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河西龙家迁徙考释

2021-09-10 04:57董芙菱
炎黄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河西吐蕃家人

董芙菱

唐宋之际的龙家是一个基本被传统史家所忽略,不见于正史的少数民族,但其对唐宋之际河西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唐宋之际龙家迁徙路径,可以展现出该时期河西政局的变动,以及诸多势力的互动关系,使得对该时期河西历史有更直观的理解。也可以小见大,了解唐宋之际西北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

本文主要目的是结合前辈学者的成果,对龙家迁徙的背景进行总结、分析,理清唐宋之际河西龙家迁徙的脉络以及挖掘出影响其迁徙的客观因素,同时也要呈现出龙家部族迁入河西后的主要活动,在唐宋之际河西政局复杂情况下的走向以及最后的民族融合情况。还原出唐宋之际河西龙家的面貌。

由焉耆进入河西

关于龙家的族属问题,陆庆夫先生在《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一文中已做出考证,龙家原出于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因焉耆王族世代以“龙”为姓,当其部众随王迁徙河西时即被称为“龙家”。

陆庆夫先生根据敦煌文书S.0542号背《戌年(818)敦煌诸寺丁壮车牛役簿》对龙家进入河西地区的时间上限进行了概述,基本确定是在河西陷番时期。在此之后陆离先生根据敦煌吐蕃文书P.T.1089号《吐蕃官吏申请状》《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等文献将龙家迁入河西的时间明确到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之后,并由吐蕃主导迁徙至河西地区姑臧节度使所辖甘州、凉州一带。

焉耆龙家进入河西的第一阶段

焉耆龙家的内迁与唐末西域地区的形势变动有极大关系。这一时期活跃在此区域的主要势力有唐、吐蕃、回鹘。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之后,吐蕃的势力达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并且与唐在此区域发生了一系列正面冲突。天宝十四载(755年) ,中原爆发安史之乱,西域、河西等地的归附少数民族武装以及唐朝在安西的驻军纷纷参与平叛,如此造成了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获得了攻占唐朝河陇地区的机会,从而切断了西域与唐朝的联系,致使唐朝失去了对河西的直接控制,“自河西陷虏,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间有李嗣业、荔非元礼,孙直志、马磷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为此唐朝与回鹘结盟来共同对抗吐蕃,目的是重新获取对这一区域的控制权,这种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回纥路”的开通,“安西、北庭均假道于回鹘以奏。”然而,回鹘因“回纥路”的便利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天山沿线,并与吐蕃因西域的归属权而展开争夺,其主要表现就是两次北庭之战。贞元五年(789年),回鹘与吐蕃展开第一次北庭之战,以吐蕃占领北庭而告终。贞元六年(790年),回鹘联合唐朝的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吐蕃展开了第二次北庭之战,仍以回鹘失败告终,“俄为所败,死者大半”。

安史之乱后,唐朝僧人悟空曾记载“次至乌耆国,王龙如林,镇守使杨日祐延留三月。”陆离先生认为他在归国途中曾在焉耆停留三个月左右,此时焉耆仍由龙姓国王统治,并且为唐所管辖,驻有唐朝的官员,时间应该在贞元四年(788年)左右。又有敦煌吐蕃文书《赞普传记·赤松德赞时代的扩张》记载,“章·结扎勒息领兵至北方之牟庸御敌,龙之国王侬廓辖地以下被收为属民。”陆离先生指出焉耆被吐蕃将领章·结扎勒息攻破的时间应在贞元四年(788年)之后。结合两次北庭之战的时间,再根据陆离先生对此次焉耆被吐蕃攻破时间的判断,笔者认为此次战役应该也是受北庭之战影响而开展的。此后焉耆地区进入吐蕃的统治范围内。

贞元十一年(795)回鹘怀信可汗的即位,标志着回鹘与吐蕃之间的争斗出现了转折。《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第13—14行追记回鹘怀信可汗功绩:“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亲统大军……吐蕃落荒,奔入于术,一时扑灭。”可见,吐蕃在与回鹘争夺北庭的战争上最终惨败。由于吐蕃曾短暂统治过焉耆,那么焉耆龙家必定存在一定的势力曾同吐蕃参与北庭之战,陆离先生认为和归附吐蕃又随其共同作战的沙陀部一样,在吐蕃落败后,焉耆龙家归附吐蕃的人口被迁至吐蕃所占河西地区姑臧(凉州)节度使下辖的甘州、凉州一带,时间上应该是在贞元十年(794年)以后。这次由官方主导的人口迁移,以其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应当颇具规模。敦煌吐蕃文书 P. T. 1089号《吐蕃官吏申请状》记载了大和四年(830年)敦煌的汉蕃官员之间发生的一起纠纷,其中有“lung dor dmag pon ”一职,陆离先生认为该词即为吐蕃据河西时期,该地区龙家首领的称呼。可见,焉耆的部分龙家人是在吐蕃的主导下,最终被迁至甘、凉二州。

