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你了解多少?

2021-09-06 06:23小琪
奥秘(创新大赛)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作状态

●小琪 编

近些年,或多或少,我们都能够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与“抑郁症”“自杀”等相关的话题:中学生在学校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身亡;患有抑郁症的女子将友人推入湖中,二人均溺亡;女博士留遗书后跳楼自杀;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工厂流水线工人自杀……

这些碎片式的新闻夹杂在大量明星热搜及民生新闻里,尽管总是能激起一些或同情或刻薄的对抑郁症患者的评论,但很快又会被下一个热搜、下一个更夺人眼球的新闻盖过。当流量退去之后,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却依然颇多。

或许,当我们认真地思考“焦虑”“抑郁”和“压力”,当我们认真对待“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时,一些悲剧或许能够被及时阻止。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

世界卫生组织对抑郁症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患者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产生负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欲紊乱,身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可能长期存在,或经常复发,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中国的抑郁症12个月的患病率为3.6%,而终身患病率则达到6.9%——依据这个数据,可以推算出中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这也就意味着,每15个人中可能就有1个是抑郁症患者。我们的身边,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恶化的极端形式是自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自杀已经是造成15-29岁年龄段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自杀造成的死亡数量达到了每年80万人,这远超战争和凶杀——但它引起的关注,远没有战争和凶杀多。

一项全球性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郁——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但是比起男性抑郁者,女性比较不冲动和不暴力。而男性更不愿意寻求医疗协助,而是诉诸酒精、毒品和暴力。

至今人们仍然不能确切地找出诱发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但至少能确定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要素以较为复杂的交互关系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如何诊断抑郁症?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美国精神学会编写的被广泛使用且权威的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在抑郁障碍一节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排除近期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正在戒烟/戒酒/戒毒,或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引起抑郁的药物的情况。存在以下情况的至少一条:

(1)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情绪抑郁”;

(2)每天大部分时间兴趣或愉悦感丧失。

并且存在以下情况的至少五条:

(1)经常哭泣,或多数时间感到沮丧、空虚或绝望;

(2)多数时间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和愉悦感的体验;

(3)一个月内体重无原因地变轻或增长大于5%,或多数时间保持食欲剧增或剧减;

(4)多数时间失眠或睡眠过多;

(5)(他人认为)多数时间容易被激怒,或者显得迟缓、迟钝;

(6)多数时间感到疲惫,或者“缺乏能量”;

(7)多数时间为自己“毫无价值”“能力不足”而自责,甚至自罪;

(8)多数时间思考能力下降,或者难以决断;

(9)反复出现结束生命的念头或意向,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具体的自杀计划,甚至出现自杀的尝试。

并且以上症状至少持续了两周,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到学习、工作和生活,本人为此感到痛苦不堪。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我们如果自己诊断的话,对上述语言的理解可能与专业医生存在很大的出入,并且诊断手册只能作为医生临床诊断的辅助性工具,因此,抑郁症诊断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专业评估。

抑郁情绪≠抑郁状态≠抑郁症

如果存在以上某一症状甚至多个症状,那是否就是患了抑郁症?

其实不然。所谓抑郁情绪就是通常所谓的心情低落,但属于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范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抑郁状态是生理和心理综合问题的反应。有抑郁状态并非就是患抑郁症,应激反应、创伤反应、躁郁症等都会有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状态。而抑郁症的确诊是要严格遵守医疗诊断标准进行的。

那么,什么是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在生活里碰到了一些挫折或者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情和精神状态变得低落、消沉,可能感觉孤独、彷徨、无力,从而导致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变得比较负面和悲观。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在哪里?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抑郁症是病理性的概念,是和身体疾病相对的,是心理上的“病症”。间断性产生的抑郁情绪并无问题,并且通常可以自我消化或通过社交网络等消解。但当这种情况长期连续地出现,且无法排解时,可能就成为了抑郁症,再发展下去或许会出现非正常的自残乃至自杀行为。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需要自卑的事,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人工干预甚至药物辅助。

经年寻找咨询师

有两套疗法应对抑郁症。一种是精神疗法,比如心理咨询。另外一种是物理治疗,包括药物和电击疗法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或者结合使用。心理咨询师又可以和心理医生配合,调整药物,以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所谓的网络心理咨询师不具有正规资质。

