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浅析《野草》

2021-09-10 11:39梁子晴
文学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野草鲁迅

梁子晴

摘要:存在主义诞生于一个人及其所处社会异化的时代,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存在物。存在主义被公认为是一种关于具体个体的哲学,它倡导人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从而实现其生命的内在价值。而鲁迅作为一位身处黑暗时代,仍毅然选择前行的战士,其作品《野草》中所流露的思想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关键词:《野草》;鲁迅;存在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世界上原先并不存在绝对的、普遍的本质来定义人的存在。人首先存在,然后才创造自己。自我不是定义出來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人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人所生活的宇宙本是无意义的,人的存在本身也是无意义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一系列自由选择进行自我塑造,从而拥有意义。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二、荒诞的世界

存在主义的第二原则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是境遇中的存在,是这个宇宙的文化世界的组成部分。人面对荒诞的世界,将产生孤独、忧虑、痛苦、绝望等一系列非理性的情绪体验。海德格尔指出,人作为存在,将面临“虚无”。

在《影的告别》中,我们可以通过鲁迅对自己的心理解剖看出其所处世界的荒诞。“影子”正是鲁迅在荒诞的现实环境下所诞生出来的心灵的阴暗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于黑暗处境中孤独寂寞的心灵历程以及浓重的虚无感。这是一种“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虚无的现实感,反映了鲁迅当时寻求道路时的彷徨,以及彷徨时内心所陷入的黑暗与虚无的心境。

而在面对光明与黑暗两种选择之时,“影子”选择了沉没于黑暗——这即是鲁迅面对荒诞处境时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这是一种沉默的痛苦选择,但又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存在形态的选择——宁可独自被黑暗吞没,也不愿苟活偷生于明暗之间的人间社会;宁可独自咀嚼黑暗与虚无的痛苦,也不让黑暗与虚无占有他所关切的别人的心地。

而在《求乞者》中,我们可以通过鲁迅的描绘看出其所处世界的荒诞。“人们生活在‘高墙’之中,相互没有爱的温暖,没有真情的关心,没有理解和同情,更没有不满与愤慨之意,人们都于冷漠中‘各自走路’。”这是一个灰暗而死寂的生存处境,是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境况,更人类本性的扭曲异化。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作为鲁迅文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已然成为了一种符号。它象征着尚未被社会中的黑暗所浸染的存在,它是一种携带着人类新希望的存在。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存在,都在这黑暗的社会中被扭曲了生命的存在形式——成为求乞者,并且携满了奴性。

而鲁迅面对求乞与布施,采取的是决然的否定态度。因为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浅薄的“人道主义”。而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这种“人道主义”与鲁迅文中布施者的“人道主义”截然不同。这种布施的同情是一种伪善,这种伪善是精神的麻药,是让奴隶忍受永久压迫的安慰,是一种束缚,更是一种自欺。它无法唤起人们的反抗,更无法改变那个颓败的地狱般的社会现实,只能让人们以更加卑微的生命状态在荒诞的处境中生活下去,亦成为一种荒诞的存在。

三、自欺

而面对荒诞的世界,人们时常陷入一种消极的逃避——自欺。即通过欺骗自己没有做出选择的自由,来将自己置身于力所能及的责任范围之外——因为他们畏惧选择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聪明人本质上是与奴才无异的,他可谓是高级的奴才,他懂得世界的运行秩序,懂得生存的游戏规则,更懂得如何以舒服的姿态活下去。可见,当人沉浸于安全、简单而无伤秩序的选择,并且不去思考除此之外的一系列选择时,便令自己任环境摆布。正如尼采所言,人本应“成为你自己所是”,但人们常常不但不承认这种责任,还逃避他们生存的个体性,从而躲进无个性人群的舒适安逸中。《过客》中的老翁亦是如此,他饱经风霜,涉世已深,却几近麻木。但可悲的是,他也来自那个尚未崩毁的旧社会,他也曾是觉醒者。然而,他却把自己限制在自己所见的一切里,拒绝超越,逃避自由,把自己纳入和凝定在“既定”的本质中,过得平静自在。这也许是因为,自由便意味着承担焦虑和痛苦,承担种种可能和风险,迎接种种未来的挑战。与其承担这种风险,倒不如追求舒适。于是,人们宁愿原地踏步,知难而退,也不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四、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的第三原则是“自由选择”。由于宇宙中并不存在规范或指导人类行为的道德秩序,故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拥有绝对自由。人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塑造自我,而这种自由本身又是一个人可追求的终极价值。虽然,人无法摆脱自己生存于荒诞处境当中这一事实,但人可以自由地对待处境,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赋予处境意义,从而对自我的存在方式进行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核心。