贞元十一年(795年)开始,焉耆的龙姓王国成为了回鹘的属国,贾从江先生认为,上述碑文所提及的“于术”就是 《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的焉耆西七十里处的 “于术守捉城”。根据荣新江先生在《龙家考》中所述,于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摩尼教赞美诗集中列举了回鹘可汗以下各级回鹘官僚以及包括焉耆在内的西域各地贵族的官职和姓名,其中第 88 行提到 了“焉耆王”,在焉耆王名下的两位官员,其名字前有“回鹘”二字,这说明了焉耆仍然存在龙姓国王,同时回鹘在焉耆国内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在贞元十一年(795年)回鹘与吐蕃的这一战争之后,焉耆龙家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留在焉耆为回鹘所统治,另外一部分被吐蕃迁至位于河西的甘、凉二州,开始了焉耆龙家进入河西的第一阶段。

焉耆龙家进入河西的第二阶段

焉耆龙家人的内迁也应当与进入焉耆地区的其他部族有关。贾从江先生指出,在开成五年(840年)以前,受北庭之战结果的影响而归附漠北回鹘的一支葛逻禄迁徙到了焉耆、龟兹至喀什噶尔这一区域内。另外,开成四年(839年),漠北回鹘汗国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災害,国力受到了重创,“会岁疫,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遂衰。”在此之后的开成五年(840年),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回鹘汗国遭到曾经依附于它的黠戛斯的攻击,经历自然灾害的回鹘汗国无力还击,最终分崩离析,部众四散奔逃,“走引黠戛斯领十万骑破回鹘城……回鹘散奔诸蕃。”回鹘部众分为几部分流亡,其中与本文关系较大的是西迁的一支。西迁的一支共十五部且以庞特勤为首,“拥外甥庞特勤……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林幹先生认为庞特勤率部西迁后已经在西域称“叶护”,并且其统治范围已经覆盖了焉耆地区。此时,焉耆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外族人的迁入,而其他部族的进入必定会给留居于焉耆的龙家人带来一定的冲击。笔者认为,这段时期焉耆及周边地区政权更替频繁,局势不稳也为少数焉耆龙家人内迁河西提供了理由,由于吐蕃曾迁部分焉耆龙家人至河西甘州、凉州,所以笔者认为自发内迁的龙家人与同族人汇合是合乎逻辑的。除迁徙的龙家人外,也必定会有部分人仍留在焉耆为回鹘人所统治,在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的汉文《造佛塔记》中有一条记载“清信士,佛弟子鄢耆镇牟虞蜜伽、长史龙公及娘子温氏……山门胜地,敬造佛塔。”陈国灿先生认为,碑文中提到的“长史龙公”应当为焉耆龙王的后嗣,即便失去了“龙王”的称谓,但在焉耆地区或许还保有一定的势力。荣新江先生认为这篇文献的成书年代应当在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此时回鹘已占据焉耆,而龙家部族被迁至西州,“长史龙公”可能是西州的部落首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焉耆龙家应当在焉耆、西州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此外,黄盛璋先生认为,焉耆为庞特勤部回鹘人占据后,离开焉耆的应多为王室贵族,普通居民应该多留在本地。因此受庞特勤部回鹘人影响而自发内迁的焉耆龙家人数量不会太多。

焉耆龙家人首先在贞元十一年(795年)开始,受到吐蕃与回鹘人北庭之战的影响,为吐蕃迁至河西的甘、凉二州,是为官方有计划有组织的迁徙,应当具备一定的规模,而留在焉耆的龙家人王统仍在,但成为回鹘人的附属。开成五年(840年)以前,葛逻禄人迁至焉耆所在的地区,开成五年(840年)以后,焉耆及周边部分地区被流亡庞特勤部回鹘人占据,此时局势动荡,极有可能存在一批自发内迁的焉耆龙家人与早至河西的族人汇合。

由甘州进入肃州龙家人进入肃州的经过

龙家人进入河西后,先被吐蕃统治,在之后进入到张氏归义军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也是龙家人在文献记载中较为活跃的阶段。另外在张氏归义军时期,河西的主要势力分为回鹘政权和归义军政权,这两方的强弱对比也直接影响了龙家人的走向。

