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籽油的品质化学、保健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1-09-10 07:22陈淑娜王凯茜于飞陈聪王飞权吴媛媛何普明屠幼英李博
中国茶叶 2021年2期
关键词:综述应用

陈淑娜 王凯茜 于飞 陈聪 王飞权 吴媛媛 何普明 屠幼英 李博

摘要: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是一种高营养的健康食用油,也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品质成分、保健功能、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籽油;品质化学;保健功能;应用;综述

Quality Chemistry, Health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Seed Oil

CHEN Shu'na1, WANG Kaixi1, YU Fei1, CHEN Cong1,

WANG Feiquan2, WU Yuanyuan1, HE Puming1, TU Youying1*, LI Bo1*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Tea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 Wuyishan 354300, China

Abstract:Tea (Camellia sinensis) seed oil is rich 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olyphenols, tocopherols, phytosterols, squalene and other active ingredients. It has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lipid lowering, antiobesity,antioxidation, immune regulation and skin protection. It is not only a high-nutrition healthy edible oil, but also has broad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ields of food, medicine, daily chemical supplies,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ndbio-energ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quality components, health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f tea seed oi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ts relate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 (Camellia sinensis) seed oil, quality chemistry, health function, application, review

茶葉籽油是以山茶科山茶属茶种植物(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的种子为原料制取的植物油,英文名为tea (Camellia sinensis) seed oil[1]。特别需要区别于油茶籽油,后者主要是指从山茶科山茶属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籽中制取的油脂[2],也称山茶油或山柚油,目前较茶叶籽油更为普及。

2009年12月茶叶籽油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第18号公告》发布[3]。茶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类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一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

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面积逐年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310.5万 hm2,茶叶产量高达277.7万t[5]。茶叶籽内含成分丰富,但大多作为茶园废弃物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一直是食用油消费大国,但国产食用油自给率只有47.5%[6]。发展茶叶籽油产业,不仅可以丰富国内食用油的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木本油产品;同时能够扩大利用茶叶籽资源,对提高茶产业附加值、促进茶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组成

1. 理化指标

茶叶籽油在常温下是橙黄色液体,其主要物理参数在国家标准《茶叶籽油》(GB/T 35026—2018)[1]中的描述如表1所示。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与茶树产地、品种、提取方法、精炼程度有关,国家标准在设定时较为宽泛。钟红英等[7]利用索式提取法提取了江西庐山、广西桂林、四川邛崃和江西浮梁4个不同产地茶籽的茶叶籽油,发现其酸值(以KOH计)均低于4 mg/g,碘值(以I计)与花生油(800~1 200 g/kg)相近,符合食用油理化指标。刘国艳等[8]研究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河南、云南、贵州、四川9个地区的茶叶籽油,发现其过氧化值和酸值这两个重要植物油品质评价指标的差异较大;过氧化值介于0.3(贵州)~ 9.3(湖北)mmol/kg,酸值介于0.61(浙江、湖北)~2.25(河南)mg/g;而相对密度、碘值和皂化值差异不大。过氧化值和酸值是反映油脂氧化和酸败的指标,数值越高,油的品质越差。该研究所测样品中浙江、四川和福建的茶叶籽油品质较好。恽卓婷等[9]比较了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发现两者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上性质接近,但在色泽上有所不同,茶叶籽油呈橙黄色,油茶籽油呈金黄色。茶叶籽油的理化指标综合表明其也是一种稳定性好、不易酸败变质的食用油。

