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扫红亭吟稿》咏物题材诗歌中的儒者情怀

2021-09-10 07:22赵文静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咏物诗

赵文静

【摘要】 对于半生飘零、辗转科场的诗人冯云鹏来说,诗集《扫红亭吟稿》是其一生重要的写照,而咏物题材诗歌是其中一大特色。考察这些咏物歌,不仅可以探知通州、山东两地丰富的物产,了解冯云鹏的咏物歌创作,更能够读出真情至性、关注民生的儒者情怀。

【关键词】 扫红亭吟稿;冯云鹏;咏物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06-02

冯云鹏(1765-1835),字九扶,又字滟澥,号晏海,又号红雪词人,通州石港场(今南通崇川)人,清代诗人、词人、金石家。《扫红亭吟稿》共十四卷,包括冯云鹏于通州时创作的四卷,山东旅居时创作的十卷,附录友人诗歌397首以及诗序三篇,并于道光十年(1830年)编刻完成。本文尝试从诗集《扫红亭吟稿》中咏物题材诗歌入手考察,以期从中管窥诗人的儒者情怀。

根据清代学者俞琰在其选编的《咏物诗选》自序中云:“古之咏物。其见于经,则灼灼写桃华之鲜。依依极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凄凄拟雨雪之状。此咏物之祖也。而其体犹未全。至六朝而始。以一物命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编有景物描写的诗句,然只是咏物片段,未独立成篇。直至六朝,始出独立成篇的咏物诗歌。作为乾隆至道光年间诗人,冯云鹏善于借咏物来表达自我情感与志向。

一、“食无求饱”——君子之志

《尚书·洪范》中所提出的治国“八政”以“食”为第一位。所谓“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淮南子·泰族训》)饮食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 ,不仅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更是儒家仁政理想得以施行的保障。冯云鹏的咏食物诗,如咏山东的晋韭、冰鱼、女儿蛏、西施舌(茶叶)等,如咏家乡通州(今南通)的腊八粥、萱草麪、梅花茶等,或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或表达乡关之思。冯云鹏借眼前的山东食物与家乡通州(今南通)传统食物做对比,抒发对山东食物的喜爱和“风味忆家乡”的浓浓乡关之思。如《西施舌》(卷七):

雅号锡吴宫,形尖味不同。依稀开素齿,能否唾红绒。

品出江瑶上,鲜余腊雪中。敲冰古镇口,脂泽落胶东。

此首五言律诗为道光三年(1823年)冯云鹏旅居山东时所作。文中西施舌为胶州茶叶一种,因其形似蛤而尖,小如舌出得名。首联从茶叶的雅号、形状以及茶味入手,对茶叶功用角度描写。最后为了说明西施舌的珍贵,诗人对茶叶生长的时间“严冬”、地点“胶州古镇口”做了详细说明,更显一杯茶的得来不易。类似描写山东食物的诗歌还有如《水铲》(卷七),诗歌在体式、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时间等方面与上文《西施舌》颇为类似。而西施舌是山东胶州特产,《水铲》却是描写山东与家乡通州(今南通)皆有的物产。眼前的水铲,相较西施舌更多的是勾起游子的乡关之思。还有如《女儿蛏》(卷七),食物的鲜香味美背后透出诗人隐隐的人生苦涩滋味。还有如道光六年(1826年)诗人于莱州所作《卫幼桓送至晋韭冰鱼羊羔蕨菜分咏四首晋韭·冰鱼》:

海口呈佳产,潜鳞玉一堆。网应和雪下,笼每带冰来。

望去柔无骨,餐余味满鳃。少陵吟白小,逊对此寒梅。

按照诗歌编年排序,本首诗应写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间。此时冯云鹏勤于科考,常于通州(今南通)金陵(今南京)两地辗转。本诗除却文本中对腊八粥材料、香味的描写,更是有贫苦岁月中“贫家况味变琼浆”的人文气息。将“贫家”与“王侯”享用的腊八粥做对比,强烈突出百姓生活的贫苦与无奈。除却关注食物自身的美味,诗人更是焦心食物背后百姓的生活。冯诗从科场飘零到百姓生计 ,从一菜一粥到一茶一酒,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都折射出诗人的君子之志。

二、“仁者乐山”——仁者闲情

钟嵘《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可见,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春花冬雪与儒者情志、诗歌创作密切相关。《论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喜爱山,喜爱安静,终得长寿。换言之,仁者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且因为娱乐方式偏静态,最终得“寿”结果。此种“乐山”闲情在冯云鹏的咏植物类诗歌中拳拳可见。其中咏花最多,如水仙花、花须、蝶粉、茉莉花、子午莲、玉簪花、夜来香、荷花等;咏树木类次之,如柳树、夹竹桃、四季槐等。在《雪美人八首》中借荷花清丽脱俗却遭人妒忌的遭遇,表达诗人对自我才能的肯定和对过往科考之路的反思。在《夹竹桃山东名柳叶又成一律》《咏野茉莉》中,展现了花儿清幽淡雅的香气,刚强、甘于寂寞的性情,抒发“终年对此堪派遣,不为科场举子忙。”的“悠然见南山”闲情。除却上文冯诗对花、树木等的咏唱,诗集中作者更是以咏菊组诗为诗集单独一卷。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东晋奠定了“菊”清高脱俗色彩。菊花组诗中,冯云鹏从“菊”的生长环境、社会功用着笔。如第三卷《咏菊九首和金月梧丈韵》组诗《菊圃》《菊径》《菊枕》《菊酒》等篇目所示,“青囊秘合堪高卧,不梦南柯梦范村。”(《菊枕》)中化用南柯一梦的典故表现菊花凌霜傲放的品格。在“既可餐英还作釀,酒泉郡里悟柴桑。”(《菊酒》)中,于秋风严霜摧残下,百花早已废尽,而菊花依然傲立群芳。菊花既可做餐又可酿酒。战国时期,屈原用香花香草修饰自己,以表对自身修养的重视。而乾嘉时期的冯云鹏愿意为菊僻一卷作组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仁者乐山”情志。

