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图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突泉县委书记屈振年

2021-09-09 01:35闫立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养牛贫困户发展

文| 实践全媒体记者 闫立功

在群众眼中,他是个好人,深受喜爱和拥戴;在干部眼中,他是个忙人,最远的村屯也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同事眼中,他是个能人,遇到困难总能破冰前行……

在突泉县任职6年多,屈振年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实干、创新,想干事、能成事。

种好大苞米 让突泉“牛起来”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曾经是兴安盟的5个国贫旗县之一,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2015年精准扶贫之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765户3357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仅为2268元,产业基础薄弱。

如何帮助乡亲们拔穷根,如何绘就突泉的发展蓝图,这是屈振年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坚信一个道理:“任何坐在办公室的空谈都无济于事。精准扶贫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群众中间。”

为此,屈振年跑遍了全县大大小小188个村、464个屯,发展思路逐渐清晰:突泉县正处在黄金玉米带、黄金奶源带和黄金肉牛带上,全县266万亩农田,玉米就占170万亩以上,家家户户宽敞的庭院和取之不尽的玉米秸秆,让养牛有巨大优势。

在2016年县委工作会议上,屈振年提出了“牧业再造突泉”的崭新思路,即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让玉米产业和牛产业优势互补,玉米秸秆变成饲料支持养殖业发展,依托养殖业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实现“牛米”相融,良性循环。这个思路,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突泉县的发展方略。

为了让老百姓养牛没有后顾之忧,突泉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创立低息牛贷款,推出牛保险,搭建“畜牧120”平台,组织产业指导员送技到户,定期上门做好牲畜防疫,培育本土企业建成配套产业,打造集养殖、改良技术、防疫、屠宰、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一个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平乡赛银花村村民李喜春“种养结合、以种带养”,还买了秸秆颗粒器加工饲料,预计今年底能实现牛存栏20头,收入超过10万元。“屈书记这路子选对了,养牛越养越有奔头!”李喜春笑得合不拢嘴。

“人均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这几句由屈振年创作的“养牛经”如今已飞入千家万户。突泉县188个行政村中,有153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养牛,“牛书记”“牛村长”“牛干部”数不胜数。

屈振年(右)到突泉县突泉镇脱贫户家中走访 张丽莎/摄

得益于“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突泉县像李喜春一样靠养牛过上“牛”日子的农民达21320户,全县牛存栏从2017年底的2.7万头发展到目前的16.52万头。今年2月25日,“骑在牛背上”的突泉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除了牛产业,屈振年还提出“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庭院经济发展思路,引导全县群众把庭院方寸地变成百姓聚宝盆。紫皮蒜、果树苗、芦花鸡……全县近8000农户参与到庭院经济中,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结交“穷亲戚” 让百姓富起来

一次走访中,屈振年发现一名贫困户想卖了扶贫牛买电动车,并声称邻村已有3户卖了扶贫牲畜,自己不是特例。屈振年和他算起养牛账,告诉他卖扶贫牛赚钱是一次性的,但养牛下犊一头就能卖万八千块,每年都不愁没钱花,这才把贫困户劝住。

这件事给屈振年敲响了警钟。如果贫困户都把扶贫牲畜卖掉怎么办?没有劳动能力或半劳动力贫困户的到户资金资产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避免扶贫资产流失,让资金能长久使用?

请扫码观看视频报道

创新不仅需要眼光和胆识,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当时,扶贫资产管理在全国都存在制度空白,突泉县边做边试、边试边改,梳理2014年以来每笔扶贫资金资产的使用方向和受益人,发放确权书,并建立三级监管体系和五项防风险制度,确保到户资产不被变卖,变卖也要买回来。同时建立扶贫管理公司,将没有劳动能力或半劳动力贫困户的到户资金集中起来,在乡镇推荐、县扶贫办审核评估后,确定代为运营的企业和合作社,每年经营收益按合同约定给贫困户分红。

制度执行不久,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一家奶牛养殖场老板向屈振年大倒苦水:“扶贫资产的合作管得太严了!我们不但要把厂房和奶牛全部抵押上,还得设共管账户,接受干部驻企监管和第三方评估。”屈振年扛住压力:“不是信不过企业,这是必要的程序,过不了‘安检’,肯定上不了‘飞机’!”运营第一年,有的企业以尚未盈利为由不分红,屈振年不断推进制度完善,建立退出和惩罚机制,全力保障扶贫资产不缩水、不流失、能生钱。

