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景观与“居游”共融问题探究

2021-09-10 07:22黄婧婷
旅游纵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共融

黄婧婷

摘 要:目前,很多城市开始重视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在提升颜值同时,一些旅游城市的客流量也逐年攀升。伴随而来的是游客与当地居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与外来游客的“游”之间的行为共融[2]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厦门大埕公园、厦门园林植物园、泉州西街为例,运用实地调研、结果分析、相似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同一时段发生的行为活动相互之间的干扰程度以及干扰方式进行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主客行为互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进一步探究改善此类问题成功案例,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的主客行为共融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居游”共融;历史文化街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在提升景观、吸引游客旅游的同时,也要重视游客的增加会不可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或是行为活动上的矛盾[1]。本文利用实地调研、结果分析与相似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城市景观空间当中主客共融矛盾主要来源:活动空间不足、活动场地类型单一、空间变化不明显以及活动场地功能分区界定不明确,某些景区存在相对不合理的规划使用方式等。上述几个方面导致的主客共融矛盾可能为在某一方使用空间的同时,另一方因为场地局促或是行为的动、静属性差异过大而不得不放弃执行计划的空间使用行为;当两者同时使用空间时,一方会因为与另一方的行为活动存在矛盾而改变自身对整个场所的印象[2]。

厦门与泉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二者城市景观建设较为成熟,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庞大,客流量也在逐年攀升。因此,笔者选择上述3处旅游景点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现代科技造园技术塑造的“居游”包容性空间

1.厦门大埕公园中的行为包容性设计

大埕公园内有多处竖向设计处理,利用高差组织和引导游客在园区内通行及开展活动。具体为:对土地进行凸起和下凹改造、在人工湖水体四周设置坡地、种植阶,结合不同高度、不同习性的植物搭配,展现层次景观的渐变美,以界定空间范围的方式,引导游人进入指定场地内游玩,这在无形中限定了场地内的人只能顺应高差行进。

例如,在“凹凸不平”景点,下凹场地利用原本地形下陷的场地进行土壤翻整合土地塑形,形成一个“倒立的三棱锥”。上凸场地在原有略微起伏的地块上,将挖方所得土向上堆砌成一个正置的三棱锥,与不远处的“倒置三棱锥”形成空间造型上的“阴阳”对比(表1)。同时,体积巨大的三棱锥给人以感观上的简洁性、稳定性以及导向性,定位了公园的整体风格,加深人们对公园的印象。

上凸和下凹的“三棱锥”并置,在高程上变化相对较大,视觉效果上形成了收放得当的空间感,为场地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潜在使用空间的方式。此外,“小山坡”和“小山谷”能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借此能够加强场地与人的活动联系,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空间活动行为多以健身、游憩为主,几乎不存在行为矛盾[3]。

公园内部功能区划分主要依据地块内栽植的不同颜色植物,如全园的骨干树种是各类羊蹄甲,以此为公园色彩基底,在“山地景观”中,主要植物为竖线条草本植物,如狼尾草、粉黛乱子草、木贼等(表2)。在增加场地竖向高程对比、软化功能区边界的同时,也加強了各个小空间的互异性,方便人们识别空间边界、区分空间使用属性。

2.同类型公园对比——福州牛岗山公园

与大埕公园对比,牛岗山公园的公共活动空间类型及界定方法更为丰富。例如,其依托具体的硬质界面形成使用空间,木栈道构成的环湖休闲区、由框架结构亭廊限定的登高远眺区、由弧形石阶圈定的户外剧场等;还有利用群植植物围合成的空间,如由水杉树阵组成的湖畔观赏区、由无患子作为两侧行道树的健康步道以及由各类湿地植物围合成的湿地植物科普区等。不同的空间以栈道、石板路、台阶、植物种植池连接和过渡。类型丰富的空间能承载更多的行为活动,提升场地整体行为包容性。广阔的空间范围加上多样的空间使用方式,让在牛岗山公园游玩的人之间可以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行为相互干扰。

(二)城市景区中的市民需求与游客行为互融——以厦门园林植物园为例

厦门园林植物园是园林植物科教与培育基地。在园区内参观的同时,笔者有幸见证了众多厦门当地的新人在拍摄婚纱照、还有一些人在拍艺术照。

在风光秀美的景区,这一行为看起来很普遍,在人间喜事面前,人与自然十分和谐。但是在场地面积小、人流量比较密集且交通易堵塞的景点,这一行为细思来是不太合理的——有时,为了占据“最佳拍摄点”,摄影师带领被拍摄者在狭窄的石板桥、岩洞下进行拍摄,有的摄影师还会要求其他游人绕道而行。这给交通承载量有限的景点平添不少通行压力。不仅如此,因为进行此类行为的人数并不少,长时间的据点拍摄还会影响其他游人的观景体验。本应是在人生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一段经历却给其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不打扰拍婚纱照的新人,游客的行为只剩下匆匆拍照打卡,进入下一个景点,或是直接绕道而行,略过这一景点。

