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潜安全定义的科学逻辑探赜*

2021-09-09 06:29罗通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系统安全定义要素

罗通元

(西安石油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言

安全是1个古老的话题,但是作为学科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回顾安全科学的发展道路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学术界不断挖掘安全科学的本质以及探讨安全科学的工程应用问题,安全科学已经初步具备符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逻辑的学科框架。任何1门新学科的产生均是建立在人类整个现有科学基础上的,安全科学是随着人类为求生存健康和生活平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安全科学是1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基于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的基础理论来研究安全科学学科问题是学界形成的基础共识。中国安全科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刘潜深谙安全科学必须厚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学的土壤中;现代安全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于劳动保护工程实践,发展于事故预防和系统安全,成熟于安全系统。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涌现出1批代表性的科学成果,如安全科学技术体系、“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等。

目前的状况是:安全科学基础仍然不完善、不牢固和不全面。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受到基本概念缺乏、术语定义不统一和部门所有制思想的制约,亟待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其本质,以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为指导来建立安全科学的底层知识体系。本文就安全科学的基本定义进行阐述,以剖析安全研究的思维模式,首先对主流的安全定义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人类安全史和刘潜安全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安全保障条件的内涵进行解释,最后提出刘潜科学的安全价值,为安全科学基础奠定正确方向。

1 主流安全定义简述

安全学科建设任重道远,一些安全科技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开展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相继开展诸多创新性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1]。纵观国内外安全基础理论的研究前沿,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最后尝试归纳出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几大流派。提到中国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就得回顾中国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人物。国内主要安全学者对安全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观点:吴超[2]认为安全是指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安全科学要重视安全科学方法论和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傅贵[3]提出安全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实现生命、健康、财产损失、工作效率和达到工作目的的活动。安全科学是关于事故的正确认识和预防事故手段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田水承等[4]指出安全的认知与实现要进行纵向科学分类和横向理论分层,提出包含若干个学科分支及其理论层次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结构。认为系统科学和哲学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底层,何学秋[5]定义安全为事物主体在某限度内受损伤的状态,安全状态是相对的,危险状态是绝对的;姜传胜等[6]认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以人、机、环、管等因素在事故孕育发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研究范式仍然是当前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魏俊杰等[7]定义安全是一定环境下系统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状态;Leveson[8]观点是安全是无事故发生,事故是涉及意外和不可接受的损失的事件;Lowrance[9]指出安全和低风险以及可接受风险有关,风险越低,安全性越高,反之亦然;Aven[10]将安全看作是风险的反义词(此风险是指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可以通过参考可接受的风险来确定安全性。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学者并不多,且大多数安全学者都是基于自身研究领域提出关于安全科学定义、内涵、内容和原理的一家之言。对于安全科学是什么这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多样性,学者观点的科学性需要得到验证,学界大部分人虽然认识到安全科学的综合科学属性,但是很少有人去实践安全科学的系统科学思想,就这一点而言,安全理论研究应该符合其系统科学特征。

2 刘潜安全定义及其内涵

2.1 人类安全认识史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大致分为4个阶段[11],分别是:自发认识阶段(第1阶段)、局部认识阶段(第2阶段)、系统安全认识阶段(第3阶段)和安全系统认识阶段(第4阶段),人类安全认识阶段如图1所示。各个阶段的内涵解释如下:

注:a代表原始农业社会;b代表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c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d代表信息时代,21世纪;S1为第1阶段:安全的自发认识阶段;S2为第2阶段:安全的局部认识阶段;S3为第3阶段:系统安全认识阶段;S4为第4阶段: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第1阶段:自发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人类的原始时期、工业文明之前的农业社会、以及人类安全发展的初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科学认识是蒙昧和无知的,为消除危险、驱病壤灾和保存生计,使用零散的和伪科学的手段(祈求神灵)趋吉避祸。