2. 脂肪酸组成

茶叶籽油主要由各种脂肪酸组成,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测定分析了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虽然各组分的含量及比例有所不同,但脂肪酸的种类大致相同,表2总结了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的组成[9-16]。茶叶籽油5种主要的脂肪酸按含量高低排序分别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花生酸、豆蔻酸、山嵛酸等。不同茶叶籽油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产地、茶树品种、提取检测方法等因素有关。钟红英等[7]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4个地区的茶叶籽油,并用气相色谱测定其脂肪酸含量,发现油酸含量为60.89%~64.35%、亚油酸含量为14.41%~20.55%、棕榈酸含量16.21%~19.30%、硬脂酸含量1.73%~3.82%、亚麻酸含量0.19%~0.36%。朱晋萱等[10]测定了全国13省市(云南普洱、贵州湄潭、江苏无锡、 湖北随州、广西三江、四川雅安、湖南湘潭、江西赣州、浙江龙游、福建福安、河南信阳、安徽黄山、陕西汉中)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55.68%~58.88%、亚油酸含量20.92%~23.69%、棕榈酸含量15.13%~15.93%、硬脂酸含量2.64%~3.20%;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1∶3∶1,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比例要求。刘国艳等[8]比较分析了全国9个地区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发现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亞麻酸、花生酸。每个地区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异,但整体比例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在80%以上,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在60%左右,多不饱和脂肪酸在20%以上。

提取方式对脂肪酸的测定结果也有影响。赖锡湖等[11]利用超临界CO2法萃取茶叶籽油,GC/MS检测到24种化学成分,除主要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还有微量的异油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8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9.52%和17.84%。黄兵兵 [12]研究了不同提取工艺包括压榨法、有机溶剂浸取法、水酶法、水代法对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发现质量分数1%以上的主要脂肪酸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均可检出,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上述提取方法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但对于质量分数低于1%的脂肪酸如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山嵛酸等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在10%以上。徐军飞等[13]利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并检测出17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47.67%、亚油酸24.32%、亚麻酸4.26%、棕榈酸16.33%、硬脂酸4.27%。

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及含量差异是研究热点之一。曾秋梅[14]采用GC-MS和HPLC-Q-TOF-MS分析了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红花山茶籽油的成分,并基于脂肪酸、甾醇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中的特征标记物开发了图像标记以区分3种植物油。张继光等[15]采用气相色谱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14种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两类茶油在脂肪酸组成上基本一致。但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利用PCA(主成分分析)、CA(聚类分析)和O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两种油脂的区分。吴登辉[16]对比分析了湖北恩施的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发现油酸含量分别为59.7%、79.0%,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1.3%、8.7%,棕榈酸含量分别为15.2%、9.5%,硬脂酸含量分别为2.3%、1.6%,亚麻酸含量分别为0.4%、0.5%。恽卓婷等[9]也做了类似研究,发现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73.67%,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4.32%、11.09%,棕榈酸含量分别为17.36%、10.63%,硬脂酸含量分别为3.25%、1.83%,亚麻酸含量分别为0.21%、0.30%。上述研究均发现油茶籽油的油酸含量较茶叶籽油高。但茶叶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9∶2.2∶1.0,相比于油茶籽油的1.1∶6.7∶1.0更接近于1∶1∶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食用油脂肪酸比例),可见茶叶籽油的脂肪酸比例均衡,是一种健康食用油。

3. 其他物质组成

除了脂肪酸,茶叶籽油中还含有多种其他物质,包括多酚类、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虽然含量较低,但可能是茶叶籽油的重要活性成分。

研究发现,不同品种、产地及不同提取和检测方法对茶叶籽油中多酚含量测定结果均有影响。刘国艳[17]利用冷榨法得到茶叶籽油后,利用异丙醇、甲醇、正己烷萃取后减压浓缩,福林酚法测定含量,发现不同地区的茶叶籽油总酚含量差异较大,浙江和福建茶叶籽油总酚含量较低,分别为202.12 mg/kg和232.74 mg/kg;贵州、四川、云南的含量较高,分别为459.34 mg/kg、493.42 mg/kg、530.08 mg/kg。测得茶叶籽油中黄酮含量为73.62~242.37 mg/kg。朱晋萱将新鲜茶籽粉碎后超声浸提得茶叶籽毛油,并利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毛油中的多酚,测定发现多地不同品种茶叶籽油中多酚含量为300~400 mg/kg[18],酯型儿茶素(EGCG)含量为20~45 mg/kg[19]。马骐[20]利用了碱解法提取茶叶籽油中的极性成分,酚类物质含量为(118.35 ± 1.65)mg/kg。庞月红等[21]发明了一种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茶叶籽油中多酚含量的技术,检测出市售茶叶籽油中的没食子酸含量为1.119 μg/mL,这种方法与国标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可用于微量茶多酚的检测。曾秋梅等[22]利用RP-HPLC-DAD(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光电二极管检测联技术),检测到13种酚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为106.98 μg/g。茶多酚在油脂体系存在形式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王俐娟[23]检测出31种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其中游离态酚类和结合态酚类分别为83.91 μg/g 和25.71 μg/g,且结合酚类化合物含量越高,油脂氧化稳定性越强。卢鹤[24]测定出茶叶籽油中游离型酚类化合物86.58 mg/kg,结合型酚类28.13 mg/kg,其中香草酸、苯甲酸含量较高。

