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的调研结果分析

2021-09-10 07:22王影高钰琳
传播与版权 2021年5期

王影 高钰琳

[摘要]文章针对期刊编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参照国内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规范,编制相关问卷对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进行调查,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现状,以期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医学护理类期刊;科研诚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道德惯例的行为[1],是学术界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表现[2]。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是科技期刊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扰乱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活动[3],而且破坏了我国正常的学术秩序,阻碍了学术创新的步伐[3],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4]。目前,国内对学术不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期刊撤稿事件的原因分析[5]和对个别学术不端行为的探讨[6],提出管理建议,或者针对研究生、本科生获取学术诚信的信息渠道及学术诚信行为的选择[7,8]。较多文献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利用工作中的经验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鉴定学术不端行为[9-14],但关于科技期刊作者及其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研究较少。为了深入了解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本研究针对期刊编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参照国内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规范[15],编制问卷对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进行调查,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现状,以期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法,首先在問卷星平台编制电子问卷,2018年2月—4月通过微信、邮箱或短信向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发放问卷链接或二维码,由其自愿填写。调查人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18岁;二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的护理人员;三是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四是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人员。本研究调查人群排除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留学生,从护理转为其他岗位的人员。为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避免答题时出现漏填现象,本研究将问卷中的所有条目设置为必填,且每个ID限填写一次。本研究共回收问卷51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9%。

(二)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

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目前身份、职称、是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2.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信息

研究者自行设计了以下问题:学术不端行为了解途径(多选),所在高校或附属医院有无组织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所在的高校或附属医院是否要求保留科研论文原始数据和资料,所在的高校或附属医院有无学术诚信记录。

3.学术不端行为认知问卷

问卷由研究者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6,11,15]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而成,并请3名专家(1名医学伦理专家、1名科研管理专家、1名问卷编制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79。根据专家意见修订完善个别条目后,研究者便选取三种类型的57名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确认无歧义及填写问题后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调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涉及剽窃、篡改、伪造、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描述共25个条目,均有“赞同”“不赞同”及“不确定”3个选项。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500名调查对象,420名(84.0%)为女性;308名(61.6%)目前身份为学生;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和硕士居多,分别为246名(49.2%)及207名(41.4%);在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其中初级职称141名(28.2%),中级职称141名(28.2%)为研究生导师。

(二)学术不端行为相关信息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多通过网络和学校、单位会议或讲座了解学术不端行为,分别为402名(80.4%)、363名(72.6%)、174名(34.8%)。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组织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342名(68.4%)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要求保留科研项目的原始数据和资料;225名(45.0%)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有学术诚信记录。

(三)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情况

1.剽窃和篡改

极少数调查对象赞同引用他人成果构成自己成果主要或实质部分[17名(3.4%)],照抄他人的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9名(1.8%)]及人为篡改研究数据、结果和事实[16名(3.2%)];但203名(40.6%)调查对象赞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等,38名(7.6%)调查对象不确定是否可以这样做。

2.不当署名

15名(3.0%)调查对象赞同未实际参加研究工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60名(12.0%)调查对象的选择为不确定,见表1。

3.一稿多投及重复发表

对同一篇论文投不同期刊,哪种期刊发表快,就选择在哪种期刊发表,34名(6.8%)调查对象赞同,116名(23.2%)调查对象不确定,350名(70.0%)调查对象不赞同;对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同一篇论文,22名(4.4%)调查对象赞同,52名(10.4%)调查对象不确定,426名(85.2%)调查对象不赞同;对以不同语言发表同一篇论文(经许可的除外),66名(13.2%)调查对象赞同,105名(21.0%)调查对象不确定,329名(65.8%)调查对象不赞同。

三、讨论

(一)部分调查对象怀有侥幸心理,为了顺利发表论文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

本研究中,203名(40.6%)调查对象赞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尽管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组织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68.4%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要求保留科研项目的原始数据和资料,45.0%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有学术诚信记录,但是仍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会选择这种做法。究其原因,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重点是文字重复率,而没有提供针对论文中图片、表格的检测,故其怀有侥幸心理有关。目前,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已经开发了表格检测功能,能自动发现所检测文献中重复的表格内容,期待其尽快整合出图片检测、对比功能。同时,笔者建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理有图片的稿件时,掌握一定的图片检测方法和技巧,例如从图片属性、源码和利用JPEGsnoop软件等鉴别图片是否被篡改[16];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形态比对、用吸管工具观察RGB值、印刷四色模式和使用Magic EXIF软件查看图片EXIF信息等检测图片的真实性[17];必要时可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图片。此外,笔者建议各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仍需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及时更新科研诚信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组织学习等,然后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