吐蕃占据河西时期,龙家人定居在甘州、凉州一带,由吐蕃派遣官员进行监督受吐蕃管辖,同时仍然保有“龙王”作为其部落首领。敦煌文书P.3328号载有一篇《上焉祗王诗》可进一步印证上述推断,“天生殊异焉祗王……神圣赞普见相次,宝辈(贝)金帛每年赐。”在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了瓜州、沙州。在大中三年(849年),又继续收复了肃州、甘州,依据就是敦煌文书S.6161+S.3329+S.6973+P.2762+S.11564号《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碑文称:沙州既破吐蕃,大中二年,遂差押衙高进达等,驰函表入长安城,已(以)献天子……图谋得势,转益雄豪,次屠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再奏天阶,依前封赐,加授左仆射。”据此可进一步判断,主要聚集在甘州的龙家部落便进入了张氏归义军统治时期。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应召入京,此后,张氏归义军的统治也逐渐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与回鹘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变化,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管辖也逐渐失控。敦煌文书S.6342+Дx.05474v号《唐咸通某年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并批答》有记载称:“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今不知卻廢,又杂蕃、浑。”敦煌文书S.5697号《申报河西政情状》载有“蕃、浑、嗢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这篇文书应该写于咸通十三年(872年)以前,结合张议潮入京时间可以判断,此时龙家部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在中和元年(881年)之后,同吐蕃、吐谷浑占领了甘州。随着归义军对甘州及凉州的失控,上文所述因汗国为黠戛斯击破而“投吐蕃”的一支回鹘人也从河西边地及北边的额济纳河一带来到甘州附近进行劫掠,这一支回鹘人的活动对甘州城内的龙家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敦煌文书S.389号《肃州防戍都状》有记载:

其回鹘王称:‘须得龙王弟及十五家只(质),便和为定。其龙王弟不听充只(质):‘若发遣我回鹘内入只(质),奈何自死!……其龙王衷私发遣僧一人,于凉州嗢末首领充边使。将文书称:‘我龙家共回鹘和定已后,恐被回鹘侵凌,甘州事须发遣嗢末三百家以来同住,甘州似将牢古(固)。如若不来,我甘州便共回鹘为一家,讨你嗢末,莫道不报。……拣得龙家丁壮及细小壹佰玖人,退浑达票拱榆昔、达票阿吴等细小共柒拾贰人,旧通颊肆拾人,羌大小叁拾柒人,共计贰佰伍什柒人,今月九日并入肃州,且令逐粮。

从这篇文书中可以看出,此时回鹘将以龙家为首的各部族围困在甘州城内,回鹘提出以龙王弟入质回鹘作为和谈条件,但龙家没有听从,而是向凉州嗢末处寻求救兵,但最后因城内粮绝,以龙家为首的众部族不得不退出甘州城而前往肃州。另外一卷敦煌文书S.2589号《中和四年十一月一日肃州防戍都营田康使君等状》也载有此事。敦煌文书P.2937号的第二件文书称“今月七日,肃州使氾建立等一行进发,用顿酒两瓮,未蒙判凭,伏请处分,光启三年十一月日曹文晟,为凭,十日,淮深。”荣新江先生指出,文书中的氾建立是肃州防戍都的军将之一,而这件文书表明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时肃州在归义军的统治范围内。由此可以推断,中和四年(884年)后,龙家受回鹘人的影响离开甘州迁往肃州,又一次进入到张氏归义军的统治范围内。

龙家人定居肃州后的动向

乾符三年(876年)年底到乾符四年(877年)九月,张淮深曾两次击败侵扰归义军的回鹘人,之后中和四年(884年)回鹘人进入甘州,张氏归义军内部斗争激烈,其实力也在内部倾轧中逐渐消耗。自张淮深去世后,政权多次易手,直至乾宁三年(896年),张承奉重新从外戚手中夺回实权,并且在兴化三年(900年)被唐朝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兼敦煌刺史。天祐四年(907年)唐王朝灭亡,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张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国,或许是出于立国与恢复张议潮时期局面的意愿,张承奉多次进攻东西两面的回鹘政权,但均以失败告终,这直接改变了张氏归义军政权与甘州回鹘之间的关系,也促使张氏归义军政权向曹氏归义军政权过渡,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曹议金成为归义军政权的当权者。与归义军政权的逐渐衰落形成对比的就是甘州回鹘的逐渐强盛,并且成为雄踞河西的强番。