维生素E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两类,是植物油中非常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同时还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生育酚分为α、β、γ、δ 4种异构体,其中以α-生育酚生理活性最强。朱晋萱[19]测得茶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为250~450 mg/kg。董海胜等[25]利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测得第一萃取阶段总生育酚含量为701.1 mg/kg,第二第三阶段含量大大减少,表明超临界CO2 提取法有利于提高山茶籽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

植物甾醇主要包括β-谷甾醇、豆甾醇,具有调节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抗氧化、调节免疫等生理功能。角鲨烯是一种油状脂质不皂化物,最初是从鲨鱼的肝油中发现的。它具有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抗疲劳等多种生理功能。朱晋萱[19]测得茶叶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为1 100~1 800 mg/kg,角鲨烯为500~800 mg/kg。肖义坡[26]分离提纯了茶叶籽油中的不皂化物,总含量为7.51% ± 0.51%,其中甾醇为2 070 mg/kg,角鲨烯为4.1 mg/kg。

二、茶叶籽油的保健功能

1. 降脂减肥

茶叶籽油降低血脂、体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已被国内外学者报道。与玉米油相比,茶叶籽油可以显著降低高胆固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27]。Na-Hyung等[28]研究发现茶叶籽油可以降低小鼠体重,并通过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具有抗肥胖作用。

茶叶籽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主要为油酸,含量高达50%左右。MUFA能够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不影响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29]。而日常食用油多为草本植物油,含量较多的是饱和脂肪酸,易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30]。茶叶籽油中另一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高脂小鼠体重、肝重及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31]。在人体中可以与胆固醇结合成酯并降解为胆酸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32]。

除不饱和脂肪酸外,茶叶籽油中还含有其他降血脂的活性物质。角鲨烯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和富含携氧细胞体,人体摄入后,有助于降血压、降血脂、迅速疏通血管[33]。马小灵[34]研究发现对于与茶树同属的山茶,富硒处理后的山茶油比普通山茶油更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肝系数和血脂含量。茶树同样具有很强的富硒能力,通过富硒栽培或增施硒元素可能也会提高茶叶籽油的降脂减肥功效。

2. 抗氧化和调节免疫

茶叶籽油含有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和茶多酚等生理活性物质,能够抗氧化、消除人体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并调节免疫活性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衰老有重要作用。

生育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阻止脂肪的过度氧化,保护细胞膜不受氧化破坏,同时还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35]。梁杏秋等[36]研究指出生育酚可以作用于脂质过氧化物,打断链式反应,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抑制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刘国艳等[37]以猪油为研究体系,发现酚类物质与生育酚均能明显延缓油脂的氧化酸败,且存在协同作用。

