的品种。这一时期的香文化不仅出现在宗教礼仪中,也被应用到文人的社交活动中,成为文人的精神享受。香的焚烧方法和工具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香的造型和种类也日益多样。

明代,香文化与理学、佛教相结合,出现了“坐香”“课香”等香席活动。这一时期关于香文化的典籍较多,《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线香的做法。

清代,香文化更加受到重视,广泛用于祭祀、礼仪等活动。《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香文化的韵味。后来,由于战争频发、社会动荡,香文化不再被重视。虽然香经常被使用,但是香文化却渐渐销声匿迹。随着国家的强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香文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日本香文化历史

与中国香文化不同,日本香文化最初就有很强的宗教色彩。烧香最初是作为一种佛教礼仪传入日本的。日本文献上能查到的最早关于香的记叙是《日本书纪》中的:“三年夏四月、沈木、漂着于淡路岛、其大一围。岛人、不知沈水,以交薪烧于灶。其烟气远薰,以异则献之。”这里的“烟气远薰”其实就是指香木。

奈良时代,香木与佛教的关系密切。香木主要用于佛前供香,其目的是让佛事变得庄严。平安时代初期,贵族追捧香木。由于日本不产香木,需要从印度等地进口,因此,香木价格高昂。平安贵族除了日常使用香木,还将香木作为贵重的礼品互相赠送。与佛前供香相对,人们为增加生活情趣而在室内空焚或在衣服上焚染的香被称为薰物。也就是说,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前供奉,而在平安时代,香成为贵族生活中的日用品。

随着武家的崛起,香道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技艺。进入江户时代后,现代香道的基础已经形成,参与香道活动的人员急剧增加,不仅是贵族,武士、町人、甚至是富裕的农民阶层都广泛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二、中国香文化和日本香文化的概念

(一)日本香文化概念

小学馆发行的《日本大百科全书》中对“日本香道”的解释是:“香道,鉴赏香的味道。”作为鉴赏对象的气味,必须经常散发芳香。

《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版中说:“以香木为素材的闻香艺术之道叫作香道。”这是因为作为佛教礼仪的香道从传入日本开始就有仪式的性质。

日本香道文化的表现之一是比赛品香能力的品香游戏“熏物合”,“熏”即“香”,“合”在日语中有比赛的意思。这种游戏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平安时代的“熏物合”重点在品评香,这是平安贵族修养的一种体现。室町时代,用柱香评判品香能力的“名香合”盛行。“名香合”比试的不仅是品香能力,更是文学才华。后来,人们将数种香料搭配在一起,根据和歌与物语的主题进行品香比赛,这就是“组香”。“组香”的主题取材很广,有人名、花名、故事等,参与者可以同时赏玩香和文学,格调甚是高雅。

这些品香游戏的玩法不同,重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平安时代的“熏物合”重在考验人们配香的能力,“名香合”重在考验人们判别香质佳劣的能力,“组香”重在考验人们识香的能力。

日本香道分为各种流派。例如,以三条西实隆为始祖的御家流、以志野宗信为始祖的志野流、以米川常白为始祖的米川流、以大枝流芳为始祖的大枝派等。流派不同,香道的理念和做法也不同。

(二)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对于品香比赛的记录较少,但中国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熏炉、薰笼等香具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唐朝,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空前繁荣,大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运抵中国。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也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唐朝出现了大量华美的金器、银器、玉器等香具,敦煌壁画里能见到香斗、香炉等丰富多彩的唐朝香具。

自宋朝以来,香逐步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愈加精良,香品造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香饼、香丸、线香等。

明朝时,线香被广泛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绍了线香的制作工艺与功效。

中国香文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喜爱香的文人很多,有苏氏父子、黄庭坚、陆游、陈与义、范成大、徐铉等名士,他们都是品香高手,自然留下了不少制香、品香的作品。例如,陈敬著有《陈氏香谱》,颜博文著有《香史》,范成大著有《桂海香志》,洪绉著有《香谱》等。颜博文的《香史》对各种香具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涉及的香具包括香范(香篆)、香盛、香盘、香匕、香铲、香筋、香壶、香瓮、香囊等。

与日本香道不同,香在生活上、医学上的应用是中国香文化的主流。

三、中国香文化和日本香文化中包含的文人精神

自古以来,香为文人骚客所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常常能看到将香比喻为君子之德的作品。中国香文化包含的文人精神可以从三方面看。

一是香味有君子之德。古代的中国文人常常赋予香以人的道德。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香十德》一书中记载了有关香的特性和效用:“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黄庭坚将香的特性比喻为君子的道德,说明了香拥有君子的品质和精神。

二是通过香来表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南宋的赵希鹄曾在《洞天清录》中描绘自己理想的书房:“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古代中国人有“不可居無竹”的理念,这是用象征高尚情操的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操,香也有相应的内涵。明代敖英的《东谷赘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杜少陵之于锦里先生,青莲居士之于范野人是也。或有禅客与之炉薰隐几,散虑忘情,如坡仙之于佛印,涪翁之于黄龙参寥是也。”这是利用香来表现隐居生活的快乐和情趣。

三是用以表现浪漫。香最初是贵族阶层才能享受的高级品,是贵族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样一来,香就和扇子、镜子等一样,和深闺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在《寿简斋先生》中写道,“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体现了女性浪漫的构思。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孤雁儿》中有“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是用香来表达闺房的情趣、哀愁。苏轼《上元侍宴》的“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剑佩声随玉墀走,衣冠身惹御炉香”,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都是在用香表现宫廷生活的豪华。

日本香道的精神虽然接近中国,但其礼仪意味更强烈,这一点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看出。例如,《源氏物语》中有大量描写皇子与亲王品香、制香的片段:“源氏又派定院内各位夫人配制新旧两种香料,诸种器物,皆完美无缺。那香壶箱子之模式、香壶之样式、香炉之设计,无不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世所未见。源氏于诸位夫人悉心调制的香剂中,选出品质上乘者,设法纳入壶中……随信而到的尚有一只沉香木箱子,内装藏青色与白色琉璃钵,其内皆装有大粒香丸。藏青色琉璃钵的盖子以五叶松枝相饰,装饰白色琉璃钵的则是一些白梅花枝。系于两钵上的带子亦皆优美异常。亲王赞道:‘漂亮极了。仔细观赏,又寻得小诗一首:‘残枝落英纷飞尽,葱郁香息令成空。移落佳人春衫袖,芬芳忽随暖风浓。”文学作品中描写了香道具,可见日本人对香道道具和香道仪式的重视。

四、中国香文化和日本香文化的现状

现在,中国香文化逐渐复兴,香道与茶道、花道、琴道、书道并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与日本的“三道”形成对照。如今的中国香文化复兴了一度失传的活动,渐渐为人所知,成为社会话题。中国的香文化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

现在的日本社会中,香道教室十分常见,可见香道已经成为喜欢香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平民也能参与的社交活动。作为传统艺术的香道以适合这个时代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河北北方学院)

猜你喜欢
香道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中日香道文化比较
菩提香道携手青籁养生体验来自心灵的深呼吸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香道文化的传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