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爵士演唱中的唱法、即兴与技巧

2021-09-10 07:22罗陈鹤子
音乐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斯威夫特爵士乐爵士

〔摘 要〕本文从“演唱技巧”出发,以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版本的《social call》为例,分析爵士演唱技巧在爵士歌曲中的呈现和应用。本文首先研讨了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和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的生平背景;其次分析歌词含义;再从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的角度进行音乐剖析;最后探讨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演唱风格、演唱技术和即兴演唱技术,通过结合相关谱例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以期在爵士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中能传承爵士音乐之精髓,推动爵士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social call》;Veronica Swift;Benny Benack III;爵士演唱即兴;爵士演唱风格;爵士演唱技巧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爵士乐(Jazz)是一种音乐风格,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爵士乐(Jazz)的本源是蓝调和拉格泰姆音乐,是在Shuffle节拍的根基上进行的即兴创作,是非洲黑人和欧洲白人文化的联合。在20世纪的头十年,爵士乐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奥尔良;1917年之后,其转移到了芝加哥;1930年,又转移到了纽约。到如今,爵士乐在整个世界都很流行。爵士乐的主要风格有:New Orleans Jazz(新奥尔良爵士)、swing jazz(摇摆爵士)、bebop jazz(比波普爵士)、cold jazz(冷爵士)、free jazz(自由爵士)、Latin Jazz(拉丁爵士)、fusion jazz(融合爵士)等。

本文将通过运用图表、谱例、文献引用等方法,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和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两位歌手的演唱技巧和风格作为出发点,对其演唱进行研究,分析其演唱特点和技巧,以分析探析爵士演唱中的唱法、即兴与技巧,并希望以此促进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爵士乐在中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所以相关的文献少之又少。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爵士演唱”在全文中检索得出7条结果,通过仔细预览每篇文章的摘要,与检索词有直接关系的一篇都没有;在文献期刊中以“爵士演唱”在全文检索得出22条结果,加上与上6篇重复的,直接相关的文献仅有6篇。《爵士人声风采》,孙莉莎,音乐爱好者,2019年11期;《爵士乐的风格和演唱》,赵月月,现代交际,2019年03期;《爵士乐演唱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徐良玉,艺术研究,2018年04期;《爵士乐的风格与演唱》,徐良玉,黃河之声,2018年08期;《浅析爵士演唱的表现手法》,徐幸,音乐时空,2014年21期;《浅谈爵士乐的即兴演唱》,王慧慧,黄河之声,2014年07期。

笔者在研读相关文献的详细内容后,总结了“爵士演唱”相关研究的以下几个特点:1.有些相对比较具体的文章,框架和涉及的知识点虽完整,但取材大同小异;2.文章基本从爵士演唱出发,从唱腔、伴奏乐器、旋律、改编方面对爵士歌曲作品进行分析,但没有具体落实到某一关键点,缺乏深意。有的浅显,有的又太抽象;3.文中案例较多,但钻研不够深入;4.所有文章都并未提及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版本的《social call》。

(一) 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

1.Veronica Swift

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出生于1994年5月14日,是新生代美国爵士和比波普歌手。斯威夫特在夏洛茨维尔的一个音乐家家庭长大。2004年,她在9岁时录制了第一张专辑《Veronica’s House of Jazz》,并开始和父母一同巡演。11岁时,她出演了电影《In the series Women in Jazz at Dizzy’s Club CocaCola》 ;13岁时,她发布了第二张专辑《It’s Great to Be Alive(2007)》,萨克斯风乐手哈里·艾伦在其中演奏。2016年,斯威夫特获得了Frost Schoolof Music University of Miami(迈阿密大学弗罗斯特音乐学院)爵士声乐专业的本科学位。大学期间,她自行创制了一部哥特摇滚歌剧《薇拉的偶像》。在她2015年的专辑《孤独的女人》中,有两首她和父亲一起伴随钢琴演唱的曲目,这是她父亲Hod O ’Brien在2016年逝世前的最后一张唱片。2015年,斯威夫特在塞隆尼斯·蒙克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有很多书和期刊这样评价她:“一个关于空间和动力学的大师班……一个熟练的抒情解说员……巨大的音色指令。”—— 《爵士时代》 ;“你不会经常听到这么年轻的人去诠释一个经验丰富的爵士演奏者的声音,并使她所触及的一切都成为她自己的……那是维罗妮卡·斯威夫特!”—— 《剧院潇洒》;“维罗妮卡·斯威夫特是现代爵士女歌手的缩影……她的歌都是植根于传统的精心制作的表演,但在执行上却与时俱进。”—— 《关于爵士乐》。