(二)少数调查对象赞同署名不实

署名不实包括应当署名的未署名、完全没有贡献的署名、有贡献但不足以被署名的署名、署名顺序混乱、署名人信息虚假[18]。本研究中,15名(3.0%)调查对象赞同未实际参加研究工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对完全没有贡献的署名或有贡献但不足以被署名,60名(12.0%)调查对象选择为不确定。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部分调查对象对署名规范不了解,署名意识淡薄有关;也有可能与调查对象熟悉署名规范,但迫于人情,在论文或学术成果中将相关领导或同行等进行署名。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其中明确指出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并要求医学科研机构加强对科研论文和成果发表的署名管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无实质性贡献挂名的责任[19]。较多科技期刊在约稿或投稿须知中列出了关于作者资格的明确指南或标准,以助于作者熟悉署名规范;也有较多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作者贡献说明,这都对规范署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所在的期刊要求论文发表前全体作者必须签署对论文署名、排序及真实性等无异议的协议书,由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确认稿件无一稿多投以及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此外,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遇到具体署名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时,可查询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流程图[20]。

(三)仍有少部分调查对象赞同一稿多投,较多调查对象对重复发表概念不清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发布并实施的《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对一稿多投的定义是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或者在约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的行为;对重复发表的定义是在未说明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文献中内容的行为[21]。本研究中,34名(6.8%)调查对象赞同一篇论文投不同期刊,哪种期刊发表快,就选择在哪种期刊发表;116名(23.2%)调查对象选择不确定。究其原因,部分调查对象可能未对科研学术规范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有部分可能是由于毕业、晋升职称、课题结题等时间紧迫,即使对相关规定有所了解,也选择了这种错误做法。一稿多投是期刊编辑人员认为第二高发的学术不端行为[22]。本研究中,22名(4.4%)调查对象赞同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同一篇论文,66名(13.2%)调查对象赞同以不同语言发表同一篇论文(经许可的除外);这与李洁等的研究结果相似[23]。其说明部分科研人员对重复发表论文行为的界定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充分告知期刊和获得版权授予的情况下可以合理进行二次发表。笔者建议各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加大科研学术规范的宣传力度,督促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科研学术诚信相关政策、文件及案例,并将学术不端行为记录至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挂钩。目前较多科技期刊都刊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处理办法,以提高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其针对署名不实、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以及有意修饰实验照片或图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不够清晰。科技期刊编辑应熟悉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审理稿件过程中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点进行审核并与作者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魏学丽,贾泽军,邓晓群.2例学术行为失范的编辑思考[J].编辑学报,2015(02):156-158.

[3]刘彦超.军校学报应对学术不端对策探讨[J].编辑学报,2013(S1):45-47.

[4]石幸利.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治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59-160,202.

[5]付中静. PubMed数据库中我国论文撤销原因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4):293-299.

[6]张维,汪勤俭,邓强庭,等.医学论文作者单位署名不当现象的调查分析及伦理规范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4):306-311.

[7]王霁霞,张颖,王磊.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6):19-23.

[8]赵果.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认知和态度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48-53.

[9]肖骏.期刊编辑防范学術不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编辑学报,2018(01):86-88.

[10]徐婷婷,曹雅坤,曾礼娜,等.关于防范科技论文中“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J].编辑学报,2018(01):58-60.

[11]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05):452-455.

[12]姜亦炜.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77-81.

[13]朱银周.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与成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2):130-136.

[14]荣曼,董海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3):215-219.

[1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EB/OL].(2016-06-16)[2021-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7/t20160718_272156.html.

[16]潘华.科技期刊论文图片的鉴定[J].编辑学报,2016(04):338-340.

[17]余菁,邬加佳,刘清海,等.医学论文图片篡改实例分析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9(05):51-53.

[18]艾勇琦,严金海.医学论文署名不实现象的伦理审思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20(20):36-40.

[1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EB/OL].(2021-01-27)[2021-04-02]. http://www.nhc.gov.cn/qjjys/s7945/202102/498254ddd0e94840a6a91e1a0db3164e.shtml.

[20]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Flowcharts[EB/OL].(2012-02-18)[2021-04-02]. http://publicationethics.org /files/u2 /All_flowcharts.pdf.

[21]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EB/OL].(2019-07-01)[2021-04-02]. http://hbba.sacinfo.org.cn/stdDetail/106d3905ac9d1ea10368f707ccdc33a02680eb41d12c919462e74f79e0d288a1.

[22]郑晓梅,张利田,王育花,等.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4):401-412.

[23]李洁,李娜,栾嘉,等.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出版伦理认知情况调研及对医学期刊工作的启示[J].编辑学报,2020(03):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