植物甾醇除了有很强的降血脂功能,还有抗氧化、调节免疫、降低心脏病发生率、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抑制皮肤炎症等功能[38]。角鲨烯是一种脂质不皂化物,最初是从鲨鱼的肝油中发现的。它具有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抗疲劳等多种生理功能[39]。金祖汉等[40]研究了角鲨烯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抗氧化和护肝作用,角鲨烯可以显著提高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说明角鲨烯有明显抗氧化和护肝作用。茶叶籽油富含的茶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供氢能力,可以捕获自由基、提供氢离子,能与不饱和脂肪酸争夺活性氧,避免油脂的氧化[36]。王俐娟[23]研究了茶叶籽油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机制,发现结合态酚类化合物比游离态酚类化合物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茶多酚的酚羟基比较多,水溶性好而油溶性低,限制了其在油脂中的应用,而酯化后的茶多酚酯可以提高油溶性并保留茶多酚原有的生物活性。刘国艳等[41]研究发现茶叶籽油极性伴随物含有较多酚羟基,可与脂肪酸酸酐或脂肪酸酰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酚酯,稳定性和脂溶性均有显著提高,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陈晓东[42]以水溶性茶多酚为原料合成茶多酚酯,添加入菜籽油灌胃SD大鼠,发现其能增加GSH含量,提高SOD和MDA酶活,具有体内抗氧化活性。

3. 护肤作用

茶叶籽油碘值在100以下,是典型的不干性油,适合涂抹于皮肤且不成固态膜。徐晓燕等[43]研究了茶叶籽油作为化妆品用油的适宜性,测得其理化性质符合按摩油的国家标准;且茶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有促进渗透和皮肤吸收的作用,亚油酸多用于化妆品营养性添加剂,可提高皮肤保湿度、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软化角质层,适合作为化妆品的基础油。植物甾醇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抑制皮肤炎症、老化及日晒紅斑等[44]。雷茜茜等[45]研究发现角鲨烯能显著提高猪皮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且能显著降低皮肤中蛋白质羰基和蛋白质氢过氧化物含量,表明角鲨烯对皮肤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段一凡[46]研究了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效制取方法及其抗辐射活性,发现茶叶籽油的化学成分及组成十分适合生产天然、高效、安全的防辐射美容护肤用油。精制的茶叶籽油不含杂质,热稳定性好,不易氧化变质,且脂肪酸比例适合生产化妆品用油。Chaikul等[47]发现油茶籽油通过抑制络氨酸酶和TRP-2活性,对黑色素生成起抑制作用。茶叶籽油和山茶油化学成分相似,是否能够通过类似途径起到皮肤美白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茶叶籽油的应用领域

1. 食品领域

我国一直是食用油消耗大国,每年消耗量约为1 400万t,而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植物油仅800万t,且主要是草本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4]。茶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保健功能的木本植物油,其脂肪酸中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脂肪酸比例合适,易被人体吸收,不会沉积在人体血管引发心血管疾病[48]。且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易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导致食用油安全性不佳[49],而茶叶籽油中的茶多酚、生育酚等成分有助于延缓脂类的氧化作用,延长食用油的保质期,提高其食用安全性。茶叶籽油烹饪的食物色香味俱佳,与目前市场较为成熟的山茶油成分相似,且在脂肪酸比例上更加优越。把茶叶籽油添加到其他油类中,制成调和油,可以减缓脂质氧化,延长产品货架期[50]。除了可以直接加工为食用油,茶叶籽油还可以通过氢化等深加工手段生产出固体或半固体的油脂[6],有国外学者将茶叶籽油酯化后应用到人造黄油的生产中[51],或者将茶叶籽油作为可可脂的替代品应用到黑巧克力中[52]。茶叶籽油在日常食用油、食品加工和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53]。

2. 化妆品行业

随着自然护肤和健康美容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茶叶籽油的天然健康属性使其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以茶叶籽油为基础用油的化妆品发展迅速。目前茶叶籽油已被用于多种化妆品和护肤、洗护用品,主要包括面膜、眼霜、面霜、精华、润肤乳、洗发水、卸妆油等。崔志远等[54]发明了一种活性植物硒补水面膜,添加了富含硒的茶叶籽油,避免重金属危害,起到健康护肤的作用。韩国化妆品悦诗风吟(Innisfree)品牌旗下曾推出一款绿茶籽润泽保湿精华油,主要有保湿、补水、抗氧化等功效。徐晓燕等[55]申请了一种卸妆油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添加了茶叶籽油,整体配方温和安全,能深入清洁彩妆污垢,具有抗菌消炎、修复肌肤的效果。 Parnsamut N等[56]评价了茶叶籽油清洁粉底和眼线的功效,开发出安全有效的茶叶籽油卸妆剂。韩国的Kim JM等[57]用茶叶籽油处理染色和漂白过的头发,发现样品拉伸强度提高,能抵抗热和紫外线对头发产生的伤害。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接受度较高,将其运用到化妆品中,契合消费者对天然健康的诉求,相关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其他行业

