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解说中“叙事性表演”的重要性

2021-09-10 01:32郑鑫宇
炎黄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导游词导游景区

郑鑫宇

民间传说与旅游关系密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景不在多,有传说故事则盛”。传说故事,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外出的求知欲望,风景名胜因传说故事而有了人文厚度。杨家将传说在史学界、文学界、民俗学界、戏曲学界的关注讨论者不在少数,与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有杨家将传说(杨家将说唱)、杨家将传说(穆桂英传说)、杨家将传说(杨七郎墓传说)等,以其为题材的戏曲、评书、演义等更是数不胜数,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有雁门关、杨忠武祠、杨七郎墓等等。杨家将的传说经历了由史实到传说、戏曲、评书文本、影视剧改编,其影响深远、深入百姓人心。在以雁门关为核心的中原和边塞交界地区,杨家将的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雁门关作为宋辽对峙的前沿,杨家将镇守的边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雁门关的参观路线为:后腰铺—景区标志壁、杨家将石雕群—明月楼—雁门关村—豹突泉—边贸街—瓮城门—地利门及杨六郎祠—关署—天险门及关楼—关城城廓—镇边祠—阜家坪—前腰铺,其中与杨家将传说有关的景点有杨家将石雕群、杨六郎祠、镇边祠中的忠武堂、武惠堂。

民间文学的遗产解说

Tilden认为解说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媒介揭示原始事物的意义和关系的教育性行为,而不仅仅是客观信息的交流。其提出了影响至今的解说六大原则:解说活动应与游客相结合,解说不仅是资讯,解说是结合多种人文科学的艺术,主要目的是启发,强调整体,针对不同受众。世界旅游组织也指出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管理者管理游客的方法之一。遗产解说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自然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说。由于遗产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性,其具有巨大的解说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由于其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其无形性使得其必须借助一定载体,并加以外部的解说,其各种价值、功能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实现其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其保护传承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类,可以进行生产性、节事开发等手段来实现保护。现行的民间文学传承人制度,也常常因为社区中缺乏有效的听众,致使传承陷入困难境地——在一些地方,传承人主要的工作之一便是对着录音机,记录自己的讲述。在当下全域旅游、体验旅游的时代,人们外出旅游不再是简单地参观旅游,更多的是深度体验式旅游,想去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当地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民间神话和传说在当下有了用武之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其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游客来到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欣赏大自然壮美风光的同时,同时也愿意倾听导游口中当地的故事传说。当下,导游成为新的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而游客成为民间文学新的受众,而其传说故事所在的原生地环境,更加深了游客对其故事传说的了解和认识。遗产旅游的介入,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受众、故事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雁门关景区的遗产解说实践

雁门关景区中的遗产解说,其主要依托于各个旅游吸引物进行解说,其解说方式主要有景区讲解员解说、解说牌文字、语音自助导览器、指示牌等。本文将重点分析景区讲解员的的遗产解说。

景区导游,其解说主要依托于景区提供的导游词底本。导游词是景区管理单位组织撰写的对本景区所涉及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物、画面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通常要求导游熟记于心,在解说过程中以口头形式讲给游客。“导游词底本”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为导游提供需要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为其解说提供范例,是导游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底本一般由了解情况的地方文化专家或者公共民俗学家撰写,以保证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通过笔者实地调查,以及与导游的访谈中了解到雁门关景区导游有15名,且只有一位男性导游,无英文导游,其讲解收费标准为12人以下,每次收费90元,12人以上,每次收费120元,英文讲解费用不定,多为300元以上或更多,且收入直接为个人所有,不与景区分成。导游基本工资为2000元左右,收入来源单一,其专业多为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学历多为本科,多为代县本地人。根据导游的讲解以及笔者所收集的景区导游词底本,以及代县文化旅游局提供的导游内部培训资料分析,发现导游词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相关的历史文献,如《代县志》《雁门关志》《宋史》《东都事略》等;相关的戏曲、评书、演艺等地方口头传统;专家学者的著述,如《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升级版)雁门关》《雁门旅游文化丛书:雁门关》,其导游词底本呈现历史性与口头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导游词底本对传说故事,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一些传说故事在当下已有大众文本流传的,其具体故事情节、结局已经固化。杨家将传说由于其大众文本戏曲、演义等的普遍流传,导游在进行讲解时,多依据大众文本进行讲述,其变化更多的是增添具体的细节以及将大众所知的具体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

一次具体的遗产解说实践能够具体分析导游在相关传说中所起的传承和传播作用。导游在实际解说过程中,会根据情境和游客的需要而主动调整叙事内容和策略,体现出“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的表演特点。导游在实际的讲解中会根据团队成员不同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疲惫程度以及前后的行程安排等,来主动调整自己的解说内容、解说深度。2020年8月6日,笔者实地调研了雁门关景区,导游魏导为笔者做了全程讲解。在讲解之前,笔者表明了身份及此行的目的:本人是一名导游,同时也是一名非遗研究生,来此调研,并请她详细介绍雁门关景区关于杨家将的相关景点和传说故事。在实际的讲解中,魏导解说了很多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传说,其内容和细节在导游词底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在杨家将石雕群的讲解中,魏导讲到:“所有的杨家将的雕像在广场都有。一会咱们去的祠堂里面没有女将,只有男将,因为女将入不了祠堂,所以只能在这个地方看到女将。”魏导在其后的讲解中,为笔者进一步介绍了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楊家家庙)中男女杨家将都供奉在祠堂的特殊情况,并解释了她认为的原因,即杨忠武祠作为杨家自己的家庙,可以将杨门男女将放在一起供奉。笔者在去雁门关之前,专门去过杨忠武祠去过实地调查,关于男女将一起被供奉在家庙里面,家庙的导游胡导解释道,“其塑像是建国后修建,现在我们提倡男女平等,所以在修的时候就专门为杨门女将塑了像。”在了解到鹿蹄涧村杨家将有专门祭祀杨家将的庙会(杨老令公诞辰三月初九),笔者问雁门关是否有类似的庙会,魏导解释道,如果当时有祭奠的话,在代县鹿蹄涧村,那个村全都是杨家将的后代。讲解员依据不同情境,不断调整讲解策略,并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解释和交流。