至少有两种心理咨询的方法适用于抑郁症。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即心理咨询师帮助患者认清他们对自己和身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负面思想和行为。J.K.罗琳在失婚又陷入自杀倾向时,医生就建议她采用这种方法。另外一种则是人际心理疗法,该治疗着重于人际关系与症状的改善。

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患者的生活得到近距离检视。谈论自己的抑郁,在近年来被认为是最好的治疗手法。有些事说出来,痛苦就消失了一部分。咨询师通常仔细聆听,力图发现患者真正的心结,以帮助患者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减轻愧疚感。

咨询师还会给出建议,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再者,抑郁通常跟孤独连结。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抑郁患者改善跟周围人的关系,从而使其获得社会关系上的支撑。很多现代年轻人都是靠自己消化情绪,有时候也因此出现误解和偏见。一位足够智慧的朋友或者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忙开拓个人眼界,理清思路。

一些人抑郁,很可能是之前的生活方式或者思维模式错了,这些都需要别人的建议来调整。生活方式的问题并不只是引发精神疾病,它也会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等。但是人们明显对于前者的偏见更大。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更需要其他人的关爱。

因为“爱”的能力,是站在抑郁的对立面的。被有爱的家庭、朋友、周围环境包围的人,更容易恢复“去爱”的能力。药物治疗和精神疗法,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回这个能力。然而事实上,某些家庭中代际关系很恶劣,只能给当事人增添更多麻烦,所以更需要精心挑选好的心理咨询师。

抑郁症有时候是一个长期抗战。抗抑郁药物需要2~6周才能生效,因为个体差异大,有时还需要试药和换药。药物加心理咨询的效果,比两者分别单独使用更好。80%的患者在双管齐下之后有所好转。

病情好转时极易自杀

在瑞典,无精神疾病的人中,平均每10万人就有8.3人自杀。而有抑郁症的人里,平均每10万人有650人自杀,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这个数字竟暴增到3900人。

虽然只有5%~15%的人会承认,但其实许多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两次自杀念头,而1%~4%的人甚至曾尝试自杀。很多自杀后活下来的人,事隔多年再去回想,虽然当时过得非常不开心,但是他们庆幸自己没有死。

因为过去觉得无比重要的事情,不代表现在很重要,现在觉得重要的事情不代表未来也很重要,但人生只是一张单程票。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曾经坦承有自杀念头的人中,有四成在后来否认曾想过自杀。

人生中的挫折、压力和负面的精神状态,都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发觉自己无法从身边人那里取得正确的协助,又不被理解。

尤其是人类在恐惧和焦虑时,视野会变得狭窄,需要有人来疏导。想自杀的人通常很难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但他们极其需要死亡以外的答案。感觉生活一团糟,绝望,对未来悲观,这些都是自杀的显著信号。

而希望是最重要的。只要人们相信事情会转好,就有能力忍耐抑郁。其他防止自杀的重要性格包括乐观、灵活、敏锐,以及相信未来会有好事发生。

积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能有效降低自杀概率。只是得到正确的治疗需要运气,就算最好的医生也不能治愈所有患者,而且心理咨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起作用。人们总是等到病重才去看心理医生,又没有耐心长时间治疗以保证病情转好。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颇容易自杀的阶段,恰恰是病情转好时。因为这个时候好的状态和坏的状态混合,时而正常,时而低迷,非常消耗人。而且,当病人刚刚感觉好一些的时候,又出现抑郁症状,便会更加丧气,甚至绝望。但要记得,人们落入困境时,有时只需要被有能力的人照顾(包括提供建议),就可能好转。有时候甚至一句话,就能让一个人想通。

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错误的认知、过度的解读、疾病的泛化……都会让“抑郁症”变成一种吐槽,或者是一种刻板标签,而忽略了它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以及他们真实的情绪和生活。

最后,这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我们才刚刚开始。但开始,就有希望!

关于抑郁症的10个真相

观点1:我一直以为他只是心情不好,过了这一阵就会没事了

真相: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的疾病,而不仅仅是情绪发作

对于抑郁症而言,低落、不开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种症状表现而已。就好像感冒,我们往往会出现咳嗽、流涕的症状,而这只是我们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

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病人在发作的阶段,脑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下降。而这样的激素变化带来的状态变化也可能不仅仅是情绪。他们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虑、头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最可怕的是有人忽视了这些身体的提醒。

观点2:通过网上的抑郁症测试,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抑郁症患者

真相:仅靠抑郁量表不能诊断抑郁症

目前所有(正式)抑郁自测量表所评估的,都是“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近一周或者近两周你的情绪、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郁状态”。

