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音优化”在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体现

2021-09-08 23:22杨露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文中拟声词英译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优秀的散文作品,但是如何很好地将其传递出去则让很多学者望而却步。张培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译著在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他广为传诵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的范例。“音美”和“优化”分别是许渊冲先生两大翻译新论的关键词。本文拟将二者结合,从节奏、押韵、头韵、头尾韵、拟声等方面赏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语音优势”。

【关键词】《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音美;优化

【Abstract】Chinese literature abounds in excellent prose writings.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prose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Zhang Peiji, a renowned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se translation in China. All the translated works of Prof. Zhang's are indeed the classic and well-received ones. Since the year 1999, they had been collected into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which are now serving as great samples for some fur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Sound beauty” and “optimization” are the two key words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endeavors to appreciate the“phonetic advantages” in rhythm, rhyme, alliteration, consonance, onomatopoeia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the vivid examples of Mr. Zhang Peiji's two volumes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Key words】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sound beauty; optimization

一、文学翻译的性质及基本理论

张培基在《英汉翻译教程》中稱:“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然而,“准确而完整”这一标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大多难以实现。于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在“异中求同”,实属不易。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算不上是一门精密科学,只能算得上是一种“艺术”。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其中,许渊沖教授提出:“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优化论即为发挥译语优势论。这一理论最早由许渊冲在《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标准有三: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其中,忠实通顺是必需条件,发挥译语优势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译者越能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越能优化译语的表达方式,译作就越好”。两种文字可以对等,称之为“均势”。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发挥译语优势,至少做到改变劣势,争取均势。

二、“优化”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优化的译文,简单而言,就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其中,“意美”为三美之首,但倘若在意美基础之上还能让读者产生愉悦的听感,和原文形成强有力的呼应,则实属让译文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了。

声音是表达语言审美价值的基本手段之一。它涉及节奏、韵律、重音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帮助我们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形式对应或“音质”上的对应效果,在音美的再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部分例子来呈现译文在节奏、押韵、头韵、头尾韵、拟声等方面的“语音优势”。

1. 节奏。节奏仿佛大海的波浪一般,传递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感知效果,这一点在诗歌、散文等体裁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老舍先生的原文中是这样描述“养花的乐趣”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

原句结构工整,节奏平稳,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张培基先生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 而且通过joy/sorrow, laughter/tear, flowers/fruit, fragrance/color几组具有相同音素的名词将养花者的内心活动娓娓道来。毫无疑问,译文恰当地呈现了原作中的节奏美感。

2. 押韵。英汉两种语言都非常擅用“韵律”这一声音优势,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诗歌,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张培基的散文翻译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语言特点,使他的译文听上去格外与众不同。例如,巴金先生在其作品《木匠老陈》的开篇就铺陈了记忆的色彩:“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原文中的用词通俗易懂,其中, 汉语表达中“时间的磨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通常,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会将它翻译成“the passage of time”或“the passing by of time”。然而,张培基先生则提出了另一种方式“the wear and tear of time”,它不仅良好的传达了原意,声音效果也是自然悦耳的,这一点和原文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3.头韵。头韵亦称“首音押韵”(initial rhyme),它具体表现为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或相似的单词。运用得当的头韵往往使文字节奏和谐、音韵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大师郭沫若在其《杜鹃》一文中凭借对杜鹃的细致观察,先描述其在中国文学中的突出地位,他连用了四个形容词来描述杜鹃的特征:可怜、哀婉、纯洁、至诚。然而这一组形容词在发音、韵律方面毫无关联。在译文中,张培基先生通过/p/、/s/的交替出现给读者传递了一种声音上的极大愉悦感(She is pathetic, sad, pure and sincere…)。

又如,女作家谢冰莹在《黄昏》一文的篇首就开门见山道:“最难过的是黄昏,最有诗意的也是黄昏。”

原文采用的是一组平行结构句,通过一致的结构传达了黄昏的两种极具差异的特质,已经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窥其全貌。而张培基的英译仍然技高一筹,他以压头韵的方式依次向读者呈现了“dusk”“deadly”“dull”三个单词,可以说让读者惊喜连连。

4. 头尾韵。我们通常将词素首尾部音素重复的现象称为头尾韵,它兼具了头韵、尾韵两种叠音方式,所以能产生双重的音响效果。当然,头尾韵的恰当使用也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如,冰心女士在随笔《话说短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为写作而写作”的不良风气,“反之,只是为写作而写作,如上之为应付编辑朋友,下之为多拿稿费,这类文章大都是尽量地往长里写”,然而,正如作者所言,其结果往往是“即便有一点点的感情,也被冲洗到水分太多、淡而无味的地步。”

原文中的“淡而无味”究其原因就在于“水分太多”“全无感情”。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巧妙地运用了俚语中的wishy-washy, 它不僅表达了原文作者对该行为嗤之以鼻的态度,在声音的美感上也自然地提升了等次。

和前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巴金先生在其抒情散文《梦》中的描写:“有的是寂寞、单调。雨一直滴滴地下着。” 译者舍弃了常规的“drizzle” “sprinkle”等词,而选择了“pitter-patter”,它仿佛诉说着“耳畔雨打屋檐”的凄凉和孤寂,此情此景和后文中“我的心感到无比的寂寞”遥相呼应。

5. 拟声词。拟声词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翻译时经常能找到彼此的对等表达。例如,“叮叮当当作响的钟”和“嗖地一声飞过的炮弹”分别可译为“the dinging bell” and “the whizzing shell”。又如,散文家何其芳在《雨前》一文中生动地描写了雨前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

汉语中“啾啁”用来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用在此处不可谓不传神。 译文中张培基先生选择了一个重叠拟声词“jig-jig”来模仿雏鸭的叫声,这让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群小鸭跟在主人身后欢呼雀跃的场景。作者希望通过对家乡的生动描写,表达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

又如,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曾这样描述秋虫汇集的乡间美景:“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

若不是有深厚文化造诣的人,恐怕难以识别出原文中“邪许”二字的读音其实是yé hǔ ,乃拟声词,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指众人劳动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英语中的对等词为yo-ho,倒是颇具鼓舞士气的力量。

6. “看似无声却有声”。除了准确地找出英语中的对等拟声词外,张培基先生对语言的领悟力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译文中多次通过“增译”手法将原文中“看似无声却有声”的意境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例如,作家郁达夫曾这样评价:“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了。” “清丽”“典雅”的确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在她的作品《笑》中有这样一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原文中“水泡儿”具体指雨水坑中的水泡儿,译文中的处理“bubbles in puddles of rainwater”使得含义更加丰富饱满。该处的增译in puddles of rainwater不仅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其中的bubble和puddle又何尝不是带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满足感呢?

三、结语

人们往往认为,翻译诗词除了讲求“意美”之外,还需兼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而散文的翻译一般只需要传递原文的“意美”。然而通过张培基先生的翻译,我们看到“声音的优化”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往往使译文别具一格,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张培基先生数十年来丰硕的翻译成果也足以鼓舞和推动更多翻译学者加入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

[2]杨露.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再现”手法[D].中国地质大学,2011.

[3]张凤春.英语押韵词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52):40-43.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原文中拟声词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汉韩拟声拟态词对照分析
汉英拟声词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英文里的拟声词与重叠词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