在镇边祠忠武堂的讲解中,魏导介绍了杨家将故事发生的真实历史背景:宋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因争功置杨继业于死地,“他们三个人的时间约定是一天一夜,等了一天一夜之后,潘美和王侁说这个人是不是打胜仗了,于是擅自把兵给撤回来了,撤到一半的时候,听到杨继业打了败仗,退到陈家谷那一带了,但是他俩没回去救,可杨继业想着,去了陈家谷那一带我就有援兵了,当他去了的时候,一个援兵也没有,没办法死磕。”杨家将传说作为真实发生的历史,导游在进行讲解时,十分清楚相关史实。其对具体的人物、情节有着客观的认识。其与《宋史》“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俄闻业败……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遂为契丹所擒……乃不食,三日死。”记载的杨继业战死经过无异。

在武惠堂,有关潘仁美的讲解中,魏导讲到“咱们看看潘美,其实潘美是北宋时期的开国大将,三朝元老,他和赵匡义一起打天下,只是在金沙滩战役的时候,战略失策导致杨家将全军覆没,人们觉得他太坏了,所以中间就给他加了个仁字,把他给孤立起来了。”潘美在武惠堂的塑像为站像,导游在此处讲解起到微妙的作用,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一般游客无法观察到這一细节。潘美在评书、戏剧的“污名化”影响了今人对其的评价,后人将其塑像设为站像,其祠堂也被设置在角落。导游对后世的杨家将传说的相关戏曲、评书也都有了解,其讲述的七子去六子回、双龙会君臣赴宴、杨家儿郎的命运等情节,其与评书、戏曲中的情节无异。“传说的一端,有时非常接近于历史,甚至界限模糊难以分辨;而另一端又与文学相近,有时融于其中,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杨家将传说的历史性和虚构性的特点,以及其传播的广泛性,使导游在进行相关解说时,呈现出历史性与口头性的特点。当下大众文本的传播使杨家将的传说广为人知,许多读者慕名而来,导游在传说的发生地和传承地进行讲述,使游客对传说故事有了进一步细致深刻的认识,游客进而讲述给其他人群,有效地促进了民间传说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传承。

导游群体对杨家将传说的保护和传承

景区要加强导游群体人才建设。景区要加强对导游群体的培训,提高其对杨家将相关传说的认识,培养其扎实的业务讲解能力,避免导游信口开河,张冠李戴,敷衍游客。杨家将传说范围广阔,其包括传说、戏曲、小戏、演义、评书、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景区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文化学者、高级导游员等方式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业务的培训;景区可定期安排导游员外出踩线、学习交流,通过实地参观杨家将相关景点,如神木杨家将故里——麟州城、杨七郎庙、杨六郎城遗址、开封市天波杨府等,进一步了解杨家将传说故事。

景区要对导游词进行专业撰写。导游词作为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对地方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雁门关景区要邀请知名民俗学者、当地民间故事家来共同编写导游词底本,在撰写过程中,要关注杨家将传说的特点——历史性和口头性。民间文学类导游词底本,与过去在民间自发流传的民间作品相比,则有显著的定型化的特点(况且著名旅游景区,或多或少多半都有这类传说的专集编定和出版,加速了这种定型化倾向)。所谓定型化,指的是基本情节,而不是指的讲述中的细节和讲述语言。导游词在撰写过程中要注意这一倾向,导游词不仅要包括真实的历史内容,同时也要关注当下流行的大众文本,还要关注传说的异文性,不同版本、不同地区的杨家将传说与演义文本应该在导游词中均有体现,但核心情节要注意保留、保存。

景区要对导游的人才及薪资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成立不同级别的导游人才序列,来满足不同游客的讲解需要,进而优化薪资,激励导游提升知识和业务能力。

导游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导游作为当下旅游社区,民间故事传说知识的新权威,其对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分重要。“景区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导游知识的宽广决定着其讲解质量的好坏。雁门关景区导游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故事讲解,与当下流行的大众文本相差无二,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没有更多的异文,其对已出版的杨家将相关故事集成利用不充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杨继业头撞李陵碑、杨五郎出家、杨六郎成亲,以及《河北卷》《北京卷》中相关杨家将故事在讲述中都没有提及。导游实际讲解中,要不断搜集整理与景区相关的民间故事合理引用,以便让自己的讲解更加有趣,进而增强与游客的互动。同时导游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如考取英文导游证,其个人工资待遇不仅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外国友人讲解杨家将相关传说故事,传播杨家将传说。

导游在实际讲解中,要树立整体保护杨家将传说的观念。雁门关景区由于其历史地位的特殊性,景区中不仅流传着杨家将传说,还流传着李牧、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传说。导游在讲述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讲解策略,通过一系列传说的讲解,使杨家将等名人故事传说得到更好地传播。同时导游在讲述过程中,要时刻提醒游客保护相关文物,一定的传说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物基础之上,只有关于杨家将传说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共同保护,杨家将传说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导游词导游景区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教材作文手拉手
“摘牌”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黄希川
网约导游
导游词创作方法探讨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