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图像检测的雀啄灸和电刺激循经感传效应探究

2021-09-10 07:22曹潇艺陈文文王凯婷黄予谦李敏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5期

曹潇艺 陈文文 王凯婷 黄予谦 李敏

摘要  目的:根据循经感传效应探究电刺激和雀啄灸的刺激效果差异。方法:基于红外热成像仪,分别利用电刺激和雀啄灸刺激腧穴穴位与非穴位区域,分析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差异。结果:准确刺激腧穴穴位的循经红外辐射强于刺激腧穴穴位周边,且雀啄灸比电刺激效果更显著。结论:准确电刺激与雀啄灸刺激腧穴穴位皆能在人体上出现循经腧穴温度升高现象,并且雀啄灸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循经感传;电刺激、雀啄灸;红外热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5-040-02

循经感传现象是刺激腧穴穴位时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1],刺激腧穴产生循经感传效应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3]。胡翔龙等人使用红外热像仪成功地证明了用红外探测循经感传的客观性[4],但循经感传的测量仍没有统一而公认的测量方法[5]。近年来[1,6,7],对于循经感传的研究有很多,但许多循经感传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何寻找合适的刺激方式来找出循经感传的效果仍存在一些疑惑。

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治疾病,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8],本实验采用的雀琢灸治疗与艾灸治疗相似。电刺激属于新型针灸技术,具有安全无创,患者适应性广,依从性高等优点[9]。本实验欲探究雀啄灸和电刺激治疗激发循经感传效果,并比较何者刺激效果更优。

一、实验内容与方法

1.1实验受试者

受试者8名,年龄20-23岁,均为平和质且无明显器质性疾病,采集时间为2020年7月。每位志愿者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有便携式红外摄像仪(红外热成像设备型号:KIR-2008C,精度为±0.2℃)、电刺激仪(电刺激AI棋子,本实验选择电刺激为12Hz的连续正弦波,脉冲幅度为9V)、雀啄灸(生物信息红外治疗仪2016040025)、照度计、消毒水(75%乙醇)、电子温湿度计和量尺。

1.3实验要求

实验区域环境的温度要求为恒定25℃,室内温度分布平均且无明显热源影响;湿度的要求为相对湿度<=70%;实验区域无额外光源,选择在晚上或无其他光源干扰的情况下测量。

受检者選择肤色相近、体形匀称且无皮肤损伤者,照射前在相同温度条件等待区域保持冷静,放松静坐,充分暴露受检部位,等待三十分钟以上,在等待检测的过程中不能抓挠受检部位,如有汗液应及时擦拭。其中等待区域要求温度恒定,温度湿度尽量与实验区域一致。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尽可能除去受检者的饰物。

1.4实验步骤方法

预实验首先要进行实验环境的检测,测量环境各处温度和湿度后对比选择温度最适宜,且无明显空气流动处作为实验区域和等待区域。测量等待区位移至测量区的温度影响变化,作为之后实验分析的参考。再进行仪器试验的调试,随机选择若干名符合要求的受检者,分别用雀啄灸对受检部位进行照射,不断调整雀啄灸位置,直到受试人员感到舒适且刚刚无烧灼感时,测量玻璃罩中心到光斑中心的距离为25cm与光斑直径的大小为10cm。再分别统计若干位受检者的耐受距离,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将数据取平均值,得出最合适的照射距离为25cm,作为后续实验的照射距离。

实验分为雀啄灸实验和电刺激实验两部分。雀啄灸实验在预实验中选出的实验区域进行实验。随机挑选若干个受检者,分别记录(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用中医四诊仪采集舌面相诊断判别其对应的中医体质,并记录。受检者进入等待区域,安静放松的状态下,等待半小时,实验环境人数控制在三人以内。照射前,用照度计测量环境亮度,确保无其他光源影像,受检者进入实验区域(保证穿着状态不变,如裤脚提前撩起来),使用红外摄像仪在距离皮肤垂直距离为55cm的地方先将雀啄灸前右腿的红外图像拍摄下来,接着拍摄雀啄灸前左腿红外图像拍摄下来,让受检者左腿在照射过程中保持不动。照射中,受检部位(左腿的三阴交)在预实验选择出的照射距离下进行照射,用照度计测量雀琢灸设备的光强度,每隔五分钟关闭雀啄灸,并拍下红外图像,共治疗15分钟。照射结束后,立即拍摄受检者结束治疗的红外图像,静息五分钟后再分别对左右腿的进行红外图像的拍摄。最后记录红外图像上各个穴位的温度值。

