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瓷窑遗址之保护策略

2021-09-10 04:57徐甜甜
炎黄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川遗址

徐甜甜

小川瓷窑遗址是一处国家级保护文物。它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甘肃陶瓷文化不可复制的标本性遗产,是当地民众增强文化自信、认知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当地的高度重视并寻求解决办法。

小川瓷窑遗址的“身世”

小川瓷窑遗址主要是指以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以北4.442公里处的磁窑沟烧窑制瓷遗存。遗址区总面积约79.94公顷,北紧靠靖远县花道子和贺家山,东临秦家湾,距磨子沟三角城5公里。南接小川村,西至石灰厂,距离平川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遗址区主要分布于沟内北侧黑石岘、大水沟、老磁窑和沟口以及朱家滩等地,主要由黑石岘遗址(宋、西夏时期)、大水沟遗址(元明清时期)、老磁窑遗址(明清、民国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靖远陶瓷厂旧址(近、现代)四部分部分组成。此外,最新提法是加了任氏祖墓群共五部分组成。

小川瓷窑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遭受过回民起义及海源大地震破坏。解放后先后转为合作社及私营个体,延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作为历史遗迹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小川瓷窑历史,明代以前无文献记载。瓷窑遗址所处位置北宋名曰宝积山。康熙《靖远县志》卷二《山川》篇记载:宝积山俗名磁窑儿,在打喇赤堡北四十里,上有真武庙,下有泉水,有石窝、白垩,垩则烧造瓷器。小川《任氏家谱》记载:

始祖任刚万历年间随军迁任靖虏卫千户,卸任后在宝积山以畜牧和陶瓷为业。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瓷窑横遭浩劫,制陶业受冲击。1904年,瓷窑唯一的窑主任保善重振家业,在瓷窑原址新建炉窑,瓷窑制瓷业得以延续。民国9年(公元1920)年海源大地震,瓷窑太上老君庙被毁,民国33年(公元1944年)重建时,挖出一块明代石碑,石碑记述红土洼制陶历史已历300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小川瓷窑迎来新生。1952年,靖远县供销联社按照改造手工业者的政策,开始互助组陶器生产,是为靖远陶瓷厂的雏形。1955年,瓷窑陶瓷互助组发展为“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地方国家靖远县瓷窑陶瓷厂”。1971年,正式更名为“靖远陶瓷厂”。

改革开放后小川瓷窑在市场化浪潮中起伏颠簸,瓷窑陶瓷制造业逐渐淡出,只有少数几家个体窑主继续生产。1980年前后,由于受交通、电力等因素的制约,个体经营者逐步迁出瓷窑,瓷窑陶瓷业基本停滞。

后经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政府决定于2010年3月将小川瓷窑遗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16日,小川瓷窑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并公布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小川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历史价值。小川瓷窑遗址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有西夏瓷器特征的瓷窑遗址,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小川瓷窑创烧于北宋,经历了西夏、元、明、清等年代,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个时期的瓷片堆积层深厚、明显、完整,对于北方民窑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川瓷窑遗址在平川乃至整个甘肃地区,有着较为完整的陶土开采、加工、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从北宋延续至今,为平川地区的发展留下了时代印记,是对平川瓷器历史脉络的完整体现。

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价值。小川瓷窑遗址生产的器物造型独特,花纹优美,着色丰富。有浓郁的北方民窑特点,其中融汇了山西窑及黄道窑等窑口的特点,是朴素的陶瓷艺术宝库。小川瓷窑遗址出土的器物更贴近当地居民生活,不同时期的釉色、造型以及纹饰均能体现出当时民风生活的特点,展现出平民艺术的特点。

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小川瓷窑遗址堆积的大量瓷器残片标本表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烧制过丰富的民用瓷器。小川瓷窑遗址内的瓷片堆积层,埋藏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瓷器,形态、纹饰均不相同,生产工艺差异较大,且遗址内直烟窑、馒头窑均有所分布,对研究北方民窑制作工艺提供了直接证据。

小川瓷窑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小川瓷窑作为白银市乃至整个甘肃省历史悠久、遗址典型的一处颇具规模的大型瓷窑遗址,其中蕴含着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及社会价值。从小川瓷窑遗址文物本体、赋存环境、管理保护、研究及展示利用等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文物本体保存较差。小川瓷窑遗址由于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发现,黑石岘遗址由于年代较为久远,残留窑址较少,并且由于暴雨、风化等因素,导致多数窑址坍塌。老磁窑遗址由于处于保护范围内,部分窑址保存完整,但是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多数窑址存在风化、裂隙,并且局部受到人为挖掘等因素影响。大水沟遗址由于地处保护范围内,但是地势较高,受到气候影响,现存窑址风化坍塌较为严重,局部裂隙,杂草生长。靖远陶瓷厂旧址由于年代较近,整体遗址保存的较为完整,局部少数窑址遭到人为破坏、坍塌。

周边环境破壞严重。由于当地大规模的煤炭以及陶土开采,再加上长期自然因素破坏,小川遗址周边环境已与原始环境相去甚远。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已经严重威胁到小川瓷窑遗址的整体保存环境,同时由于遗址周边过度放牧的现象突出,遗址原始赋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管理问题突出。由于防护及保护管理等基础设施缺乏、保护管理人才匮乏以及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的落后,使得小川瓷窑遗址的保护状况并不理想,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

价值成果体现不充分。迄今为止有关于小川瓷窑遗址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的,对小川瓷窑遗址的学术关注程度较低。小川瓷窑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匹配的价值,只停留在小众认知范围内,对当地的经济影响程度很低。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小川瓷窑遗址所在的磁窑沟地区,由于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且由于大陆性气候,夏季多暴雨,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且磁窑沟沟内河流干涸,导致河床下塌沉陷,局部黄土陷穴,土地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进而破坏遗址本身。

以上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小川瓷窑的展示利用难以实现,而且文物本体的自然病害和人为破坏将会日趋严重,甚至危及文物自身结构安全直至造成文物的消失。小川瓷窑遗址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和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使小川瓷窑的文物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小川瓷窑遗址保护的对策

加强法规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甘肃省制定的相关文物法规,确保依法保护,依法利用,依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加强行政管理。小川瓷窑遗址保护和利用涉及面广,牵涉政府职能部门多,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明晰职责,通力合作,规范程序。加强专业管理。编制科学的小川瓷窑遗址保护规划,将小川瓷窑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平川区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做好小川瓷窑遗址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加强文物档案收集、汇编和管理,组织遗产和陶瓷历史文化研究。地方文物保护机构应该多与其他领域研究人员交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历史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小川瓷窑遗址虽然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堆积层厚的优势,但是在宣传方面缺乏重视,投入不足,保护展示利用方面十分落后,加之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导致遗址的价值没有得到广泛挖掘。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重视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使小川瓷窑遗址的保护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小川瓷窑遗址主要采用设置围栏的传统保护方式,虽然达到了保护遗址的目的,但是没有充分展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因此需要创新保护理念,在保护好遗址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灵活利用各种展示方式和方法,把遗址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得明白、产生兴趣、激发想象力。

小川瓷窑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承担保护利用责任,将小川瓷窑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与提升平川文化软实力、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将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上升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得到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社会文化工程。创新工作思路,让遗址保护内生动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作者单位:白银市平川区博物馆

猜你喜欢
小川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热闹”的动物医院
针对大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措施研究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动物园里的猫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聆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