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传统下的“新女性写作”:以张爱玲与孙频叙事技巧比较为例

2021-09-10 07:22姬冰雪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爱玲

摘要:在纯文学领域成长起来的“80后”山西女作家孙频是当下最为活跃的新锐女作家之一。在形式上,她善用意象和修辞,延续了张爱玲苍凉的语体风格,展示出强劲的新人之姿。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为张爱玲作品生命力的现代传承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对张爱玲经典性的语言传统进行再确认;另外,探索“新女性寫作”对于现代文学语体传统的继承,以焕发当下青年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活力,更好地诉说女性体验、表达女性故事。

关键词:张爱玲 孙频 叙事技巧 语体传统 新女性写作

在纯文学领域成长起来的“80后”山西女作家孙频是当下最为活跃的新锐女作家之一,在形式上,她善用意象和修辞,延续了张爱玲苍凉的语体风格,展示出强劲的新人之姿。本文将从叙事技巧的层面切入两人具体的文本,沿着语言的叙事纹理,探讨叙事技巧的使用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一、色彩杂糅的永恒意象

杨义认为:“意象的意义与语言的所指和能指的双重性有所联系,但更为复杂,因为它首先是语言和物象的结合,其次是物象对意义的包含。因此意象的意义指涉,具有比单纯的语言的意义指涉更多的浑融性和多层性。”[1]因此,意象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以《金锁记》为例,其中的月亮充满了冷寂、阴郁的色彩,使情节一步步朝着死亡和不祥的方向发展。

《金锁记》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 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2](狰狞变形的脸谱月,阴郁的变态氛围)

《金锁记》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3](满月、蓝影下荒诞绝望的死亡氛围)

孙频的笔下亦充满了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永恒意象:

《月煞》月夜更深了,月亮更亮了,它散发着一种比白天更惨烈的光芒,在这种惨烈的明亮里却又四处飞翔着黑暗诡异的影子。[4]

《天物墟》黄昏到来。巨大的夕阳即将沉没于群山之间,天空变成了鲜艳的血红色,山林、村庄、古窖,还有那座诡异的神庙,都在这血色里变得分外肃穆庄严。[5]

《天体之诗》金色的木马背后是月球一般荒凉的工厂废墟,废墟的背后是一轮血红色的大夕阳。[6]

通过比较张爱玲与孙频笔下的月亮、太阳和夕阳等永恒意象,可以发现其中都融入了独特的色彩,即二人笔下都有色彩杂糅的永恒意象的特点。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描绘了“一搭黑,一搭白”的狰狞脸谱月,还有“漆黑的天上的白太阳”似的满月,遍地散发幽暗“蓝影”的月光。孙频在《月煞》中也有与之极为类似的月光描写,其笔下经常出现的“血红色”夕阳,成为她渲染肃杀氛围的标志。色彩与永恒意象的结合,推动着她们笔下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二、陌生化的修辞

沃霍尔曾言,“男性写作与女性写作文本的差异毕竟不在于所谓的内容,而在于他们的讲述方式、话语的特征( 感伤的、反讽的或是科学的等) 。”[2] 张、孙二人作品中擅用修辞,其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技巧的运用形成了两人华丽浓艳的语言风格。两人在作品中都展现了奇绝的想象力,阅读两人的作品,经常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且完全想象不到的句子,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二人都喜欢使用陌生化的修辞。

《沉香屑·第一炉香》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7]

《倾城之恋》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灰尘吊子。[8]

《色,戒》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9]

《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一树一树的桃花在月光下看是一大片湖水一样的银色,连花香也是银脆的,看不到,指尖却可以触到花香里的那缕神经。[10]

《天物墟》那块玉璧在灯光下散发着一种奇异的光芒,像是被什么东西唤醒了,我感觉到有一双眼睛正与我对视着,明净神秘,它居然长满了目光。[11]

仔细品读两人的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两人笔下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以实物写虚物”的特点。在《第一炉香》中,梁家被张爱玲比作薄荷酒里的冰块,用一个更常见的实在的小物件象征更远处更虚幻的大物件;在《倾城之恋》中,把白流苏的声音(本体)比作灰尘吊子(喻体),来表现声音虚弱微小的感觉,以实在写虚存;在《色,戒》中,王佳芝失败的预感(本体)被比作丝袜上蔓延的裂痕(喻体),以此体现她执行特务工作时的紧张心情。在孙频的笔下,陌生化的修辞也随处可见,月光下桃花的芳香(虚化的本体)似乎有了银脆的神经(实在的喻体),借此渲染环境里的神秘和紧张的氛围;玉璧忽然“长”满了目光,这一赋生的背后暗示了充满悬念的本体自身。陌生化的修辞使得两人笔下经常现出奇异的效果,展示了作家为形式实验不断做出的努力。

以比较眼光讨论张爱玲与孙频的小说中叙事形式,进一步推动张爱玲影响研究的发展,为张爱玲作品生命力的现代传承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与适宜的语言,对张爱玲经典性的语言传统进行再确认;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的青年作家在经典作家中寻找可吸取的养分,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寻找独立的书写道路,促使中国当代女性写作更好地诉说女性体验、表达女性故事,以焕发当下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04.

[2]孙桂芝.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6.

注释

张爱玲.金锁记[M].上海:上海出版社,1944:24—32.

同上

1.孙频.月煞[M].上海文学,2013(2):36.

2.孙频.天物墟[J].十月,2021(3):9.

3.孙频.天体之诗[M].鲛在水中央,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5.

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M].传奇(增订本),上海:山河图书公司,1946:225.

5.同上

6.同6

7.同5

姬冰雪(1997—),女,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女性文学

本论文获2020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资助:现代文学传统下的“新女性写作”——以张爱玲与孙频小说叙事比较为例(2020YJSS201)。

猜你喜欢
张爱玲
百年张爱玲:她的光鲜与苍凉仍没被看透
名人的味道
不去打扰张爱玲
炎樱:没有张爱玲,我一样成就自己
隔壁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陷稿费风波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