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与学问修养

2021-09-10 07:22黄大荣
阅读时代 2021年6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曹雪芹小说

黄大荣

中国当代几个排前面的小说家,都是农家出身、农村长大。总体上看,对土地有深厚的眷恋之情,对农民的苦楚,有深刻体认。但他们缺乏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认识和认同,也毋庸讳言。这是解读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及其作品的钥匙,是了解其人精神世界的唯一入口。

《白鹿原》之成功,在于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但就小说思想内涵而言,充其量是一部农耕时代的挽歌。那种对旧时代、旧文化的眷恋,越是写得深厚浓烈,越是无益而有害。《白鹿原》隐含的思想主题,是“革命”与农业文明或传统文化的尖锐对立,即革命摧毁了传统文化。但我必须指出,这不仅是浮浅的,也是错误的。革命,要看其性质;乌托邦主义的革命,究其实质,与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朱元璋、李自成,还是洪秀全,他们的革命,终究还是旧文化的复辟。尽管还有许多人的认识至今停止在这表面化的层面,对于当代作家,却是不可原谅的。

只要比较一下作为封建时代挽歌的巨著《红楼梦》,就能看出二者的差距在哪里。《红楼梦》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乾雍时期的贵族生活和精神世界,但曹雪芹是以忏悔的态度,审视一个百年家族的衰亡,深刻反思他身处的文化环境,对儒道释一一作了鞭笞和断然否定。他走出了旧文化的“围城”,尽管他找不到精神出路,但以他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红楼梦》以诗的光辉。而两百多年后的《白鹿原》作者,仍困守在新旧文化的纠结和无奈中。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今天已不同于曹雪芹的时代,国门早已洞开,新思想的光亮,照进了封闭千年的黑屋子。撇开艺术成就暂不论,二者精神世界之殊异,一目了然。

正像看待《水浒传》,不能不承认它是中国游民社会生动真实的写照,但作者宣扬的目无法治、浸透暴力美学的“造反有理”的历史逻辑,是非现代的,是极其有毒有害的。《水浒传》诞生于勾栏瓦舍,是说书人与市井听众的集体创作。暴力美学的渊源,正是游民社会本身。这也是自秦以降,社会千年动荡不止的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莫言的小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批判意识比较强烈,尽管他也受了中国旧小说蕴含暴力美学的深重影响,在批判的同时,缺少了对人文精神和美的礼赞。他对传统文明的批判意识,使得它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明君贤臣思想贯穿始终,对封建统治者褒贬失当,甚至极尽歌颂。这种公然站在现代先进思想对立面、充当封建卫道士的作家,现在遭到人们的强烈批评和质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当代中国小说,如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说,确实乏善可陈。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当代作家普遍地缺少思想操练。他们的阅读与思考,局限在小说范畴,而没有注重文史哲科的全面修养。文坛的世俗化、功利化,當然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学术界存在类似的状况。以红学为例,大师级的周汝昌先生,居然把他自己续写的一首七律,故弄玄虚地制造是曹雪芹原作的假象,引发红学界的一场聚讼,导致一位红学家活活气死。其实,他根据敦诚《四松堂集》遗存的曹雪芹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所做的附骥之作,真的很一般,空泛,大而无当,陈词滥调;与曹公的诗才相比,何以道里计!不知怎么还有那么多红学家会信以为真。这些学者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拷问的。还有不少所谓“国学”大师,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并收纳,意似眷眷,难舍难分。

总括起来,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喜欢制造偶像,崇拜偶像。偶像崇拜的对立面,正是自我麻痹、自我意识的丧失。此与现代精神,恰成一反调。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我屡屡谈及的逻辑学教育的缺失。人文学科的治学者,不懂逻辑,不懂科学,已是常态。别的学科,我不甚了解,红学专著,我读的多。红学家们的思维模式,大多停留在玄性思维阶段,尚未进入逻辑思维、科学思维阶段。写小说的,还稍可容忍;做学问,岂能止于尊乾嘉学派为圭臬?我认为,历代注经派都只算是治“小学”;不是“大学”。大学问,是需要新思想、先进观念统领的。

1995年,我读到《顾准文集》后,即开始疏离文学,转向历史和思想文化史。近些年,我的阅读思考兴趣又转移到了科学和科学哲学,一是我一直保留着青少年时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二是厌倦了那些不断重复、拾人牙慧的絮絮叨叨,了无新意。我的有限的生命,不应该浪费在这里了。

(作者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责编:岳文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曹雪芹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曹雪芹邀棋
论医学背景对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审丑美学观
文学小说
曹雪芹送彩礼
不在小说中陷落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