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谐音语言探究

2021-09-10 03:10张彤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模因论谐音

摘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对网络谐音语言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在互联网对网络谐音语言进行搜集分类,发现共可分为五个大类别,分别为外来语谐音模因、方言变异谐音模因、普通话同/近音谐音模因、数字谐音模因和字母谐音模因。其次对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外部原因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用语;谐音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67%(人民网)。由此可见,互联网网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十分庞大的一员,也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网民们在网络交际中本着简单、快捷的原则,充分利用键盘上有限的字母、数字、符号等创造出的有别于日常言语交流规范的语言变体(黄兵 2013)。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了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并且在许多诸如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正式场合中也有网络用语的出现。网络用语的生成有许多的方式,其中谐音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即利用字词之间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和谐关系来传达语意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用语现象已经引发了多位学者对其展开了涵盖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视角,成因、分类、特点、文化、心理、传播机制等多个方位的研究。近年来模因论的兴起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视角,但目前学者的研究多着眼于从模因论视角对网络用语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较少有学者针对网络谐音用语从模因论视角给出更为细致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模因论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谐音现象的派生类别,同时寻求网络谐音模因的形成条件。本文的语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例如微博、知乎、公众号等)搜集。

2. 模因与语言模因

2.1 模因

模因(meme)一词最早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中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基因”这一概念而提出的。道金斯认为模因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文化进化单位。1999年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其著作《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将模因的概念进一步泛化,她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

我国学者何自然是最早将模因论引入语言学的研究者之一,在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模因论相关内容,并为模因做了明确定义。何自然、冉永平(2010)讲到 “模因”中的“模”指的是是“模仿”,“因”指的是“基因”,模因就是一种“模仿的基因”,是一种被模仿的东西。

2.2 语言模因

根据Blackmore(1999)中的观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我国学者何自然、谢超群、陈琳霞等都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一番探究。其中何自然、谢超群的《语言模因说略》(2007) 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何自然、谢超群,2007)。何自然(2014)中从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模因下了定义,他指出:语言模因是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首先具有模因的基本特征,即可复制性、长寿性、多产性和忠实性。其次语言模因自身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分别为实用性、时尚性、主体性和权威性。

2.3 网络语言与模因

网络用语依托于互联网这一强大媒介,发挥出模因的传播性、复制性、多产性、时尚性等多重特征,满足模因保存、复制、模仿、传播的四个发展过程。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用语的一个类型,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语音复制现象,是一种语音派生模因,是在网络交际环境下对旧有模因的模仿和变异。

何自然(2014)依据传播力的不同,将语言模因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类。弱势的语言模因一般只获得很少被模仿的机会,并且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甚至自行消失。强势的语言模因可以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和变动型。稳定型强势语言模因包括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变动型强势语言模因包括社会上某一特定时期流行的热词劲语;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各种宣传口号、标语以及口头语、歌词、广告语、电影电视对白、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以及某一特定时期流行的话语篇章。本文的研究对象谐音型网络用语属于变动型强势语言模因。

3. 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派生类别

笔者共搜集了94例网络谐音用语以派生方式为标准将其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外来语谐音模因、方言变异谐音模因、普通话同/近音谐音模因、数字谐音模因和字母谐音模因。下面笔者将对这些派生方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3.1 外来语谐音模因

在汉语网络谐音用语模因中很多来自于对外来语的汉化谐音处理,如酷(cool);撒浪嘿呦(韩语中“我爱你”的谐音)。同时还包括一些外国明星名字翻译,如歌手Jessie J,网友们戏称为“结石姐”;歌手Adele,网友将其谐音为“阿呆”等。虽然这样的模因带有绰号攻击感,但由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随着广泛使用漸渐具有喜剧效果,甚至有助于网民们快速分辨和记忆歌手名字,增加新粉丝。另一种常见的是中式英语恶搞,主要是用中式语法和拼音拼凑英语表述、恶搞式解读英语缩略语、英语单词发音与汉语词汇形成谐音混合使用和对英语固有词的新义解读等,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you give stop”(你给我站住);“无fuck可说”(无话可说)等。

3.2 方言变异谐音模因

方言变异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用语谐音方式,如“耗子尾汁”“肿么了”“鸭梨山大”“阔以”等。近年来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语言娱乐化趋势,方言谐音常常在短时间内被爆炸式复制。例如2019年被国家语委评为十大年度网络流行语之一的“雨女无瓜”,来自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由于发音演员带有方言腔调使得“与你无关”发音像“雨女无瓜”从而被各种恶搞。

3.3 普通话同/近音谐音模因

普通话中绝大多数音节有表义功能,有限的音节能产出无限的词语;大量同音或近音语素为汉字谐音模因构成奠定了语音基础。普通话谐音模因最初的构成方式与输入法息息相关。网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输入时忽略发音的准确性,选择最先出现的词语,例如“笔芯”“杯具”等。