三、“忧民之忧”——民本之思

我国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随着亚圣孟轲提出救民于“倒悬”及 “水深火热”, 强调从“恒产”着手建立和谐社会, 主张“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主关系,致使儒家民本思潮进入鼎盛阶段。冯云鹏“忧民之忧”的社会思考源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秉承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基础上,诗人怀揣一颗现实主义关注民生疾苦的儒者之心,写下《蟹子洼观灶六首》(卷四):

其一

一潮千亩涂,一雨十日渍。刚摊半场灰,催盐人已至。

其二

套卤积成池,频试石莲子。儿饥且勿啼,卤嫩盐难起。

其三

主钱碎复支,月钱亏还在。新鐅不满年,旧盘几百载。

其四

鐅屋矮囹圄,闷火生炮烙。春秋如是观,炎夏更何苦。

其五

任重难登堤,牛跪足皮裂。车上桶桶盐,车下点点血。

其六

掀手积雪山,覆席时时补。前功未可忘,旦夕愁风雨。

由于宋代始创的制盐技术“折中法”使得盐产量大增,通州地区的海盐销量一度居全国之首,这一地位从宋代一直保持到清末。《蟹子洼观灶》则是描写这一时期通州(今南通)地区盐业鼎盛状态。但是诗人没有被眼前蒸蒸日上的繁华景象迷惑,而是将目光放到繁华背后辛勤劳作的盐民身上,为其苦难而痛心。

《蟹子洼观灶·其一》描写晒盐第一道“摊灰”工艺。围来滩场数亩,然而一场雨水便使盐民数十日辛苦瞬间付之东流。损失之后只好另开滩场,然而滩场泥还未削完,监工就来催促造盐进度;《蟹子洼观灶·其二》描写“制卤、煎灶”工序,一派繁忙有序的成人工作场所时不时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如果不是家中无人照顾婴儿,母亲又怎么会带着孩子来盐场烈日下暴晒呢?诗人细致描写盐民无奈的心理活动,展现盐民生活状态的窘迫;《蟹子洼观灶·其三》中,诗人直接从盐民工资结算情况入手,反应盐民生活的拮据不易。卤水结晶用的新新旧旧的锅以紧张劳作的盐民为背景,无声诉说着盐民世世代代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

同样是煮盐结晶工序,同样是从盐民恶劣的工作环境描述,著名遗民诗人吴嘉纪的《绝句》和《望君来》与《蟹子洼观灶其四》形成了隔空对唱: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绝句》)

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

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釜中煮!

况复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绝卤汁。

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望君来》)

“鐅屋矮囹圄,闷火生炮烙”一句通过描写四季如一从不间断加热的鐅锅和又矮小又闷的煮盐房子,表现盐民工作环境的极端恶劣;与冯诗相似,吴也抓住了煮盐房子和工作时间的特点,诉出“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的盐民恶劣的工作环境。另外,吴诗还聚焦一位“白頭”盐民。此处的“一老”与《蟹子洼观灶其二》中的“一儿”相互补充,更是深刻全面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上至嗷嗷待哺婴儿,下至白发苍苍老人皆不得安宁的生活状态。“春秋如是观,炎夏更何若”盐民眼中即使凉爽之秋也与夏日炎热无二,一番对比,令人心酸。吴诗结尾“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也是与组诗其一“一潮千亩涂,一雨十日渍”描写状况类似,可见两位诗人对盐民生存状态的关注达到超时空的共鸣。

冯云鹏不仅关注家乡盐业,更用领略天地的胸怀写下了《宁洋灶观海》:

滨海更无地,东开望眼宽。乾坤交一盒,日月跃双九。

龙起水能立,风来屋不安。盐场开斥土,万井雪漫漫。

此篇诗歌写于通州宁洋县(今南通宁洋),诗人没有局限于同情眼下盐民的辛勤劳作,而是在没有明确边际的海边放眼眺望东方。南通濒江临海,诗人于通州一隅东开望眼。波涛涌起,海风让海边盐民的屋子也感受到大自然狂野的力量。放眼望去,千里盐场白地令人炫目,可见诗人对民生的密切关注。

细检冯诗中与咏物题材相关作品,或者可以说 ,冯云鹏不仅是一位 “名士风流,不受尘寰拘束”的静守儒生,还是一位任身世浮沉都能于每一餐饭、每一杯茶、每一朵花中固守其志、忧民之忧的诗人。这些带着人生百态的咏物诗歌折射出的诗人形象,与其说是一位 “平生性所耽”的失落之人,或毋宁说是一位真情至性、关注民生的醇然儒者。

参考文献:

[1]俞琰.咏物诗选[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

[2]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程树德著,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韩偓咏物诗研究
浅谈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
注重融通契合提高咏物诗教学效果刍探
浅谈气象咏物诗萌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
清代蒙古族诗人和瑛与《易简斋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