2.Benny Benack III

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是一位纽约匹兹堡出生的爵士音乐家,被《纽约时报》的内特·奇宁称赞为“一位有魔力的年轻小号手,同时也保持着作为歌手的热忱”。作为那一代最多才多艺和最精湛的声音之一,他迅速确立了自己的音乐地位。

他首先在国际竞赛上崭露头角,在2011年参加了Carmine Caruso国际爵士小号独奏比赛,并在2014年进入了久负盛名的Thelonius Monk国际爵士决赛。在多次参加美国声乐比赛(绅士歌唱、中大西洋爵士音乐节)后,这些舞台经验也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他还是一名广受欢迎的小号独奏演奏家,在很多大型乐队演奏过,包括克里斯蒂安·麦克布莱德大乐队、明格斯大乐队、迪兹·吉莱斯皮的全明星乐队、吉米·希思大乐队和鲍比·萨纳布里亚的非洲裔古巴爵士乐队。贝纳还代表林肯爵士中心的“青年爵士乐”拓展计划领导着本尼·贝纳克乐队,并定期在哈莱姆的国家爵士博物馆举办教育音乐会,以教育艺术家的身份参加纽约流行音乐教育推广计划。2015年,他取得了Manhattan Schoolof Music(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音乐硕士学位。2017年9月15日,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One of a Kind》在环球音乐发布。

(二)《Social Call》的歌曲介绍

《Social Call》是Jon Hendricks、Gigi Gryce作曲,Jon Hendricks作词的一首爵士摇摆歌曲。

原版本《Social Call》是Betty Carter的一张同名专辑,整张专辑由Ray Bryant和Gigi Gryce创作。在专辑的11首歌曲中,前六首录制于1955年,最初作为专辑《遇见贝蒂·卡特和雷·布莱恩特》的一部分发行。其他五首歌曲录制于1956年,但一直没有发行,直到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于1980年发行这张专辑。当中,Betty Carter - vocals(人声);Gigi Gryce - arranger and leader(组织者和领导者);Bernie Glow, Nick Travis, Conte Candoli, Joe Ferrante - trumpet(小号); Urbie Green, Jimmy Cleveland - trombone(长号);Sam Marowitz, Al Cohn, Seldon Powell, Danny Bank - saxophone(萨克斯);Hank Jones - piano(钢琴);Milt Hinton - double bass(大贝司);Osie Johnson - drums(鼓)。

此改编版本首先发行于2019年7月19日,而后收录于Benny Benack III在2020年1月24日发行的专辑《A Lotof Livin’to Do》中,这个版本也被改编成为二重唱。其中的乐队人员为:Christian McBride-Bass(贝司);Ulysses Owens Jr.-Drums(鼓) ; Takeshi OhbayashiPiano(钢琴)。

陶辛教授在所编著的《流行音乐手册》一书中指出:“一首歌曲的内容,几乎主要是靠歌词来决定的,歌词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音乐语言的使用”①。在一首歌当中,曲调和歌词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关键在音乐中少一个都不行。歌手不但要唱好歌曲的曲调,也要了解透歌词的含义。整首歌曲的歌词表达了一对曾经在一起现在却分手的情侣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原曲是独唱,此版本改成了男女对唱,更加有“打电话”、双方在对话的感觉。具体歌词内容和文本分析见下表。

A1是男歌手唱的。歌词表达了男主人公路过前任女友的家门,想起以前的种种。并且一些歌词运用了俚语表达,使听众听起来感觉更地道,更生动。

例如第二句中的“buzz”,原本的翻译是“嗡嗡声”,可在这首歌里应理解为电话里发出的嗡嗡声,“gave you a buzz”应该翻译为“给你打了一个电话”。并且通过歌词的背景,就知道了这是一首非常生活化的歌曲。

