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微光

2021-09-10 03:29黄志勇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6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世纪华人

孔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史、社会史著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者转而致力于海外华人史研究,并在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后,于2008年推出《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可以说,这本书综合了孔飞力教授十多年来关于海外华人的学术思考,也汲取了现有国内外海外华人研究的精华。

这本著作是一部海外华人移民通史,书中展现了从1567年以来长达五个世纪的海外华人移民史,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孔飞力教授在书中采用了跨区域比较研究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海外华人移民图景,让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近现代海外华人移民背景、过程以及海外华人移民现状。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约为五个世纪,这是中国不可阻挡地与外部世界接轨的时代。本书书名中的“近现代”以1567年作为开端之年。作者认为,①1567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因为正是在这一年中,明王朝正式下令解除曾经长期推行、但实效有限的海禁政策。与此相应,民间贸易在移民的作用中逐渐增长。至于本书所述的下限,作者选择了20世纪末,其时中国大陆融入世界经济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作者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找到了作为上述长达五个世纪进程的主要分期和转折点,例如:殖民主义始于15世纪后期、帝国主义始于19世纪的扩张,它们的发展涉及许多民族的社会组织,并非仅限于欧洲人,又如:在东南亚殖民体系的形成中,华人曾为重要帮手。在这五个世纪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发生了重大转折,海外华人不仅是其见证者,也同时是其参与者,更是被塑造者。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历朝统治者以各种手段将人口圈固在土地之上,令其纳粮当差,永做顺民,因此,“安土重迁”长期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性。②在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开始的初期,中国正慢慢地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协同关系。中国经济的商品化有赖于对外贸易,与此同时商贸的兴盛也使得中国农村能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人口的增长推动着新农田的不断开辟,然而人均土地面积相应地减少,导致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人口总量增长了3倍,农田总量却仅仅翻了一倍。于是农户家庭采取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应对农田不足的困境。移民就成为了家庭谋求生存的策略之一。

这种移民,或在国内流动,或向国外迁徙。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男劳力离家外出,这样做并不是拆散家庭,而是通过开发更多的资源而维系家庭。于是,为谋生而离家到外地住上一段时间但迟早总要回家的侨居就成为了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的方式。自打15世纪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以来,城市便为侨居者谋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除了男性劳力外出并侨居他乡,举家搬迁的人也不在少数。③尽管中国人都拼命想要维持家的地域根基,但想做到这一点却又必须让家庭成员散居四方。当然,散居四方并不意味着家的解散,相反的,中国家庭系统的核心恰恰就在于家庭身份并不因为家庭成员分散居住于不同的地方而有任何改变的原则。

所以,即使出外侨居或举家搬迁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然而安土重迁之说在若干方面依然具有若干深远影响。也正是因为安土重迁的传统,侨居外乡者会表现出执着的家乡认同,也正是因为中国人社会所具有的乡缘认同的特异性,使得移民能够在远离家乡的区域经济中开拓小生境。

在移入地,小生境是一个保持中国移民社群文化特色的生态圈,既可能是相对集中的商贸经营区或商业圈,也可能和是在血缘基础上建立的庙堂宗祠、社团学校。小生境在移出地的体现就是独具特色的侨乡。不同小生境的发现或创造也得益于不同的移民生态。④在孔飞力教授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环境:(1)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殖民体系、美洲的殖民体系以及后殖民时期在上述地区形成的国家;(2)主要由欧洲移民在“新大陆”和大洋洲形成的移民社会;(3)殖民及后殖民时期主要集中于欧洲的各大都市,那里是海外华人少数族群遭遇危机时再移民的目的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上各地都出现了某种与既往有所不同的中国新移民。在上述三种环境中,不论是主动选择、出于偶然或是出于无奈,移民群体都已经发现或创造出了自身得以生存乃至得以兴旺发展的小生境。

当然,小生境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国人所具有的乡缘认同的特异性,海外移民所处的大环境以及他们与“他者”的交流也促成了这一独特生态圈的形成。本书研究关注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中国人已经发现自己身处其间的“他者”。而始终将中国海外移民的大历史置于和移民地“他者”群体的互动中进行解读是孔飞力教授研究的另一特色。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华人移民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同时后者也需时时刻刻审视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与对抗,⑤这就表现为1882年的排华法案以及1854年加利福尼亚法院对于华人不准对不利于白人的事件作证的判决。

总而言之,这部著作作为一部海外移民华人通史,几乎涵盖了近现代海外华人移民的形成到现状的一系列问题,本书的结构十分清晰,以空间和时间双重线索对五个世纪的华人海外移民史作出概览,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海外华人社会以及发展的情况为读者展现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对应各个历史大背景寻找问题以及相对答案,并且运用多学科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现海外华人移民与“他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本书的叙述中,孔飞力教授中外兼顾,视野开阔,并且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将五个世纪之久的海外华人移民史完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其优缺点,本书也不例外。例如:全书对于移民的描写还是着重于东南亚,而对于东南亚移民情况的描写也仅在于讨论华人、原住民以及西方殖民者三者间的关系,也有些过分强调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前言

[2]《他者中的華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第一章 移民跳板:一个变化中的社会

[3]《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第一章 家庭生存策略

[4]《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前言

[5]《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第五章 排华运动的源起和影响

作者简介:黄志勇(1975年12月-)男;汉;本科;籍贯:陕西武功县;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图书馆,文学,生态等系列。

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 青海 西宁 810001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世纪华人
何为“华人”?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本 期 导 读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