在《希望》中,鲁迅的心“分外地寂寞”却又“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这是一种在荒诞处境中,面对希望与绝望而不断挣扎时所感受到的极致的孤独,以至于令人陷入无情、无色、无声的虚无。鲁迅面对令人绝望的荒诞世界,没有选择沉默与屈服,而是选择在痛苦中奋起抗争,“一掷我身中的迟暮”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鲁迅面对这种虚无,“有时故意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并且“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由此可见,即使身处黑暗的处境,即使希望仍笼罩于绝望与虚无当中,鲁迅仍然选择坚韧地战斗。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即便失败终将来临,人也仍然将自己大胆地置身其中,不断作出自由选择,勇敢前进,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正是人的可贵之处。萨特笔下所描绘的亦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诞世界,但他却希望人们从绝望之处——一无所有的虚无出发,去创造希望。这正与鲁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尼采曾言:“希望实际上是所有灾祸中最大的灾祸,因为它延长了人类的苦难。”正是因为有希望,鲁迅才会选择在黑暗中继续前进,而前进的过程将是孤独而痛苦的,面对这种绝望与虚无,鲁迅并未成为虚无主义者,而是选择从虚无出发,迎接在未来中所存在的希望,即便最终的结局可能是灭亡:

“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过去,现在,将来,人类永远存在于时间的维度当中。而海德格尔第一个对我们绽出的时间性作出了三项区分:作为真实性或“沉沦”的过去、为“凸显”或“绽出”的未来,以及淹没在我们日常关怀中的现在。而在这三个绽出的维度中,作为“可能”的未来这个维度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是“可能”的创造物,我们生活在“未成”和“可能”之中。海德格尔曾言:“我的向死而在,我必死的时间性,是我最本己的可能性,因为它是我其他可能性的终结。”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与鲁迅的生命哲学不谋而合。

在《过客》中,即便前路通向象征着死亡的坟地,即便前路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即便这些可能中包括了希望与绝望,包括了黑暗與虚无,过客也不与处境妥协,毅然选择前行。这是一种作为觉醒战士的使命感,更是一种生命追求,携带着一种浓重的孤独感。这正是鲁迅自我的精神画像。文中的过客不仅选择走完那坟地,甚至还想一睹坟地之后的存在。这是一种超越,是在向死而生中对死亡的超越。而过客拒绝布施,则与前文所提《求乞者》中鲁迅对布施与求乞的抗拒遥相呼应。

而在《雪》与《死火》中,这种向死而生的抗争姿态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肃杀冷酷的社会环境如严冬般摧残着人,如冰谷般冻噬着人。麻木的生命已然冻僵,而觉醒的生命却被孤独与死亡的阴影的笼罩。面对这般荒诞的处境,鲁迅笔下的死火有“冻灭”与“烧尽”两种选择。一种是顺其自然,不作反抗,迎接死亡,即相当于《过客》中的老翁安守命运的选择;而另一种则是奋力燃烧,照亮人间,即便最后的结局将是灭亡。而鲁迅面对漫无边际的冰天雪地,最终选择了“烧尽”。而“雪”正如这“火”一般,充满战斗的意气,“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是正是鲁迅理想中的生命存在形态,正是鲁迅“一掷我身中的迟暮”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的自由选择。萨特曾言:“存在主义告诉人除了采取行动外没有任何希望,而唯一容许人有生活的就是靠行动。”虽然言辞略显极端,但不无道理。鲁迅自我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这些自由选择与相应的行动中得以实现,鲁迅的生命亦得以焕发出希望之光。

五、结语

《野草》不仅是一部反映了社会境况的散文诗集,更是鲁迅心路历程的写照——从迷茫彷徨到觉醒彻悟,从消极逃避到积极抗争。尼采曾言:“你一旦发现自我,你就得不时懂得失去自我——然后重新发现自我。”鲁迅面对着黑暗与光明,希望与绝望,生命与死亡,存在与虚无等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矛盾处境,他也曾陷入迷惘,但他并未彻底迷失自我,而是选择与自我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选择于黑暗中寻找光明,于绝望中进行希望的抗争,于死亡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于虚无中创造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迅,《野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63

[2] 孙玉石,《<野草>二十四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272

[3] [德]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518

[4] [法]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762

[5][美]弗林,《存在主义简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296

[6] [法]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113

[7]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全集·第二卷: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73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野草鲁迅
留守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一束野草
孔乙己
一束野草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