柳荣祥等[58]研究出一种以氢化茶叶籽油为主体的复合固体油脂,作为制茶专用油。茶叶籽油还可用于医药行业,用于注射用辅剂、加工药膏药丸和胶囊[4,59]。茶叶籽油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及感染 [6]。Xu等[60]利用自乳化法制备了茶叶籽油纳米乳液,抗菌性和抗氧化性良好。

初制茶叶籽油价格低廉,可以添加到其他生物柴油中制成混合油燃料或者直接开发为生物柴油使用,既有效利用资源又降低环境污染[67]。

四、展望

相对于橄榄油和山茶油,国内外关于茶叶籽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较少,多数是围绕其提取加工工艺和成分组成含量测定,对于其生物学活性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较为缺乏。茶叶籽油中富含生育酚、角鲨烯、甾醇、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其加工后的籽粕中也含有高含量的皂素等活性物质。未来探索茶叶籽油及其加工副产品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叶籽油: GB/T 35026—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油茶籽油: GB/T 11765—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9年 第18号[EB/OL]. (2010-01-06)[2020-12-24]. http://www.cfda.com.cn/NewsDetail.aspx?id=27964.

[4] 孙达, 凌益春, 王岳飞, 等. 茶叶籽油的加工工艺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 茶叶, 2010, 36(3): 144-147, 151.

[5]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6] 马跃青, 张正竹. 茶叶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0, 35 (9): 66-69.

[7] 钟红英, 徐焱. 茶叶籽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初步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10(4): 22-23.

[8] 刘国艳, 王兴国, 金青哲, 等.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J]. 中国油脂, 2013, 38(7): 85-88.

[9] 恽卓婷, 廖鲜艳, 翁新楚.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6): 136-138.

[10] 朱晉萱, 张士康, 朱跃进, 等.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2(3): 35-38.

[11] 赖锡湖, 黄卓, 李坚, 等. 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及其成分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11, 27(2): 38-40.

[12] 黄兵兵. 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及其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分离及转化研究[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5.

[13] 徐君飞, 谢慧, 刘兰, 等.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J]. 中国油脂, 2018, 43(1): 20-23.

[14] 曾秋梅. 山茶属三组植物油脂组成分析及其图像标记开发[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6.

[15] 张继光, 吴万富, 吕世懂. 基于脂肪酸组成的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模式識别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17): 247-252.

[16] 吴登辉. 湖北恩施地区油茶籽油与茶叶籽油的对比分析[J]. 现代食品, 2016(4): 58-60.

[17] 刘国艳. 茶叶籽油生理活性成分分析及极性伴随物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7.

[18] 朱晋萱, 朱跃进, 张士康, 等. 茶叶籽油的脂肪伴随物成分分析初报[J]. 中国茶叶加工, 2011(4): 47-50.

[19] 朱晋萱, 朱跃进, 刘国艳, 等. 13个省茶叶籽油脂肪伴随物分析[J]. 中国油脂, 2013, 38(1): 84-88.

[20] 马骐. 茶叶籽油极性伴随物成分分析及抗氧化能力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9.

[21] 庞月红, 李朝霞.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茶叶籽油茶多酚含量[J]. 粮食与油脂, 2012, 25(2): 31-32.

[22] 曾秋梅, 梁杏秋, 王晓琴, 等.  RP-HPLC-DAD法测定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J]. 中国粮油学报, 2017, 32(4): 141-146.

[23] 王俐娟.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分析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8.

[24] 卢鹤. 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鉴定分析及存在形态研究[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6.

[25] 董海胜, 臧鹏, 陈斌, 等. 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及其分子蒸馏馏出物抗氧化成分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8(3): 29-33, 75.

[26] 肖义坡.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5.

