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成像在脑神经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10 07:22姚琴梁嘉彦戴雄英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

姚琴 梁嘉彦 戴雄英

【摘要】目的 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脑神经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先后接受头颅CT与MRI检查,观察90例患者头颅CT、MRI的图像特征。结果 90例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5.04±2.33)cm;所有肿瘤均属于单发,幕上67例、幕下23例。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有79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低密度、混杂密度肿块,有11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高密度肿块。术前MRI检查结果显示:90例患者均存在实性囊性坏死小肿块;使用T1WI、T2WI序列进行扫描发现,结节样与弧形钙化病灶呈低信号,而相对灰质肿瘤的实性部分在T1WI扫描中呈低信号,在T2WI、FLAIR扫描中呈高信号,在MRI增强扫描后仍未出现强化现象。WHO神经胶质瘤分级情况如下:I-II级有75例,III-IV级有15例。结论 CT与MRI诊断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价值较高,对存在壁结节囊性肿块、囊性坏死实性肿块的患者可能为脑神经胶质瘤,需给予高度警惕。

【关键词】脑神经胶质瘤;CT;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3-019-02

作为神经外胚层常见肿瘤,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率约占脑肿瘤的1.3%左右。大部分脑神经胶质瘤来源于各类神经胶质,它们的生物学特征较为相似,通常是由不同比例神经节细胞与胶质细胞共同组成,主要表现包括癫痫、恶心、呕吐及头痛等,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所以,临床常对脑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从而为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90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CT、MRI检查,观察其CT、MRI图像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38.53±12.1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术前1周内进行头颅CT、MRI扫描。(1)CT:选用购自深圳市鸿乐嘉科技有限公司的Philips 25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头颅扫描,设置管电压125kV、管电流200mA、层厚8mm、螺距1mm;增强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00,使用剂量为50mL,控制流速为3mL/s。(2)MRI:选用购自北京泽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SIEMENS 3.0T核磁共振扫描仪,采用自旋回波与快速自旋回波两种序列对所有患者实施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相关参数设置如下:T1WI(TE 15ms、TR 400ms)、T2WI(TE 110ms、TR 3500ms)、FLAIR(TE 120ms、TR 8000ms、TI 110ms)、矩阵为256×256、层厚为6mm、层间距为5mm。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需静注0.1mmol/kg的钆喷酸葡胺,所有患者的检查图像、数据均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检验医师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内容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及其钙化情况,最后得出CT、MRI诊断结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90例患者头颅CT、MRI的图像特征。

2 结果

2.1 肿瘤位置 90例患者的肿瘤位置如下:颞叶24例、额叶23例、顶叶14例、视束10例、小脑半球7例、基底节区7例、小脑蚯蚓部5例。所有肿瘤直径范围为1.7-8.7cm,平均直径为(5.04±2.33)cm;所有肿瘤均属于单发,幕上67例、幕下23例;存在周围水肿38例、存在脑水肿16例,出现中线移位12例。

2.2 术前CT检查结果 有79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低密度、混杂密度肿块,有11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高密度肿块;有37例患者钙化形成,肿瘤内出现弧形、小斑点状以及结节状等征象,其中有9例患者瘤体发生整体钙化;CT平扫结果显示有24例患者出现囊性坏死实性肿块,其中有12例患者为壁结节囊性肿块,另外12例患者经CT增强扫描发现未出现强化现象。

2.3 术前MRI检查结果 90例患者均存在实性囊性坏死小肿块,其中有63例为壁结节囊性肿块,另外27例为单纯性囊性肿块;使用MRI进行扫描,无法准确地分辨小斑点状钙化病灶,使用T1WI、T2WI序列进行扫描发现,结节样与弧形钙化病灶呈低信号,而相对灰质肿瘤的实性部分在T1WI扫描中呈低信号,在T2WI、FLAIR扫描中呈高信号,在MRI增強扫描后仍未出现强化现象。此外,肿瘤囊性部分扫描结果发现FLAIR低信号与长T1、长T2信号。

2.4 组织病理学 对90例患者术后标本实施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属于神经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均存在囊变、钙化、周边炎性反应以及瘤内出血等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胶质瘤分级标准对本研究内90例患者病情分级情况进行评定,其中有75例患者属于I-II级,有15例患者属于III-IV级。

3 讨论

脑神经胶质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中属脑室、三叉神经、丘脑、视交叉及鞍上区等发病率较高,同时脊髓、颅脑以及视神经也可能发生。相关研究指出[2],30岁以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主要以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头痛为临床表现,同时肿瘤占位作用还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等不良症状,另外后颅窝神经胶质瘤还会致使患者出现神经麻痹、共济失调以及步态异常等症状。虽脑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较为多变,但临床发现大部分特征对于临床诊治均存在一定参考价值。

临床发现[3],大部分低度恶性肿瘤的边界均较为清晰,采用MRI进行检查可发现实性或囊性为主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包括含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与含有小囊的实性肿块,而且肿瘤体积愈大,其占位效应愈加明显,而肿瘤的占位作用、中线移位、脑积水以及脑室受压等均可通过影像学扫描进行诊断。本研究对90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CT、MRI的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均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低级别神经胶质瘤增强扫描结果显示为“薄云雾”状,同时结节状、脑回状信号较常规扫描明显增强。而间变性脑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较为复杂,极易和其他类型肿瘤产生混淆,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肿瘤钙化病灶属于CT检查结果的共性,而MRI对于斑点状肿瘤钙化病灶的诊断缺乏敏感性,仅可检查出大范围的钙化病灶[4]。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患者肿瘤均属于单发;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有79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低密度、混杂密度肿块,有11例患者经CT头颅扫描发现高密度肿块;术前MRI检查结果显示:90例患者均存在实性囊性坏死小肿块;WHO神经胶质瘤分级情况如下:I-II级有75例,III-IV级有15例。提示CT与MRI诊断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价值较高,对存在壁结节囊性肿块、囊性坏死实性肿块的患者可能为脑神经胶质瘤,需给予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1]李运奇,尹先哲,汤韬,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3):1407-1412.

[2]王伟,罗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9):673-675.

[3]冯贵堂,韩东明,岳巍,等.多参数MRI在诊断脑胶质瘤中的价值及其与Ki-67的相关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7,32(5):483-487.

[4]赵琳,张军,张新宇,等.CT和MRI诊断脑神经胶质瘤52例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32(4):464-468.

新海医院 广东广州 510300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