但凡经历考研失败、恋爱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当下,不少人会产生“我不好,世界糟糕,未来没希望”这样的念头。一旦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整之后,这个重要的事件过去、压力消失了,抑郁状态也将烟消云散。

如果量表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不等于你已经患了抑郁症。先别急着下定论,抑郁量表在诊断中仅作为参考,去精神科医生那里,听听医生怎么说。

观点3:成天笑嘻嘻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真相: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爱笑”“乐观”并不能保护一个人不得抑郁症。目前没有研究发现,笑或者乐观的人更少得抑郁。

本质上,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另外,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时,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生性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症,在抑郁发作期间,他将暂时变得不再乐观。

观点4:抑郁症和绝症一样,好不了

真相: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但也可以和平相处

抑郁症的确容易复发。根据一项长达15年的研究,抑郁症的终身复发率高达80%,头五年未曾复发的治愈患者,在之后的十年里也有50%的概率复发。

但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中,而是会有抑郁发作阶段。就好像一颗坏掉的牙齿,时不时会痛起来。在发作期,内心体验极度痛苦;突然哭起来,反复絮叨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在缓解期,痛苦折磨会大幅降低,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轻。

抑郁发作期从几天到几周,甚至到6个月或更久。应持续有效地治疗,更重要的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复发的可能。

观点5:医生开的抑郁症药物有副作用,能不能漏服或不服

真相:抑郁症可以不吃药,但不能不治疗

确诊抑郁症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经济状况,建议接受心理治疗、服药或者在服药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如果实在不想吃药,可以勇敢地把这个顾虑表达出来,或许医生还能告诉你一些服药之外的治疗选项,比如经颅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总之,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唯独不建议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自己偷偷改变治疗方案,等它自己好。

观点6:抑郁症患者会突然自杀

真相:抑郁症的确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患上抑郁症,自杀的风险的确会变高,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想自杀。根据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官网公布的数据,门诊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人数占比大约为2%。另有数据显示,至少60%曾经尝试自杀的人,是心境障碍患者(主要包括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这也是医院也好,心理咨询机构也好,都把自杀倾向作为重要评估点的原因。

观点7:得了抑郁症会一直不开心,一旦开心了就是好了

真相:抑郁症不总是不开心

抑郁症并不会改变人的各种基本属性,我们都一样,一天中也有情绪波动。抑郁发作期间,他也仍旧会笑,只是那些快乐可能稍纵即逝。有些患者,甚至在发作期,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开不开心从来就不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也不要拿开不开心判断抑郁症是否好了。

观点8:知道朋友得了抑郁症,特意逗他开心,应该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真相:不需要刻意逗抑郁症患者开心

抑郁发作期间,病人的情绪体验会变得“空白”,动力会变得低下,对自己的认识会偏向负面,食欲和表达欲都可能会下降,我们做的那些事,可能暂时触动不到他。

不过这种特别的对待,会被患者接收到,但效果并不确定。可能会被理解为“关心我的方式”,也可能会被曲解为“这代表我不正常”或者“你说的我做不到,压力很大”。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顺势而为,推波助澜。如果他想坐着晒晒太阳,那就陪他晒太阳,而不是让他出去走走。倾听他想要的,而不是给更多的“指导”建议。

观点9:抑郁症患者多眠、懒惰,就不能努力一点吗

真相:他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只是负面情绪很难控制

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畏难情绪,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他自己能调节的范围,他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无助。

“想开点”“你经历的都是小事”这样的劝慰这时候是无济于事的。病人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打破“越难受越不想动,越不动越难受”的恶性循环,让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发挥作用。

观点10:朋友得了抑郁症,自己也常常觉得疲惫、消极,是抑郁症传染了吗

真相:抑郁症不会传染,但也请照顾好自己

我们总说需要对抑郁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但也别忽视了陪伴者。陪伴的人往往因为疲惫和缺乏支持、理解,自己的压力很大,也可能会处在抑郁状态。这不是传染,而是疲劳、压力、自我关怀有限的一种结果。

如果感到需要帮助,可以试着找一些一起陪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更容易获得归属感。抗击抑郁是场持久战,照顾好你自己,他才能在你的支持下走得更远、更坚定。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发作状态
首次痫性发作的诊治思路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智珠二则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警惕隐藏在自言自语后的癫痫
心理咨询不简单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神回复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