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板桥三竹说

2021-09-05 02:51欧阳姗姗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郑板桥物象艺术创作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理庵,因屋前有一板桥,故又号板桥,“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略加以兰花和石头点缀,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经年累月的绘画创作使他得出了一套自己的创作理论。郑板桥有三竹说,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是绘画创作的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本文从三竹说出发,探讨这三个阶段的含义,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一、眼中之竹——艺术积累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因为他认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眼中之竹是画家想表达的客观对象。人们在画画时,先要认真观察要绘画对象的特征、光影、细节,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对其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再下笔进行刻画。眼中之竹是艺术积累的过程,抑或是灵感产生的源泉。艺术家在构思一幅艺术作品时需要经过前期的素材积累,这可以为艺术创作做好准备。

艺术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诚然,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艺术家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作出鲜活的形象,彰显艺术的价值和魅力。中国画论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这个道理。

边塞诗人只有自己见过了塞外风光,方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美篇章。唐代书法家张旭因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书法神韵,成为一代“草圣”。北宋画家范宽曾说:“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自然造化对艺术创作来说不可或缺,师法自然有其道理。

二、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这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画家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赋予其精神气,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郑板桥的《兰竹石图》中,竹子细长而直挺,竹叶几丛,以淡墨浓墨分出前后虚实,整个画面简洁、大气。这与现实中的竹子不一样,是画家胸中之竹。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是藝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并获得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头脑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反复分析,进而构思出艺术意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的主要内容是选择题材、挖掘主题、提炼情节、安排结构以及选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有28个字,以极简的用语展现了丰富的意蕴。唐代王维提出“意在笔先”,张彦远加以完善,指出绘画创作必须对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也就是胸有成竹。

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的成果,这里的竹形象与真实的竹不一样,可以分为有竹与无竹之说,即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之说,前者是人们的知识储备和学识,后者是艺术表现心理,其本质就是要不断创新、突破自己,用全新的思维、眼光去深化自己的感悟。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达内心的“自然”,也就是说,胸有成竹要变为胸无成竹。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学识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阻碍,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自我,需要先把心放空,用纯净、清澈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样才能把胸有成竹变成胸无成竹。

三、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是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即经过艺术积累与艺术构思之后呈现给世人的具体艺术表现形式。郑板桥认为:“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者先,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则;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工。

平时,人们在决定画一个事物之时,心中早就对其有一个大概的想象,只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画出来的事物与现实不同。有时,尽管人们在心中有所想,呈现在纸上的却不一定是心中所想,而与想象中的事物有很大的差距。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的定型和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不一定有精美的作品,因为艺术构思是一个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是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艺术形象一旦生成,就要按自身的逻辑说完要说的话,做完应做的事。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记录了画家创作的过程。艺术技巧有高有低,是决定艺术作品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

“谢赫六法”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以气韵来评定艺术的等级,但若抛去这一层次的含义,亦可以说是艺术的创作过程。绘画创作从传移模写开始,通过临摹前辈的画作,领悟创作的基本技法;接着通过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达到对艺术作品形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掌握,这是艺术的积累过程,是对艺术作品形、色、体的了解;然后是骨法用笔,即作品要有骨气,艺术家本身对所画的事物已有整体构思;最后方能“下笔如有神”,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这就是观郑板桥之画总觉洒脱、清闲的原因。自然本是一个大艺术家,艺术是个小自然。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眼中之竹是艺术积累,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足够的积累才能体悟世界、自然,如此才可呈现有意、有韵的艺术作品。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三个阶段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以眼中之竹作为先决条件,这体现了视觉美,再由胸中之竹形成艺术构思,接着借助手中之竹等材料创作出完美的绘画作品。

眼中之竹并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也不是手中之竹,这其中的差异和复杂,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体悟。

“眼”“心”“手”这三个阶段是艺术家创作必经历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升华,才能把生活中的视觉美转化为艺术作品。物象、意象、形象是郑板桥的画竹“三部曲”,客观社会生活经由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渗透以及改造、加工,最后凝结为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同艺术家展现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就创作而言,艺术家需经历获取物象的艺术积累,生成意象的艺术构思,化作形象的艺术表现这三个基本的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艺术积累是基础,艺术构思是核心,艺术表现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语

郑板桥关于艺术创作的三阶段理论一直被众多研究者所探讨。本文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方面进行解释,由此得出眼中之竹是艺术的积累,是对物象的把握;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是意象的形成;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将胸中意气展现出的物质存在。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更不是单纯的胸中之竹,三者互相联系,同时又各为主体而存在。

(宁夏大学)

作者简介:欧阳姗姗(199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郑板桥物象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