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型时期影视表演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1-09-09 10:43刘德权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影视想象力

刘德权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一、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影视作品已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题材、各种制作方式的影视作品相继而生,不仅丰富了影视表演形式,助推了各类型的优秀演员迭代新生,活跃了影视市场,且在高票房和高收视率的带动下,加速了经济的繁荣(见表1)。

表1 2016—2019年我国影视娱乐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二、新转型期影视表演的不良现象及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影视产业也迎来新的转型时期,我国影视行业逐渐学习和借鉴国外经典影视作品制作模式,但现阶段,我国影视表演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具体不良现象如下:

(一)虚假化

1.内容虚假

庞大的影视市场给予影视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要想使行业持久发展,除了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影片质感、画面更加新锐外,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影视作品内容的虚假。所谓内容虚假,主要指演员所演内容缺乏真实性。例如,某些抗战内容的影视剧,为了凸显我国军人的英雄形象,设置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故事情节。再如,有些影视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过于脸谱化、过于平面化,人物形象设置不严谨,完美无缺,这种设定显然与真实人性是不符合的。由于内容虚假而导致的表演虚假,并非只是演员的责任,导演和编剧也需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演员在发现剧本漏洞后没有及时纠偏,加以完善,甚至为了哗众取宠,专挑一些内容离奇的剧本,这对演员而言,也是最大的失职。

2.演员演技虚假

所谓演技虚假,主要指演员在其演绎功力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准确诠释剧中角色,从而让观众感到表演虚假。例如,有的影视作品中女演员说话嗲声嗲气,动作矫揉造作;男演员为体现打斗场面的无比激烈,表情夸张,但动作却显得有气无力。这些演员的基本功薄浅,在表演过程中对角色感悟不够,对其眼神以及表情的演绎刻画不到位,其面部表情仅仅依靠面部肌肉拉伸来做出惊讶表情和愤怒表情,让人感受不到一丝神韵。虚假化表演会让观众感到不真实,进而产生抽离感,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3.台词虚假

近年来,一些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数字小姐”“数字先生”,此类所谓流量演员基本功几近全无,与其他演员对台词时声情并茂地数“1、2、3、4、5、6、7”或“7、6、5、4、3、2、1”,其台词完全靠制作后期另行配音,这种行为蔑视了演艺行业的规制,且严重缺失职业道德,不仅让同行和观众反感,影响影视作品的收视率,而且玷污了影视行业的行风。

(二)低俗化

低俗化表演并非单纯指一些色情表演或者激情戏,对于一些影视作品而言,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带有情欲色彩的镜头。但本文所提的低俗化表演主要指带有恶意趣味,对观众具有引诱倾向、蛊惑倾向的一些表演。低俗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低质点噱头

影视作品中的低质点通常指精神营养比较低下或者其中富有精神营养的一些内容情节,为博观众眼球,获取商业利益,有些影视作品中掺杂了许多裸露镜头、粗俗语言、恶搞画面等低质点内容,让演员欲脱不脱、自我扭曲,并以此作为宣传噱头吸引观众。目前,具有低质点噱头的影视剧不胜枚举,让部分观众观影时产生短暂的欢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吸引眼球的商业目的,但这种影视作品却经不起仔细品味,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往往会深陷其中,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台词粗陋

目前,有些影视作品台词十分粗陋,内容空洞,充斥着与艺术和作品本身相悖的粗言秽语,影视制作者试图以此方式来弥补其作品内容上的平淡与苍白,导致影视作品凸显粗糙、低劣,长此以往,这种类型的作品,不仅缺乏拍摄价值,而且上映后会招来观众的负面评论,这无疑会造成自断影视艺术发展之路的后果。

三、新转型期提升影视表演的技巧

(一)提升演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演员所面对的表演场景、表演对象都是无实物且虚拟的,演员需要在无实物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便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1]。首先,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提升其情感投入力度,让演员对其角色的理解、形象把握,以及情感表达都融进角色之中。在传统拍摄中,演员面对的是真实的表演对象,其情感变化会更具对象感、更具真实感,且其情感会随表演环境,以及表演对象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但在数字化形式的拍摄中,演员面对的是虚拟的表演对象,其演绎过程中的所有情感都必须由自己根据剧本提示进行想象。而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其向观众呈现的真实感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演员的情感演绎。其次,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提升其情感创造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想象力能够为表演提供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演员表演中对于角色的完美诠释和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均是创造力的最佳展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角色的二次创作需要结合脑中想象的画面,用其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数字化形式的影视作品中想象力是演员表演的重要支撑力量,让演员更加真实地演绎角色。最后,要对演员进行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想象力并不是人一出生便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对于演员来说,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是其必修课程。数字化技术在影视拍摄中的应用不仅给演员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增加了表演难度。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注重学习和经验积累,拓展其想象空间,对角色情感进行深层揣摩,不断练习,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

(二)提升演员判断力和感受力

对于从事影视表演的演员而言,判断力主要指其结合剧本需求及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再加上演员自身的表演经验,对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思维艺术构造,以此辅助其进行角色塑造。判断力主要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内心活动,具备指导性特征和倾向性特征。通常感受力和判断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感受源于外界刺激,而判断则是根据刺激所进行的判断。在传统拍摄过程中,演员一般只是根据导演安排,按照剧本准备好的台词表演,其中缺乏演员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使角色缺乏灵性,任务塑造的效果僵硬。相较传统拍摄形式,演员在判断力方面和感受力方面的应用要更难,然而,不论是传统影视拍摄手法,还是数字化影视拍摄手法,演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2]。且数字化新转型时期更加注重演员的综合判断力,演员通过对影视剧本及剧中角色的准确判断,在没有实物的拍摄情况下表演,利用肢体语言向观众展现剧中角色个性。在数字化新转型时期,对演员进行感受力方面的培训有助于作品角色塑造,使角色诠释更具个性化。此外,还可以使演员更加准确地把控整个故事情节。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演员在感受力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感受力作为演员的一项基本功,需不断强化其培养力度,并结合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数字化影视作品中采用的新技术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所以,演员需充分了解新技术,深刻分析研究如何让其表演更准确、更到位。此外,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多与导演及相关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一旦发现拍摄中的问题,要及时商讨解决,以此提升其在虚拟拍摄环境下的感受能力。