第2阶段:局部认识阶段。此阶段是人类在机械工业、电气工业等领域出现的局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基于技术的重点防控。安全方法是在应对局部发生的问题而采取事前和事中的就事论事安全型,局部认识阶段是经过无数事故伤害的积累和安全技术发展逐渐形成的专门针对设备故障、物质破坏和员工伤害的技术措施,可能包括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人员防护装备和其他技术。人类还没有形成系统安全观念,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安全措施。

第3阶段:系统安全认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必须从整体考虑安全的问题。安全的认识历经经验安全和局部安全2阶段后逐步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通过安全管理手段实现系统全周期、全寿命、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系统化安全状态。从认识上说,人类的特点就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安全问题并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第4阶段:安全系统认识阶段。新时代下需要解决更多更高层次、具有系统思维方法的安全系统问题。复杂多变的社会给安全问题的解决设置了更多的新门坎,在协调、决策、控制、实施和管理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解决是该阶段乃至以后的认识路径。在此阶段人类要实现真正的安全必须改变认识结构和方式,在系统思维下建立起属于个体的安全系统知识才能在复杂联系的社会中达到安全的目的。

2.2 安全定义及其内涵

中国安全科学创始人刘潜创立了安全科学学科理论并形成了安全系统思想,“刘潜安全定义[12]”(以下统称为刘氏定义):安全是人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或称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定义中的保障条件就是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刘氏定义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刘氏定义模型

刘氏定义的基本内涵解释如下:

1)刘氏定义的主体要素是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既是安全活动的主导者又是参与者,既受到安全的影响又影响安全决策,既是安全的致灾者又是安全的承灾者。总体而言,安全科学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件就是保障工作中主体的安全和健康,这一点毋庸置疑。通过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关于安全的定义都绕不开人的问题,安全定义千变万化,人的核心不离其宗。

2)实现人身心安全是刘氏定义的终极目标。人作为安全问题的制造者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出现安全问题进而造成事故,最终的后果就是带给人身体的伤害和心理的创伤。而这2方面都是人不愿意承受的,用行为科学理论解释就是:假如1个人缺乏安全,通常对安全和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追求安全所占据,所有意识均被用来获取安全。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保持安全,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安全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爱的需要。这段改造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印证了人对身心安全的极端必要性。

3)外界因素是影响安全系统的外在存在。从定义看出:人身心要免受外界因素的危害才行,这里的外界因素指的是那些诱导产生安全问题的不利因素或危险因素。系统安全状态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外界因素。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系统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构成了系统的矛盾体,是系统安全的源泉和动力。外界因素是系统安全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的组成要素就是外界因素,其有的是促进系统安全的因素,有的却是系统安全的破坏因素,这里有必要界定时空范畴以说明系统的独立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是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范畴中,安全时间范畴应该包括系统的全寿命周期阶段、系统的更迭历史、系统要素组成时间等。研究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必须作用于一定空间下的系统,由此才能区分出内外界。外界因素包含范畴丰富,例如,人的主客体因素、物(装置)的客观因素、环境客体因素和管理主体因素等。

4)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存在状态和系统原理。人的存在状态是表征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客观参量,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4个方面。这里的状态主要是前2种,其中生理状态是指伤害、内外伤和疾病的状态,对外表征是受伤和死亡等。心理状态指的是心理创伤,对外表征是恐惧、抑郁和自闭等心理障碍。“3要素4因素”原理也是安全的研究对象之一,该定义是由保障条件演变而来,进一步说明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该原理体现了系统思想的原理,安全的系统原理作为安全研究的核心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系统安全问题,实现人的身心状态量化。人的存在状态是得到系统原理的保障和维持,系统原理在实现人的状态方面的作用亦是安全的研究内容。关于“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会详细研究。人的存在状态是安全定义的内涵本质,而保障这一本质的条件和外延则是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13]。