普通话谐音模因是网民们情绪宣泄和态度展现的常用手段之一。例如以“睡服”代替“说服”来表达对于一些潜规则现象的不满;以“砖家”代替“专家”来讽刺那些有点学问但不顾事实胡乱指挥的所谓专家。此外,出于躲避“被和谐”和委婉发泄情绪等多种原因,催生了一些如“沙雕”“尼玛”“卧槽”等模因。通过谐音淡化所指,避免直接话语冲突。其中有些模因逐渐脱去了负面情绪的含义,变成一种简单的语气助词,在一些自嘲、无奈、又气又笑等语境中以玩笑意味表达。

3.4 数字谐音模因

数字谐音模因同样由来己久。数字较之普通话、方言、外来词等更加易懂,且在键盘中输入更加便捷,符合网络高效率交流的要求,例如“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555”(呜呜呜)等至今仍保留着热度。还有一个被复制多年的纯数字谐音模因“666",来源于游戏领域。玩家在激烈的对局中打字不能耽误太久的时间,但为了称赞队友或对手,就会直接打出666,谐音“溜”,表示玩得很在行。这一模因还衍生了多种版本,如加长版“666666666”“老铁,双击666”等。

3.5 字母谐音模因

字母谐音模因包括对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的改造使用。某些英文字母发音和汉语发音相近,网民们借这一特点创造字母谐音模因,如“+U (加油);“V” (喂)等;或是用英文单词缩略字母代替全单词,如用“r, b, c, i”分别代替“are, be, see, eye”等。汉语拼音中一些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与某些汉字发音形成谐音关系,如s—死,e—饿,l—了,h—哈/呵等,构成谐音模因如“el”(饿了);“hhhh”(哈哈哈哈)等。

4. 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形成条件

4.1 内部条件

网络谐音语言模因形成最主要的内部原因是它符合了强势语言模因的特征。从形式上看,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形式易学,表达精简,通俗易懂,能被大多数网友快速模仿套用,且能适用于多种触发语境。例如“666”等。从语义上看,网络谐音语言模因语义清晰,具有能产性。从语用上看,网络谐音语言模因具备实用性,形象性和时尚型,可以更好地引起大众的注意,从而被复制传播。例如上述提到的“笔芯”“集美”等。

4,2 外部条件

第一是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心里距离被急剧拉小,更多的普通民众拥有了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网络谐音语言模因飞速发展,迅速扩大其影响力。匡文波(2009)指出“网络媒介是一个‘无所不在’的‘5A’媒介,即‘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体(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

第二是相关事件的触发。语言的产生不会离开具体语境。一个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产生如果依托背景事件可以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例如前文提到的“雨女无瓜”就是借助了年轻一代网友们小时候常看的电视剧《巴拉啦小魔仙》作为背景语境,唤醒了网友们对童年时光的记忆,拉近网友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迅速成为席卷全网的网络语言模因。

第三就是迎合公众的心理特征与表达需求。一个语言单位成为模因被社会群体模仿、复制和传播,一定是满足了群体的某些表达需求的,而表达需求的动因之一就是心理需求。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产生满足了网友想要获得身份认同的心理特征。通过使用一样的语言加强网友个体与群体间的联系和认同,从而反向推动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发展。同时通过使用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语言,满足了网友们的求异心理,彰显了其想要独特表达的心理特征。如上述的“无fuck可说”。

通过上述对网络谐音语言模因形成机制的分析,笔者认为外部因素应当起更为关键的作用。谐音在中国从古至今并不少见,但正是站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下,与时代相辅相成,相互改造才成就了它今天在互联网网络用语中的重要地位。

5. 结论

本文对网络谐音用语模因的派生类别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发现网络谐音用语模因共有五个大类的派生类别,分别为外来语谐音模因、方言变异谐音模因、普通话同/近音谐音模因、数字谐音模因和字母谐音模因,并对每一种派生类别的生成方式进行了论述。其次还对网络谐音用语模因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其生成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原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J.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ennett, D.C. Meme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imagination[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0.

[3]Distin, K. The Selfish Mem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Dawkins Richasrd.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曹进,刘芳.模因论视阙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C]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54.

[6]曹进,梁海英.网络语言模因扩散与传播地图标注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19C1):19-32页.

[7]何自然,陈新仁等.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8]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 (2):200-209页.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 (6): 54-64页.

[10]何自然.语言模因面面观阴.外国语言文学,2019(1):5-6页.

[11]黄兵.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方式及语用功能「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 (2).

[1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賴鹏.《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评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 (1).

[14]刘晓梅.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J].语文学刊,2006, (9) .

[1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张彤(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开封 邮编:47500

猜你喜欢
模因论谐音
谐音梗的秘密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