A2是女歌手唱的。歌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于以前那段时光的怀念。并且一些歌词同样的运用了俚语表达。

例如第二句中的“have a ball”,用中文直译为是“有一个球”,听起来属实有一些奇怪,而正确的翻译应为“玩得很开心”。

B1是由女歌手唱的,歌词描写了女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她还爱着男方,对于两人的分手一直耿耿于怀,心里很伤心。

前两句是女主角的“狡辩”,执着地认为自己没事;后两句是女主角的真心话,事实上,她从未从之前那段恋情中逃离悲伤。

C段的前兩句是由女歌手演唱的,第三句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最后一句由男女歌手一起演唱。表明男方和女方都有想和好的想法,并从这通电话开始。

笔者认为,演唱者在演唱任何一首作品前,都应该对歌词进行来认真深刻地剖析,充分体会歌词想要表达的含义,尽量将自己带入到歌曲中,这是对身为歌手的尊重,也是对听众和歌曲作者的尊重。

(一)旋律分析

这首歌曲是小乐队的演出方式,作用就是与歌手进行较好的呼应,为歌手留出较大的空间来完成作品。

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版本的《social call》与原版本《social call》的旋律部分是一致的,并没有改动。只是两位歌手在唱法上与原曲稍有不同,使用了“layback”的技巧, 并且在唱方面比较“free”(自由)。

这首歌里有很多半音、经过音。可以看到两个A段,开头第一句,第一小节构建了一个Ab到Gb的低音半音下行进行,所以听起来会有一些紧张感。而第三小节延续了第一小节的动机,创造了Gb到Fb的低音半音下行进行,运用的是动机的一致性与反复性,在一个模式中出现的音符的连续和反复,更增强了他们在音乐结构上的重要性。

第五小节,又出现了类似于第一小节的动机,只是稍作了改动,构建C到B的半音。这两个音既延续了前面的动机,而又不会显得过于重复而丢了新鲜感。

第六小节,构建了一个Eb-F-Gb-Ab的上行进行;接着第七小节运用了两个一样的节奏型:八分加四分附点;且运用一样的大二度音程关系:Bb-C,A-B;目的为承接B段,增加新鲜感,烘托歌曲情感。

来到B段,首先B段用了比A、C段更多的长音,第17、19、21、23小节都有长音线条的出现。目的也可以烘托歌曲的情感,并且和前面的A段明显地区分开来,不管是听众还是乐手都能清楚地听到已经来到了B段。

B段的第一段旋律是弱起,起在16小节的第三四拍。用弱起的旋律很好地填补了A2旋律结束后的一段空白,A段和B段能很自然地衔接一起;并且在音符的使用上选择了八分音符,和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形成听觉上的对比。

并且,B段使用了一个新的动机。是在第15-19小节:第15小节构建了一个4个音(Db-F-Ab-Bb)持续上行进行,接着一小节的长音,第18小节又构建一个4个音(Bb-Ab-5b-F)的持续下行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第15小节的最后两个音与第18小节的第1、2个音是同样的音(Ab、Bb),于是形成了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听觉感受,两段呼应;而第20-23小节基本延续了第16-19小节的动机,第21小节构建了一个5个音(Db-Eb-E-Gb-Ab)持续上行进行,接着一小节的长音,第21小节、第22小节又构建一个4个音(Ab-Gb-fb-Eb)的下行进行。同样,第20小节-23小节并没有完全依据之前的动机进行写作旋律,而是做了小部分的修改,能同时保留原动机的基础上来增加新鲜感。

回到C段,第25小节-30小节和A段一样。有趣的是出现在第31小节-34小节,倒数第四小节,由原先的两个和弦一小节延长至一个和弦两小节。本来的两小节增至八小节。 而在“Simple,Social call”这两小节内,由两个和弦一小节延长至一个和弦一小节。原本的两小节增加为四小节。这样的目的是为在结尾来烘托歌曲的气氛,从而使得歌曲有一个最高潮之处,让歌曲不平淡。

整首歌的旋律看似复杂却又简单。整首歌只用了两个动机,分别在AC段和B段。重复的动机很有记忆点,很容易使听众记住;而动机又并不是完全一样,细微的差别使聆听者对歌曲不容易腻。但歌曲使用了多次半音下行或上行,对歌手来说不太容易够到正确的音,这是一个难点,演唱者需要勤加练习。

