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师傅嘱托 完善葫芦琴制作

2021-09-10 07:22孟建军
乐器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低音葫芦

孟建军

河南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被誉为八朝古都。

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是当之无愧的人杰地灵之福地,各行各业人才辈。

胡振东就是一个老开封人。他虽不是专业音乐人,但对演奏乐器和制作乐器却情有独钟。

少小听父拉胡琴 结缘乐器伴终身

胡振东身材高挑挺直,尽管有些瘦削但很结实。当我问他多大岁数时,他很幽默地告诉我:57啦。我知道他是倒着说的。75岁的老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

胡振东住在开封市老城区一座早年自盖的二层小楼里,一层作为底商出租给了做生意的人。打开临街的一扇铁门,有一个一人宽的楼梯直通二层居所。沿着陡峭的楼梯上去后有几间房子,其中一间房就是胡振东的工作室。进入他的工作室,迎面就能看见有一排乐器,除了大提琴、大阮、胡琴外,还有几把外形似葫芦状的低音拉弦乐器。胡振东告诉我:另一间屋子里还存放着萨克斯、中音号、电贝司、扬琴、三弦、琵琶、黑管等乐器。看来,胡振东是一个真正热爱乐器的人。

工作间的一张桌子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杂志,仔细一看,竟是《乐器》杂志,其中还有许多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乐器》杂志。原来胡振东订阅《乐器》杂志几十年了,堪称《乐器》杂志忠实的读者。他称,从杂志里学到了许多乐器制作的理论知识,也了解到国内外乐器的发展思潮与动态。

谈起自己与音乐的渊源,胡振东自认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开封解放后所在区域的第一任居委会主任,他喜欢戏曲板胡,经常组织街道热爱豫剧的戏迷演出,并为演员伴奏。父亲每次演出都会带着我去看戏。”胡振东回忆,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音乐和乐器也十分着迷。他记得上小学时,花了两毛钱买了一支笛子,后来还学习吹口琴、拉胡琴。音乐陶冶着他的情操,乐器陪伴他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光。

上世纪60年代,胡振东考上了高中,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前往郑州寻找工作。在一家工厂,他学习木工和木模制作技术,没想到这些技术居然在以后的乐器制作中派上了用场。

创办民营乐器店 为圆心头音乐梦

上世纪80年代,精明强干、热爱音乐的胡振东在河南开封创办了第一家私人乐器店,同时他还制作吉他,也销售广州的“红棉”吉他并接维修乐器的活,生意很是红火。

胡振东说,当年他从一家倒闭工厂的工会负责人手里购买了一大批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除了自己留下几件民族乐器外,其他的乐器都低价售让于其他热爱乐器的朋友了。

一段时期,社会上流行走穴,胡振东在朋友的影响下,带领河南、河北专业团体的演员在各地“走穴”演出,这些丰富的经历,让原本就喜欢音乐艺术的胡振东对音乐艺术更加痴迷。

当狂热的激情趋于平静之后,胡振东还干过其他的营生,但盘踞在心头的“音乐梦”始终挥之不去。

师傅制作葫芦琴  京城比赛获殊荣

谈起制作民族低音乐器,胡振东说这是缘于受师傅的影响和感召所为。

胡振东的师傅王梦贤是原开封乐器厂资深的乐器制作师。当年在开封市歌舞团工作的本家哥哥胡忠来引荐下,胡振东拜王梦贤为师学习制作二胡等民族乐器。胡振东自小学过木匠,有木模制作技艺,因此学习乐器制作上手很快,深得师傅的赏识。跟随师傅学习了两三年制作技术后,胡振东掌握了拉弦乐器和其他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有一次去王梦贤师傅家,师傅在饭桌上说过这样一席话让我难忘。”胡振东记得师傅说:“我一看到舞台上演出的民乐队里有大提琴,心中就不是滋味,难道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难道就搞不出我们自己的低音乐器,非要用西方的洋玩意儿吗?”正因为王师傅怀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他发愤图强地研制出一款民族低音乐器——葫芦琴。

上世纪80年代,王梦贤师傅代表开封市乐器厂,携着他研制的民族低音乐器去北京参展,一同去的还有开封知名的大提琴手翟渊民,他用低音拉弦乐器——葫芦琴,为评委做了演示。之后专家、评委对葫芦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其填补了中国民族低音乐器的空白。评比结果是:低音拉弦葫芦琴获得发明三等奖,奖金6000元。当时《乐器》杂志还报道了这件事情。王梦贤还在《乐器》上发表了介绍低音拉弦葫芦琴的文章,阐述了他研制葫芦琴的初衷:“从根本上讲,还是应该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使之与乐队中的其他乐器成龙配套。”

王梦贤师傅研发的葫芦琴,在面板底部蒙有一块长方形的蒙皮,琴马置于蠎皮上面,沿袭胡琴皮膜振动的发声原理,以凸显民族乐器的韵味。这把琴的缺点是震动不够充分,因而声音偏小。王梦贤曾对胡振东说:“这个弱点就靠咱们共同努力来解决了。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总会弄出名堂来。我体力不支时,你们接着干。”师傅临去世前,把获过奖的葫芦琴交给了胡振东,希望他能够把低音乐器改良工作继续做下去。后來胡振东从事过许多行当的工作,可他也始终没有忘记师父临终前交代给他的沉甸甸的嘱托。

