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9-10 10:51张沛欢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

张沛欢

摘要: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高职教师的技术应用观念和态度以及技术应用的现状,如习惯使用的技术和频率,资源的使用状态和偏好,对前沿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等。其次是结合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最后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细化提升路径。

关键词:跨专业融合;教育技术;系统模型;技术融合平台

一、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技术的背景与意义

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影响,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次规模巨大的实战演习,但演习结果令人心塞。由于存在对在线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对在线教学创新的理论指导匮乏、对在线教学能力的培训缺失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或学校出现了在线教学行动“一刀切”、在线教学方式单一、在线教学负担超重、在线教学效果存疑等现象。可见,疫情中全国大规模线上教学检验了此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诸多不足,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常常感到焦虑、被动和力不从心。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二、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跨度大与教师专业化细致的矛盾,容易导致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化,很难克服“知识孤岛”的问题。导师无法真正实现跨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学。

(2)现有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与教师个人需求不符。有些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学习的是课件制作技术,有些教师需要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加工。因此,教师身陷“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传统的讲座形式虽枯燥但是便于短时间内集中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参与式的培训虽具有趣味性和有效性,但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参与。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将帮助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也避免培训活动流于形式。

(3)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较浅,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并不利于帮助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借鉴TPACK模型的运用,建立更加适用跨专业融合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为高职教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操作性强、可复制的教学模式。针对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具体包括:

(1)根据跨专业融合背景下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包括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以及建立资源项目库。

(2)针对高职学校教师在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多专业融合的仿真综合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做好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以及激励机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培训活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师技术应用培训活动中,要准确识别教师现有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进行技术理念和实践的拓展,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变为“深度参与”的教师培训模式。

(3)教师要提高自主性,这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教师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以及控制学习进度方面具有自主性。因为个人的学习偏好和强烈的内在动机是最好的创新源泉,更有助于课堂实践。而在实践中,教师应随时反思自己的表现、经验和观念。在实践中,应反思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是否考虑了整个教学。这不仅仅是如何应用技术,还要考虑学生的性需求、使用技术的方式、课程目标、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真正做到实践与反思并重。

四、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

顶层设计是三个构建: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构建跨专业教学平台、构建资源项目库。

(1)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从专业融合的角度打造师资队伍,完全打破传统的教研室界限,根据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需要,在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教师特长的基础上,跨专业打造教学团队,每一个教学团队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通过师资融合促使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从而最大化教学团队力量。

(2)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时间和投入精力,在教师时间和精力无法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这种组织形式无疑是存在缺陷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弥补这种缺陷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即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平台集成跨专业的慕课资源,从通过教师的线上线下指导答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能运用各种线上平台,比如云班课,企业微信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真正融合。

(3)构建资源项目库。利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微课资源、精品课程等资源,并针对跨专业的特殊性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果是涉及到创新创业项目,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均可进行项目选择,或由系统进行推荐,构建“教师-学生-校外专家”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团队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中层设计是学校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在跨专业的背景下,应重新思考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①在培训方向上,应该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面向未来教育的教学创新能力。②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尝试以校为单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同时,培训评价应重点评估教师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实效,而不是单纯的为技能测试而培训。③在培训内容上,要有教育理论和观念、平台技术功能、教学模式方法的系统性考量。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既包括思想观念转变,也包括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开展评价、实施管理等实操问题。除加强培训外,还应配备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当教师得到采用新技术的激励,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换取未来的更大回报时,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会发生。因此,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给教师们提供足够的政策环境。此外,还应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技术科研探索与在线学习,并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考核倾向。

底层设计指的是教师个体的提升路径研究,在实践中,教师应随时反思自己的表现、经验和观念。在实践中,应反思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是否考虑了整个教学。这不仅仅是如何应用技术,还要考虑学生的性需求、使用技术的方式、课程目标、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真正做到实践与反思并重。

总之,教育技术是一种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方式,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如今,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而在跨专业融合的背景下,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潘苍红,邓龙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以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职业2020 (36):56-57.

[2] 毛卫清.新时代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98

[3] 刘艳芳 朱刚.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2015(2):69-70.

[4] 赵晓沁.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8(036)009.

[5] 张新海.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v.32;No.254.16(2019):31-32+39.

[6] 杜西立.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 國际教育论坛 2.12(2021):41.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以微课促进高校微改革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实验教学
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广西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