电刺激实验在预实验中选出的实验区域进行实验。随机挑选若干个受检者,分别记录(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用四诊仪采集舌面相诊断判别其对应的中医体质,并记录。受检者进入等待区域,安静放松的状态下,等待半小时,实验环境人数控制在三人以内。刺激前,受检者进入实验区域(保证穿着状态不变,如裤脚提前撩起来),使用红外摄像仪在距离皮肤垂直距离为55cm的地方先将雀啄灸前右腿的红外图像拍摄下来,接着拍摄雀啄灸前左腿红外图像拍摄下来,让受捡者左腿在照射过程中保持不动。刺激中,受检部位(左腿的三阴交),每隔五分钟进行红外图像的拍摄,共治疗15分钟。刺激结束后,立即拍摄受检者结束治疗的红外图像,静息五分钟后再拍摄左右腿的红外图像。最后,记录红外图像上各个穴位的温度值。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存在循经腧穴温度上升的现象,且红外辐射准确刺激穴位的效果更强

准确刺激穴位后,根据热成像仪的成像效果发现,被刺激腧穴温度升高,循经腧穴也有呈现温度升高趋势,经过对八位受检者的腧穴温度值统计分析得出图1,由表1可知,准确刺激三阴交后,地机的温度有所升高且呈上升趋势,而没有准确刺激三阴交时,地机的温度无明显变化且呈下降趋势。具统计学分析,P<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刺激三阴交后,穴位与非穴位的存在温度差。由表2所示,雀啄灸与电刺激后地机温度皆高于周边穴位。

3.2雀啄灸刺激后产生的循经腧穴温度上升效应强于电刺激。

统计表2数据,可见雀啄灸刺激后穴位温度升高0.895℃,较电刺激后穴位温度升高增加了0.24℃,分析可得相比电刺激,雀啄灸刺激后产生的循经腧穴温度上升现象更为明显。

三、讨论

由于雀啄灸照射导致皮肤的升温,雀啄灸后穴位与周边的差异没有电刺激明显,但两者都显示穴位温度比周边高,实验结果依然成立。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它的循行必然有一定的路线,对其循行路线的检测无疑是经络研究的重要任务[10]。以往的研究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能量沿经络更易于传导[4,5],这在本实验中由循经腧穴温度变化和周围相比具有差异性,循经感传现象也得到一点验证,除此之外,本实验还发现雀啄灸的刺激效果更为优越。由于环境控制的严格性、实验数据的不足以及实验方案的改进等方面的原因,本实验还有改进空间,可以通过设置刺激穴位与非穴位的对照组、增加更多循经腧穴的监测,进一步严格控制环境、增加其他经络研究和增加受检者的数量等方法进行改进。由于目前对循经感传的规律及其性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经络和循经感传的研究仍然需要长期的研究。

參考文献

[1] 王瑞仙,毛忠南,王瑞瑞.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性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04):197-199.

[2]马小鹏. 张缙教授连动针刺手法激发循经感传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0.

[3]狄金涛. 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循经感传出现的影响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

[4]潘晓华,许金森,郑淑霞,兰彩莲.基于红外技术的人体经脉热传输特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7):1781-1784+1727.

[5]狄金涛,王朝辉.近十年循经感传的理论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72.

[6]谢育龙,王辉,彭艳,董云霞.针灸治疗脑卒中的GPS定位循经探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2):1183-1189.

[7]狄金涛,王朝辉.近十年循经感传的理论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72.

[8] 吴珍霞.艾灸治疗的优点及注意事项[J].幸福家庭,2021(01):87.

[9]付思思.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

[10]王月铭,马铁明.浅论循经感传[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05):70-72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