(二)和声分析

这首歌不是常见的AABC的32小节格式,而是在C段的末尾增加了两个小节,使之变成了AABC的34小节的结构。

此曲的和声走向有部分是II-V-I的走向,而II-V-I的走向在此曲中出现了三种调。第一个调是本曲的调:Db。见于3小节-4小节、27小节-28小节、33小节-34小节;第二种调出现在1小节-2小节、25小节-26小节,是属于Eb小调的II-V-I;第三种调出现在21小节-23小节,属于E大调的II-V-I。此种走向在爵士乐中都是属于很经典的走向。

第三小节中出现了一个和弦“Ab7b9b13”,增加延伸音“b9、b13”的原因是因为歌曲旋律中含有“E和A”两个音,而Ab7的b9、b13音就是E和A,目的是为了强调旋律线条。

在5小节-8小节、29小节-32小节小节,它在构建了一个F-E-Eb-D-Db的低音半音下行进行,这在爵士乐中相对不那么常见。笔者认为,这样的和声进行旨在与旋律进行呼应。

(三)曲式分析

《Social Call》(社会电话)原曲结构:

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版本的《Social Call》(社會电话)结构:

在传统的爵士乐表演中,歌手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会连唱三个甚至四个整遍AABC,每一遍都是歌手自己的对于歌曲的理解,让听众也能听到更为丰富的歌曲线条,每遍演唱突出的特色自然也不同。在第一遍整段演唱时,歌手通常都会按照爵士标准曲的原谱进行旋律演唱,不进行改编。第二整遍歌手按照和声走向,进行即兴拟声演唱。第三整遍也为演唱的旋律,但这一遍的演唱,往往与原有旋律不同,会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在和声进行内进行即兴的改编旋律和节奏,这也是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在这两位歌手的演唱版本中,他们先唱了一整遍旋律,之后便进行了各自34个小节的即兴演唱(一共68小节),再进行了24个小节的男女即兴对唱,包含:两遍对四、两遍对二,最后回到主旋律的最后主题C段,结束。

改编版本的《Social Call》特点之处在于最后一个C段,也就是125小节-138小节,和前面的段落安排完全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在倒数第四小节“starting from this incidental,Elemental,”的时候,由原先的两个和弦一小节延长至了一个和弦两小节。于是本来的两小节增至了八小节。

而在“Simple,Social call”这两小节内,由原先的两个和弦一小节延长至了一个和弦一小节。于是本来的两个小节增到了四个小节。这是为了在结尾烘托歌曲的气氛,从而使得歌曲有一个最高潮之处,让歌曲从头至尾不平淡,有起有伏。

(一)演唱技巧分析

1.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

她的演唱像溪水一样轻柔地进入,并在有些节奏上使用了“layback”(layback的意思是,唱出来的比音乐原本的节奏稍慢,这是一种很舒适的跟随节奏的形式)技巧。特别是对于音的强弱处理得非常好,你可以从她的演唱中明显地听出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并且也使用了一些颤音在部分歌词的结尾部分。颤音的使用使歌曲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Veronica Swift的即興部分更重视旋律感,听她的一整遍即兴你会发现她的即兴部分是“从浅到深”的,很有线条感,并且能很清楚地听到导音线条,从而清晰地听到唱到了第几小节。

并且她对声音、音色的处理和转换也很有技巧,熟练运用多种不同音色,如虚一点的气声、真声和混声。在真假声之间的转换得心应手,遇到高音区也能熟练掌握,运用腹部发力,使得高音区听起来不紧,很放松。

2. 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

Benny Benack III对于音高的处理和控制非常之强,并且在一些歌词的尾部增加了淡淡的颤音,丰富歌曲色彩。他对于节奏的把控也是非常厉害的,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绝不拖泥带水,唱出跳跃的感觉。并且在他的演唱中也可以听到一些歌词和节奏使用了“layback”技巧,使听众听起来很舒服。你也能清楚地听到他唱的每一个音的强弱比较。

在爵士乐的演唱中,颤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处理方式。但爵士乐的颤音又和我们平常所听的流行音乐中的颤音有一些差异,但都是为了让歌曲增添美感。颤音是在胸腔处引发一种共鸣,从而将听众带入到他的感情之中。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Benny Benack III在这首歌里的即兴中,特别地加入了几句长难句,是在第47小节-54小节(歌曲B段):“Oh... I guess we going to spend a lot of timeHanging out like this, I’m trying to break my habit of you.But... since we weren’t back together I suppose weShould try to start a new, dear, what do you say?”