5)安全系统思想是刘氏定义的理论基础。安全理论不是靠凭空想象自发而成,而是从整体上动态思考,从系统上解决的安全问题。在思想成熟的过程中,受到钱学森基于系统学和科学学既有成果的影响,认为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世界,学科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其研究角度或着眼点的不同,并据此提出安全的定义。以刘潜为代表的安全界学者,积极学习吸取相关系统思想,研究安全科学的综合学科属性以及学科体系架构。系统思想是指导安全科学的核心思想,只有系统思想才能构建起属于综合学科的宏大世界观。安全定义的科学逻辑是安全系统思想,其由科学哲学思想、系统科学方法和科学学理论组成,三者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的安全系统思想基础属性。

6)安全定义最终要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解决具体问题。具体而言,从系统角度去解释和指导安全活动,最终还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降低事故损失和保障理性人的身心安全健康。避免事故、预防风险发生就体现该学科的思想高度,安全定义为实际系统安全实现和事故预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系统安全将人状态作为内在核心,以外界因素为研究维度去分析系统安全的实现途径。安全“3要素4因素”为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角度,把握系统原理后才能实现事故预防、风险控制和人身心安全。

3 安全保障条件及其内涵

在安全科学学科理论的创建中,先后出现了3种安全演化模型,并逐步完善才形成安全“3要素4因素”学说的系统原理[14]。任何1门科学或技术均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生成1套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思路、原则与理论[15]。综合科学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1个新的科学学科群[16]。刘氏定义中的安全系统原理将系统用安全“3要素4因素”表示,如图3所示[12]。其内涵丰富深刻,从系统角度看其有人、物、环、管组成,这是人类安全认识第3阶段的特点,而实现系统安全绝不只是某些要素安全就行,而是需要运用安全系统思维建立起安全系统的认识论和实践论。

图3 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模型

阐明安全本身内在联系问题就势必摒弃形而上思想,在科学哲学思想、系统科学方法和科学学框架指导下,“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便应运而生。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说明了安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关系,解释如下:

1)“3要素4因素”结构。图3中3个小圆分别代表“人”、“物”和“事”系统,“人”系统是由人身心组成的行为和组织因素。人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而言是其心理意识、认知行为和外显状态。群体则具有社会特性,作为第一大因素,人在实现系统特定目的过程中全程参与,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安全活动要保障人身心安全(健康),亦要研究人的行为对安全状态的影响。“物”系统是实现人要求目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人的特定需求研究物的状态使得物在系统中保持免受危害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就成为该系统中的特定问题,物自身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人在其中要保证对物隐患和风险因素的控制才能使物处于安全状态。“事”系统包括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的处理,处理过程涉及到相应的管理、经济、教育、法规和伦理等,关系的实现方式是第3要素[13]。

图4 安全“3要素4因素”动态空间构型

表1 系统原理的功能关系

4 结论

1)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分为自发认识阶段、局部认识阶段、系统安全认识阶段和安全系统认识阶段。刘氏定义安全是人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人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的整体。需要研究人身心存在状态,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其转化条件。同时还要研究消除或控制影响因素和参数的方法(手段或措施)的作用原理。刘氏定义具有主体要素、终极目标、外在存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6大内涵。

2)安全系统是由人、物、人与物的关系3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集合体;系统中诸要素按内在逻辑规律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系统原理的目的就是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实现动态平衡。由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3要素体现了系统安全思想。可以将3要素转归为相互联系的3个因素,形成人(主体)、物(客体)、人与物(关系)3要素的安全系统,系统中这3个要素再转化为4个因素:人因素、物因素、人与物关系因素和整体系统因素。

3)安全定义的本质不仅能为安全可行提供强大理论支撑,而且是所有综合科学共性本质的体系。深刻反映综合科学的特征属性,在科学哲学、系统思想和科学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安全系统思想是定义建立的逻辑储备,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理论工具下建立的安全定义具有科学的本质特征。

猜你喜欢
系统安全定义要素
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成功的定义
户用光伏系统安全防护问题的研究
通信系统安全管理方案设计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