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赋能助力全媒体传播研究

2021-09-10 18:15张钿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息融合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四全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作为一种更加健全的全域传播结构,成为媒体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我国媒体逐渐转型,开始进入全媒体发展阶段,新科技赋能对全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今,许多新型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涌现、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这赋予了全媒体新的功能,同时也为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强的助力。为此,本文从“技术+”思维常态化以及渠道建设开放化两方面探讨全媒体发展趋势下媒体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众多新闻媒体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新科技;全媒体;AR;5G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45-02

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首次提出“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我国将其译为“媒介融合”。2005年,学者蔡雯根据我国传播语境,针对“媒介融合”重新进行了定义,引发了学界对该定义的关注及研究。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个级别的媒体均开始了有益且积极的尝试。2019年我国“四全媒体”的构建,意味着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已然取得良好的成就,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上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新科技赋能提供的助力。媒体发展往往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媒体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赋能推动改革并取得理想的进展。例如,AI合成主播、现场云直播平台以及媒体大脑等都可以作为推动媒体发展的助力。因此,如何有效采用新科技赋能助力全媒体传播成为目前各个媒体关注的问题[1]。

一、新媒体发展趋势概述

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并得到广泛运用之前,“新媒体”这一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事实上,新媒体并不是一项新事物。纵览人类媒体发展历史,对比西塞罗期间人们传播信息时使用的莎草纸,报纸便是作为一种新媒体产生;而相较于报纸,电视也是作为新媒体出现并普及的。Web2.0时代,网站、博客以及QQ显然是新媒体的代表。时至今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各种新型技术的涌现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使得新闻场景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研发的APP也作为新的媒体出现。因此,总体看来,新媒体并非一种固定的技术,也不是一种明确的媒体,其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反映的是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凡是落后于该趋势的媒体,均可被称作“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凡是紧跟或是领先于该趋势的媒体,便是“新媒体”。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我国媒体发展战略以及主要趋势,众多媒体纷纷参与到媒体融合之中,并开展了大量媒体融合的有益尝试[2]。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媒体融合发展在历经早期简单的尝试后,已然正式进入了融合发展环节,积极建设“四全媒体”,推动整体传播格局变化是目前媒体发展的新方向。“四全媒体”是基于融媒体高速发展的环境提出的,若存在一个信息传播机构,其综合应用了不同类型的传播手段,构建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域传播架构,便可以说其构建了一个全媒体环境。因此,全媒体可以理解为融媒体发展过程中一种全新且更高级的状态与阶段[3]。

二、新科技赋能背景下我国全媒体发展现状

(一)现场云实现全程全员报道

全程媒体更倾向于对新闻样态的追踪及更改,而在传统新闻样态中,即便是“刚刚体”同样是已然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处于正在发生的状态。另外,当下受众依旧需要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或广播了解新闻内容,但电视与广播播放的新闻以及拍摄的画面都是经过剪辑与提炼的,并非全程报道。全程媒体可以实现“直播台”的效果,其将新闻事件报道的内容从“已然发生”转变为“发生之中”,新闻的样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传统的文字新闻以及视频新闻转化为“直播新闻”的形式。但直播新闻这一类型对新闻本身的时效性以及事件报道的完整性有更为苛刻的要求,在全程媒体的报道下,新闻事件将更为直观且全面地暴露在受众面前。

而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直播报道并非难以实现的事情,许多媒体都已经建成了现场云平台,新闻报道摆脱了传统的信息收集、编辑与发布的复杂流程,转化为全程媒体及时报道。现场云平台依靠手机网络,可以使新闻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场,新闻直播也逐渐实现了常态化发展[4]。例如,2018年8月4日,安徽宿州某工人遭遇塌方,被塌方泥土掩埋,宿州消防通过现场云平台直播手段直播了救人的全过程。