在归义军与回鹘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肃州龙家部落的政治倾向也逐渐发生转变。荣新江认为,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张淮深与妻子及六子被害后,归义军陷入夺权的混乱中,这无疑为甘州回鹘提供了机会。同时白玉冬先生指出,大顺元年(890年)之后肃州极有可能已经脱离了归义军的统辖。在之后的金山国时期,白玉冬先生根据敦煌文书P.3633号《龙泉神剑歌》反映的甘州回鹘曾与金山国在肃州一带的金河东岸发生战斗一事,指出在此战之前或许肃州已经重新回到归义军的统治之下,但随着金山国末期彻底败于甘州回鹘而再一次脱离了归义军的统治。荣新江先生认为,在曹议金时期的925年以前,肃州仍然在甘州回鹘的掌控之下。另外陆离先生也指出在曹议金未去世时,河西局势仍有利于归义军,肃州此时还在归义军的管辖之下,荣新江先生认为这时的有利局面主要得益于曹议金时期的归义军与甘州回鹘在925年的一次战斗,同时这次战斗也使归义军夺回了对肃州的控制权,在此之后的926年,根据敦煌文书P.4011号《儿郎伟》记载:

“准拟再觅寸境,便共龙家相煎。又动太保心竟(境), 跛(叵)耐欺负仁贤。缉练精兵十万,如同铁石心肝。党(倘)便充山进路,使捉猃狁狼烟。未至酒泉山口,他自魂胆不残。便献飞龙白马,兼及绫绵数般”。

可知甘州回鹘此时又发动了对肃州的进攻,曹议金归义军政权便相应进行反击,李军先生指出此时归义军粉碎了甘州回鹘对肃州的进攻,由此可以判断,在曹议金归义军时期仍然掌握着肃州。可甘州回鹘对肃州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曹议金离世后,肃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作为回鹘属部的达怛协同肃州龙家一同来骚扰归义军所辖的瓜州,说明了这一时期肃州龙家逐渐疏远了曹氏归义军政权,开始靠近甘州回鹘。又有写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的敦煌文书P.3412号称“右今月廿日寅时,孔僧正……言说回鹘、达怛及肃州家相合……则说向西行兵。”可见,此时肃州龙家完全背离曹氏归义军,已经同回鹘一路公开向归义军发动攻击,但也只能据此判断肃州龙家是同回鹘结盟,还保有其政权的独立性。关于其后来的走向,《辽史·属国表》中有记载:“肖图玉奏伐甘州回鹘,破其属郡肃州,尽俘其生口。”这条记载写于辽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这说明,最晚在统和二十八年以前,肃州龙家部落即被回鹘所吞并,后又一并亡于辽。至此源于西域焉耆的龙家不再存有独立的政权结构,其民族特点也逐渐与这一区域的其他民族趋于同化而消失,乃至于在《新五代史·回鹘传》中有“又有别族号龙家,其俗与回鹘小异”的误判。

河西其他地区龙家的分布

唐光启元年(885年)敦煌文书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有记载伊州“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这部分龙家人应当就是在吐蕃与漠北回鹘进行北庭之战后迁入河西地区的龙家后裔,而陆离先生认为,這部分龙家人的来源有所不同,应当是在庞特勤占据焉耆后迁入河西的。

除伊州外,凉州也有龙家人的分布,根据上文所述,这部分龙家人也是受北庭之战的影响,为吐蕃人在贞元十一年(795年)左右迁入凉州的,另外《五代会要》记载了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册封凉州地区吐蕃首领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了对该地区龙家人的册封,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凉州地区的龙家人可能已经成为了凉州吐蕃的属部,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记载“贼乘景思立踏白之败,围岷州,蕃僧温遵率容、李、龙族应之。”

焉耆龙家的内迁从来都不是主动的,唐宋之际西域乃至河西地区政局的变动直接推动了焉耆龙家的迁徙。笔者认为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到唐、吐蕃与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力量角逐的影响而进入河西地区,第二阶段则是在河西地区范围内驻地的变动,这直接受到了自漠北流亡而来的回鹘的影响。同时龙家作为小部落,受到了甘州回鹘与张氏归义军政权及后来的曹氏归义军政权等大势力之间强弱变化的影响,为了其自身生存,不得不根据形势变换宗主,最终融合到大的民族环境中,其独立民族的身份也渐渐消失。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河西吐蕃家人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河西玉米分级卖
我的家人
河西玉米分级卖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