县发改委主任王海军对此深有感触:“扶贫工作红线多、绿线少,很多工作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合法合规有效的办法,需要县委书记的担当作为。”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运行三年多来,企业和贫困户都从中尝到了甜头。在扶贫资产的助力下,一家企业从澳洲进口了5100头青年安格斯母牛,现在已经繁育到1.7万头,建成内蒙古东部最大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上马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厂等项目,形成全产业链。

杜尔基镇红光村村民孙占山已年过古稀,因病致贫干不了重活。在包联“亲戚”屈振年的协调下,孙占山成为股东,每年能从企业分红2000元以上,加上发展庭院经济,一年收入过万不成问题。

如今,突泉县已形成扶贫资产15.998亿元,公司化运营资产6.37亿元,众多龙头企业每年给村集体分红超过4500万元。2020年突泉县科学管理扶贫资产的创新举措,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并入选中科院“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全球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减贫案例。

拿到的是荣誉牌子,解放的是干部观念转变的是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入突泉县广大干部心中。

高质量发展 让群众乐开怀

“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立足县情。”屈振年认为,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搞清“三情”,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老百姓的最大诉求。

5年前,城里的大街小巷反复被“开膛破肚”的现象随处可见,群众怨声载道。

问题就是方向。屈振年经深入调研、广泛座谈,与干部群众形成共识:把循环经济、绿色节能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

他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把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等管线分类入仓,方便了日常维修管护,避免了“马路拉链”现象,实现了一次投资、长久利用。针对突泉县降水量低的情况,他提出下沉式集雨绿化,不仅方便雨天的道路排水,还能让行道树汲取双倍降雨量,节省养护成本。

2018年,突泉县连续开展危房改造、安全用水、产业扶贫等10项系列行动。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难以推进的问题,屈振年带着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到现场排查,确定解决办法,将问题逐个击破。为了抓实成效,屈振年建立起督查考核机制,让月度排名靠后的3个村或单位在会上表态亮相、红脸出汗,督促后进跟紧步伐。

现在的突泉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道路整洁宽敞,绿树成荫,空气质量优化,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几大农业工业园区绕城而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慢慢变为产业快速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现实。

“赶考”主战场 让干群一条心

屈振年回忆道,去年“七一”前夕,他到太平乡大青山村走访,村部广场上村民们正跳舞、扭秧歌,其乐融融。看到屈振年,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鼓掌,脸上洋溢着笑容。

“大青山村原本是个上访村,群众提起干部都成见颇深。现在村里变化很大,群众心里敞亮,这掌声是对共产党的认可、是对党的政策的肯定。”屈振年备受感动。

为了打通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屈振年组织开展“六到村户”工作,全县3800余名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中,与4.8万多常住农户建立定向帮联关系,每月到村举行学习讲堂、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系列活动,每两个月到户了解需求、送技送教、排查诉求等。许多机关干部和帮联户成了半个家人,每次入户都会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今年7月2日,一场大冰雹突袭县所在地突泉镇,村民们第一时间把现场视频上传到本村的“党群心连心微信群”,第二天早上8点多,镇党委班子就兵分三路前往各村统计受灾情况,为群众及时送去慰问。“党群心连心真的把党员群众系在了一起。”受灾村民们心里都感到暖烘烘的。

“不忙就是不作为、没活就是不负责、悠闲就是缺担当。”案无积卷,事不过夜,屈振年的公文包里每天装满了各类材料,晚上加班批示完,早上再一一督查办理,每份批示件都写有详细要求或指出具体问题,给出办理时限,一盯到底,让相关部门的工作有抓手、有方向、有效率。

在他的带领下,说干马上干、干就干成事的工作作风日渐形成,一批能干事、敢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涌现出来。

刚刚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李珺,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如今已任突泉县妇联主席。

2014年,李珺在突泉镇双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将父亲去世、没人照料的两个贫困姐弟接到自己家里上学,从此改变了两个孩子的人生轨迹。2019年,李珺又到太平乡大青山村任第一书记,她带领全村发展牛产业,还组建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使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成为样板村、先进村,乡亲们亲切地称赞李珺是“大青山的女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一线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扶贫夫妻”庞亮、吴晶,“抱娃扶贫”杨永跃,“跑腿书记”赵景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咱们共产党人,干事业谋发展就图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大会上,屈振年饱含深情地说。

如今的突泉,政通人和,产业兴旺,在屈振年的领跑下,奔赴在精耕细作、不甘平庸的“赶考”路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屈振年(左)到东杜尔基镇裕民村调研玉米产业发展 王 莹/摄

猜你喜欢
养牛贫困户发展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