(三)提升演员形体素质和语言能力

黑格尔曾说过,通过动作可以表现出人物性格以及思想,并且人物目的以及人物方向也是由动作来实现的,而动作源于心灵。演员可以通过动作的引领来自由展示其身体语言,以此赋予表演无限生命力,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体表演能够让演员对剧中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将其外化,使角色富有感情和思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其内心情感,所以,对演员在形体表现力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演员在实施影视表演的过程中,需以剧本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和分析剧中角色特点,用发自内心的神情真实演绎。其中,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都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手段,这些都需要演员进行有效控制和准确把握,所以演员具有很大程度的表现权。对于演员而言,其内心情感需要依靠肢体语言来表现,因此,在数字化新转型时期,演员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及其自身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是其表现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电影作品《阿凡达》,当男主角在虚拟场景的悬崖边上选择坐骑时,男主角洪亮而坚定的声音以及同飞鸟展开激烈搏斗的外在形体动作,将影片氛围烘托得更加紧张、刺激,此时观众的心也随之一起紧张起来,跟随男主一起展开一段冒险旅程。整个片段男女主角的言语并不多,但就是那关键时刻的寥寥几句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告诉演员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还可以让角色更为真实。

四、新转型期影视表演的应对策略

(一)创新表演教学方式,科学育人

在影视科技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均会对影视艺术产生巨大影响。数字技术的诞生为影视创作开辟了新道路。电影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是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新技术的发展也拓宽了演员培养课题。但影视表演教育发展却相对缓慢,所以,高校必须对其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更新其教学理念,丰富其教学手段[3]。高校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地将授课理论和舞台演绎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舞台上充分论证和演绎学习成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展现影视作品。设置优秀作品和优秀演员的资料库,分门别类编号设定演员类型和作品类型。由教师定期选取编号从作品的制作、台词的设定、人物个性的塑造、演员演出服装及道具的选取等方面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互拍表演片段,让学生及时调整表情、语速、台词的情感表述等。高校是培养演员的摇篮。高校应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根据自身的优势,精准定位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全面分析影视行业发展趋势,进而为影视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影视人才的裂变,为影视行业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新转型期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其表演水平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提升,只有培养出更出色、敬业的影视演员,才能为观众诠释更加完美的表演艺术,刻画更传神的人物形象,最终使影视行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

(二)自我定性演员类型,巧妙适应转型

虽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角色类型持反对态度,但现今的各种艺术表演中演员大都是以类型化演出来快速获得观众认可。在如今的商业电影模式驱使下,投资商轻易冒险尝试,大部分导演更倾向于根据演员个人气质来挑选角色,更侧重于演员自身所具备的天然魅力,而不是其在摄影镜头前的“表演”。伴随信息全球化发展,即使是大的制片厂也无法为演员定义未来的发展态势。尽管演员依旧处在被选择的境遇之中,但却多了自我选择权利和自我规划空间。近年来,十分火爆的“粉丝电影”充分体现了一类观众的消费观,但在人才济济的影视界,那些演员若无忧患意识,也会因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流量递减,直至过气。对于演员而言,目前转不转型已经不是重点,而更多的是关注怎么转型,又转向何方,怎样较少转型失误,怎样确保转型成功。例如,港姐出道的张曼玉,如同大多数明星一样参演各类港片,一直以玉女形象呈现在观众视野之中,但渴望自我提升的张曼玉不断探索,最终在影片《阮玲玉》中实现了人生蜕变。所以,一个演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气质类型,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塑造与个人气质相符合的角色类型,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表演技能,最终轻松迎战行业洗牌。

(三)加强影评工作力度,提升影视表演创造力

对影视作品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辅助观众鉴赏作品、分析角色,进而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有助于加深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品鉴,进而提升观众的艺术鉴赏力。表演艺术的生动呈现是多方面互为作用和支持的结果。影视作品是考验影视演员演技能力的直观方式,演员成长离不开观众的谏言。专业的影评可以促进表演者自我总结、自我探索、自我超越,有助其继续学习并提升艺术修养,使其能精准把握角色内涵,真实再现角色形象,再次创作构造作品的灵魂。然而,现今社会普通观众在影视欣赏方面的水平和鉴赏能力有限,部分粉丝追星不够理性,专业评论的力量比较微弱,无法对大众审美趣味进行有效引导。因此,一方面,高校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影评人;另一方面,可以构建观众影评团,定期组织观众学习借鉴西方专业影评刊物或相关学术材料,启发式地引导影评团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判,提升观众的专业水平,活跃我国影视表演的艺术氛围,进而推动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五、结语

面对数字化的新转型时期,影视表演也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且对演员的综合表现力要求更高,演员只有理性、客观地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职业心态,游刃有余地掌握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并赋予影视形象以灵魂,充分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知本我、超脱自我,才能塑造他我,才能用炉火纯青的表演技法顺应转型时期的发展态势,进而促进影视表演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影视想象力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