(二)AI实现全效报道

全效媒体是全媒体发展过程中的最高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重点在于媒体传播的效能。以人民日报为例,其积极建立的“中央厨房”便强化并有效运用了平台所具有的链接功能,实现了对原本过于冗长的价值链的精简,借助去中介化实现了业务程序的精简,实现了供需两方之间直接对接、沟通,使业务的运营环节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央厨房”开创了新闻信息收集、数据加工以及多元化分发的传播方式,同步提升了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以及传媒效能,是对新闻传播路径创新的成功探索。

(三)5G实现全息报道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显著加快,这对户外采访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许多媒体已经研发出了全息报道方式,并将其应用在了媒体播报之中。例如,2019年10月1日,新华社采用世界首台“5G+8K”转播车实现了全天候超高清直播,同时做到了多设备同时直播,直播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另外,随着5G技术的广泛运用,全息异地多时空访谈也得以实现,直播中心能够与任何地点的目标进行连线访谈,并保持信息交流的顺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不在此处的访谈对象也仿佛置身于直播间一般。该技术的实现得益于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全息投影也被称为虚拟成像技术,其运用干涉以及衍射的原理记录同时再现目标物真实的三维图像。以往VR、AR等技術应用在直播中,会因为存在网络延迟导致直播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全息报道一直难以突破的困境,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超高带宽以及低延时令远程全息影像的真实度大大提高,全息互动也得以真正实现。

三、全媒体发展趋势下媒体的发展路径

(一)“技术+”思维常态化

纸张与印刷术的发展与结合推动了报纸行业的发展,微型通讯传输与信号接收技术推动了电视这一媒体的普及。近几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PC(个人电脑)移动终端高速发展,新媒体新闻场景及其运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转变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新科技的产生以及广泛运用的目的应是为更为广泛的生活及工作场景提供必要的服务,不然技术就仅仅是技术,而不具备使用价值。传统新闻媒体若希望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及转型,就需要具备“技术+”思维,积极寻求与技术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就是“技术+”思维的佐证,该创新成果实现后受到了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等国外媒体争相对这一媒体创新进行报道。这种重视最新科技成果,积极寻求与科学技术的合作,并将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在新闻传播中的行为,是媒体“技术+”思维常态化的表现。

(二)渠道建设开放化

智能化时代是高度分工合作的时代,所以处于封闭状态的系统并不适应这一时代的实际需求,只有具有开放性的媒体才能获得更多机会。传统渠道建设过程中,所有级别的媒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建设存在局限性,其中空间局限性尤为明显。在传统媒体报道背景下,受网络、硬件等方面的限制,渠道开放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媒体,也无法实现对某些新闻现场的深入报道,真正的全程报道无法实现。然而,现场云平台的产生以及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今,许多媒体云平台开始尝试依靠地方媒体和部分机构所具有的力量,开展渠道建设开放化探索。在现场云平台的支持下,不同地方机构以及媒体掌控的新闻资源可以被任意调用,打破了传统空间对媒体报道的限制,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渠道建设开放化的本质也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即新闻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对把关审核工作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基于此,传统媒体需要最大化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将用户社交行为以及分享行为转化为可以促进融合发展的力量,使媒体用户以合理的方式参与其中。未来如何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吸收更多用户参与平台建设,成为各个媒体渠道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发展趋势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就目前而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各媒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全媒体已然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今,现场云、AI、5G等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媒体工作之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应做到“技术+”思维常态化并树立渠道建设开放化的思维,通过对新科技的合理运用,推动全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參考文献:

[1] 郭沁,徐枫,黄宝忠.从相加到相融:中国学术期刊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J].科技与出版,2018(5):4-12.

[2] 曹伟锋.浅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传播策略——以常熟日报社应用全媒体技术增强传播效果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9(7):106-107.

[3] 邓进利.科普期刊全媒体交互式传播平台建设——以《农村新技术》为例[J]. 传播与版权,2019(05):138-140.

[4] 刘瑞生.在“不安”与“躁动”中的"重塑"与“激战”——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解析[J].出版参考,2019(3):43-45.

作者简介:张钿(1998—),男,贵州毕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媒。

猜你喜欢
全息融合发展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全息“魔镜”在身边
刚柔并济
一汽奔腾T77
破次元
融椅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