继承师傅遗志 完善葫芦琴制作

退休后的胡振东有了大把时间,在参加乐队演出的时候,又勾起了他完成师傅遗愿的念头。

他分析了师傅留下的这把葫芦琴音量小的主要原因是:上半部音箱小,音窗开得太靠上。胡振东以师傅的葫芦琴为蓝本,扬长避短,把音窗开在中间,把琴马做成过桥的样式,一头马脚压在琴上半部分面板上,一头压在下半部分的震动皮膜上,而且加装了低音梁和音柱,这样一来,音量大于师傅制作的葫芦琴。胡振东带着新制作的低音葫芦琴参加乐队排练演出后,反响不错。几位专业老师评价这款葫芦琴:音量不比大提琴小,音色接近民乐,与民乐队很融合。胡振东制作的葫芦琴与王梦贤师傅的葫芦琴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他采用了圆形的皮膜,“我采用新疆手鼓厂生产的大手鼓蟒皮作为振动膜,我又接连做了几把类似的琴”。

连续做了几把葫芦琴后,胡振东自认为新做的一把较为理想,“我用这把琴我连续演奏了几场,同行的人都说效果不错,但我认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原中国音协书记处书记、音乐家李元庆60年前在他的《谈乐器改良的原则》一文中提到:“在考虑如何保存原有乐器的民族特点的同时,也要防止保守思想。任何一种事物的改进,总要扬弃一些旧的东西,否则新的东西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无论在演技、音色、形制各方面,应该允许有所改变。至于改到什么程度就算违背了保存原有乐器特点这条原则,还要看具体设计的实际效果而定。”

“一件乐器倘若改良失败了,顶多成为一件废品,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社会效果。一件改良乐器是否可以推行,取决于演奏者和听众是否乐于接受。在试制时不妨大胆些,制成后也要大胆把它拿到群众中去考验,根据试用的结果再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达到完善的地步。在试制阶段,我们不必有那么多的顾虑。”

六十多年来,李元庆的这些话对指导民族乐器改良仍有积极的意义。

胡振东在制作改良低音葫芦琴时,正是遵循李元庆先生对于改良乐器的指导思想。

倾情演奏葫芦琴 服务乐团慰吾心

胡振东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很满,背着他的葫芦琴到处演出。那天我在开封府看他穿着演出服拉琴,水绿风清的优美环境中,葫芦琴声在小乐队里低沉浑厚,在开封府上空回荡。修总和刘主任两位相关领导向我介绍了聘请胡振东所在的民乐队来开封府演出的初衷:既是弘扬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园内的服务项目。他们对胡振东虽年事已高仍倾心于民乐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胡振东在开封参加了好几个民族乐团的活动,常去活动的乐团是“开封十一化建公司‘开封市晚霞民乐社团’”。我观看过他携着葫芦琴参加排练的情景:低沉浑厚的音色在排练厅回旋缭绕,有力地烘托着乐队的演奏。李庆彬、娄丽霞原是十一化建正副工会主席,现在他们二人共同担任开封市晚霞民乐社团团长。他们笑着对我说:胡老师很能干,他用自己制作的低音乐器跟我们演奏,还经常为我们乐团人员修理乐器。团长的话语里满是赞许和钦佩。

无论是非成败 改良仍将继续

在胡振东的家里,我发现工作台旁有一把杨雨森先生研发的民族低音乐器——革胡,那是一个朋友让他修理的。通过观察革胡的构造,胡振东脑海里又涌出许多新的制作思路。

胡振东告诉我,他决定再寻找一些高档木材,精心制作一把低音葫芦琴。

胡振东知道,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音乐团体和乐器制作师开始着手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和创新,自杨雨森先生的革胡问世后,许多痴迷乐改的有志者依旧在改良、完善民族低音乐器的路上继续奔走。低音马头琴、拉阮、拉忽雷、钟鼎琴、低音文琴、贝拉、桥琴等民族低音乐器在近半个多世纪里陆续问世。民族低音乐器的研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始终不渝的追求。胡振东制作低音葫芦琴,一是为了把师傅的遗志传承下去,二是将其用在自己的民族乐队里,别无他求。虽然他已经完成了几把低音葫芦琴的制作,但他认为以前制作的几把琴并未达到他想要的理想状态。“再制作一把无论是外观还是声学品质都上乘的葫芦琴”是胡振东心心念念的愿望。“我决心不管成败如何,也要把这项革新工作继续下去。”他顿了顿说:只要我還活着,我就会持续改革下去,争取做出更好一点的民族低音乐器来。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低音葫芦
一位听障人士的DJ生活
普罗科菲耶夫的低音号
葫芦瓜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宝葫芦
画葫芦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Why?必用低音炮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
High and Low Voice高音与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