这两句长难句很大程度地展现了他的另一个歌唱技巧:快嘴。但并不只是一味地快,他唱得不光快并且节奏很准。而且,在他的即兴中,节奏非常丰富、多变,出现了反拍、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这很大程度上和他也是一位小号手有很大的关系。

(二) Scatting(即兴)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曲中,两位歌手的即兴全部是有歌词的。这是别致的,也是少见的。

Benny Benack III即兴部分(均为笔者自己扒带记录)见下图:

在这首歌的即兴里,节奏大多都是快速的。其中,四分音符使用最多,而这也是符合swing(摇摆)歌曲里最常见的节奏,并且经常一小节中的第四拍的反拍出音。这叫做“先线”,是在爵士乐当中很常见的。“先线”旨在前一个小节的最后一排的反拍来提前预示后一小节的第一个和弦。

笔者认为最精彩的在B段,他先演唱了一个小节的长音,再接着演唱了两个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这个对比非常精彩;并且在B段的5-6小节持续了之前的动机。这能构成一个猛烈的歌曲升沉。

而且,他熟练掌握并利用多种节拍型,比方:三连音、连续八分音符和连续十六分音符等。

Veronica Swift即兴部分(均为笔者自己扒带记录)见左图。

在即兴部分,斯威夫特同样在很多地方选择了四个连续的八音符,比如第一小节中的第三四拍。并且在律动上遵照了爵士摇摆乐(swing)的特点,即将等量的音值重新划分为三个等量的音值,并将第一个音分为三分之二份,第二个音分为三分之一份,以此来达到摇摆乐的标准律动。并且她在第一小节就用到了两个节奏型,三连音和四个连续的八音符,来营造丰富的即兴唱段。

在第3-4小节当中,她演唱了一段连续低音下行的旋律,突出和弦音的同时和前面的即兴唱段分隔开来。

并且,她的即兴部分非常有旋律感,特别在伴随歌词的即兴下,她能够使即兴部分变得像一首歌一样有起有伏,有故事性。

如赵月月在《爵士乐的风格和演唱》中指出“爵士乐的基本节奏方式是以三连音作为基础,但也经常看到的节奏风格是把位于中间的音符删除,这样可以完美地将爵士音乐的摇摆节奏表现出来”②。

笔者认为,在爵士乐当中,即兴是十分关键的。所以,一个优秀的爵士歌手只有唱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你想要通过即兴所表达出的情感,以达到爵士演唱中不可或缺的即兴部分。

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和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是具备高明演唱技术的爵士歌手。他们既吸收了前辈的经验,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新旧结合再加以创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有了当今如此的成就。本文通过分析得出,这两位新生代爵士歌手的音乐天赋,在音准和即兴演唱中表现得非常完美。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时代的机遇和自身的天赋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热爱的心。如若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爵士歌手,须要花费更多的精神时间去学习、去练习。爵士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全新、冷门的艺术,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后人去发现、发掘和学习。学习演唱技术并非只有有天赋的人才能去学,在学习和模仿他们的演唱技术和风格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摸索出自己的东西,创造出属于本人的音乐表现形式,不能一味地模仿,这就失去了爵士乐中最大的特征——即兴,也是自由的象征。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在整体的写作中对歌手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和爵士演唱技术研究挖掘得还不够,现在还处于摸索时期,今后还需要一直学习,以此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收获。也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让爵士乐这个如此富有魅力的音乐风格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研究,并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①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1月1日,第6版,第87页。

②赵月月:《爵士乐的风格和演唱》,《现代交际》,2019年,第3期,第115-114页。

作者简介

罗陈鹤子,四川音乐学院爵士乐系。

猜你喜欢
斯威夫特爵士乐爵士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爵士三重奏
作文
大人国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爵士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