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城市旅游景点中游客的游览行为与市民生活需求在时间段上的重叠及部分行为之间的矛盾。但是,两类人群的一些行为是可以重合或同时发生的,如游憩与观光、户外课堂与植物资源考察、人际交往与问题请教等。具有相同行为动静性质的活动可以在相同空间和谐共处,在这样的前提下,参与行为的人数越多,越容易在一个空间内形成一个整体性公众行为,如果这一行为能够持续,且有一定的发生频率,那么类似这样最初的偶发行为会逐渐形成一个在固定场合定期或不定期发生的特定行为,且这一行为的发生是大众较为认可的。例如,上文提到的每天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新人不定时地在热带植物观赏区拍摄婚纱照,这似乎已经形成了当地婚纱摄影圈内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是,在通行空间不够宽敞的景点驻足拍照,这干扰了游客的游览行为,容易引发这两种行为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影响该景点正常接纳的客流量。

(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游”共融问题——以泉州西街为例

1.现存“居游”共融问题

西街位于泉州古城内,紧邻开元寺,是历史文化名街,以餐饮住宿交通类经营为主[4]。其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附近也有较多学校。因此,在工作日时段,这条街上有大量往来的学生,此外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一是因为西街少有汽车通行,快速交通基本依靠非机动车;二是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家长,这使得西街在特定时段,短时间人流与非机动车密度剧增,伴随着外来游客的不断涌入,西街的交通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堵塞与混乱。

目前,西街以及周边截取的主要交通方式为私有非机动车、观光电瓶车、共享电动车以及步行。影响西街交通稳定的主要行为包括上下学时段的短时人流、为街道两侧商铺运送货物的机动车、在开元寺门口等待入园参观的长队以及游客驻足拍照打卡等。

2.以交通为主要矛盾点的主客共融问题

西街道路不够宽敞,又需要被附近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同时使用。居民抱怨游客在街道使用高峰时期的走走停停,甚至出现长时间驻足拍照行为;游客常会因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身陷上下学的车流当中而不知所措。对比福州三坊七巷宽敞主干道的纯粹步行游览功能,交通现状是目前西街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相对于三坊七巷的封闭式交通管制,西街的交通更加开放——打通景点与市政交通的联系能够有效降低市政交通的通行压力,提升市民通行的便利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景区内交通情况复杂。因景点内部道路交通设置需求与市政不完全相同,且常因路宽限制,人车无法实现分离,这使得景点内部的步行交通不能得到安全保障,街道交通混乱,影响景观环境的体验感。

在场所使用性质的定位上,西街是一条遍布历史建筑的美食街,对于美食,有很多游客选择“边走边看边吃”,还有较多游客选择驻足街边就地食用食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横冲直撞”的游客易与直线通行的居民交通产生矛盾。

与三坊七巷的商铺门面整洁、景点规划有致、严格规范的交通类型相比,西街的交通状况以及通勤功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商铺对于经营环境卫生状况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虽然这些现象能帮助人们识别西街这一带的环境特征,但会影响游客对环境的满意度与体验感[5]。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经营餐饮是给自身带来生活收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从居住需求出发,混乱的交通与从沿街餐馆内时不时飘来的油烟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居住舒适度。

除了西街以外,开元寺周边还有众多的餐饮经营场所。对比毗邻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及居住区和城市主干道的福州西禅寺,开元寺周边的治安和卫生管理压力较大。

一个是古寺与商业小吃街;一个是古寺与高校,开元寺和西禅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场所感知氛围。相比位于泉州古城内的开元寺,伫立于城市市区,依托市政交通体系的西禅寺周边环境中,当地居民与游客的行为共融程度更高。

城市景观中的“居游”共融问题依据发生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历史人文景区的,此类景观中居住着大量的原住民,会出现原住民正常生活节奏被前来探索美景的游客打扰的现象;另一类发生在城市公园,此类景区是高度共享的城市开放空间,主客行为互融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对于景区节点的使用方式上,动静性质差异较大的行为在活动空间不充分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矛盾。

在景区中完全解决不同使用人群的“用地行为方式矛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减轻这一困扰,例如,当活动空间不足时,可以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通過适当的平整周围场地和进行扩建,增加硬质铺装的面积。面对活动场地类型单一、活动空间变化不明显的问题时,可以运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以及园林艺术原理,通过丰富场地的竖向设计、创造不同围合方式的空间类型,或通过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使用者的需求来提升场地整体的空间类型丰富度。针对活动场地的分区界定不明确这一问题,其可以通过铺装的颜色、材质,种植特色植物以及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具有明显体验特异性的节点空间。对于某些景区存在相对不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等类似的规划管理问题,场地的规划设计者及景区管理部门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对游客在场地使用时间以及范围方面进行分流管理。

[1] 罗奇,邬书海.“居游共融”视角下旅游服务型乡镇农贸市场营造策略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7):15-19.

[2] 林其健,林颖,郭联欢,等.历史街区旅游与居住共融状况研究:以上下杭历史街区为例[J].中外建筑,2020(9):113-120.

[3]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35.

[4] 吴银鸿.基于游客体验的历史街区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以泉州西街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6):43-46.

[5] 苏淑云,陈金华,郭叙淇,等.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泉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67.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共融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从共建到共融——论法院参与法学院人才培养机制之重构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