[27] JONG-KYUNG KIM, SO-HEE KIM, KYUNG-HEE NOH,  et al.Effects of green tea seed oil on the  cholesterol, TBARS and infla- mmatory responses in C57BL/6  mice fed high cholesterol diet[J].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Food Science and Nature, 2007, 36(3):284-290.

[28] NA-HYUNG KIM, SUN-KYUNG CHOI, SU-JIN KIM, et al. Green tea seed oil reduces weight gain in C57BL/6J mice and influences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by suppressing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J]. Pflü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8, 457(2): 293-302.

[29] 王炜, 张伟敏.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特性[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4): 44-46.

[30] 金霞, 佘纲哲. 食用油脂与人体健康[J]. 生物学通报, 2000(2): 13-15.

[31] 戚登斐, 张润光, 韩海涛, 等. 核桃油中亚油酸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降血脂功能评价[J]. 中国油脂, 2019, 44(2): 104-108.

[32] 刘振香, 陈鋆, 罗小会. 茶油在医药方面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3): 77-81.

[33] 邱春媚, 殷光玲. 角鲨烯软胶囊提高缺氧耐受力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2): 52-54.

[34] 马小灵. 富硒茶油的品质特性及其降血脂与抗氧化功能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35] 黄筱声. 天然维生素E与人体健康[J]. 中国油脂, 2003(1): 35-36.

[36] 梁杏秋, 王晓琴, 黄兵兵. 茶叶籽油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11): 123-128.

[37] 刘国艳, 徐鑫, 刘莉, 等. 在猪油体系中模拟茶叶籽油酚类物质和VE在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及相互作用关系[J]. 食品科学, 2018, 39(16): 1-6.

[38] 陈茂彬. 植物甾醇酯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39] 戴宇航. 橄榄油中角鲨烯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9.

[40] 金祖汉, 金捷, 毛培江, 等. 角鲨烯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抗氧化和护肝作用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9): 666-670.

[41] 刘国艳, 王建军, 马骐, 等. 茶叶籽油极性伴随物棕榈酸酯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作用[J]. 美食研究, 2020, 37(1): 66-71.

[42] 陈晓东. 茶多酚酯的合成、抗氧化特性及应用研究[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43] 徐晓燕, 杨俊, 黄焱琴, 等. 茶叶籽油理化性质分析及抗氧化剂的筛选[J]. 中国油脂, 2017, 42(11): 38-41.

[44] 韩军花, 杨月欣. 植物甾醇的性質、功能及应用[C]//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论文汇编之二. 2002: 263-268.

[45] 雷茜茜, 赵松林, 陈卫军, 等. 角鲨烯和维生素E抗皮肤衰老作用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34(13): 91-93, 98.

[46] 段一凡. 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高效制取及抗辐射活性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7.

[47] CHAIKUL P, SRIPISUT T, CHANPIROM S, et al. Melanogenesis inhibitory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J].  Advance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7, 7(3): 473-477.

[48] 郭华, 周建平, 罗军武, 等. 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J]. 中国油脂, 2008(7): 71-73.

[49] 金霞, 佘纲哲. 食用油脂与人体健康[J]. 生物学通报, 2000(2): 13-15.

[50] MOHAMMAD A S, DAVOOD A, MANUCHEHR H. Characteristics of tea seed oil in comparison with sunflower and olive oils and its effect as a natural antioxida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 mists' Society, 2004, 81(6): 585-588.

[51] ELHAM F F, MOHAMMAD A S, MOHSEN B. Interesterification of tea seed oi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rgarine produ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06,83(10): 841-845.

[52] SOHEILA Z, MOHAMMAD A S, MOHSEN B, et al. Enzymatically modified tea seed oil as cocoa butter replacer in dark chocol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5(3): 540-545.

[53] 范远景. 高级烹调茶籽油的工艺技术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1998(4): 32-35.

[54] 崔志远, 崔轶. 一种活物植物硒补水面膜: 108743479A [P]. 2018-11-06.

[55] 徐晓燕, 潘春芳,  王小丽, 等. 一种卸妆油及其制备方法: 107041861B [P]. 2020-06-02.

[56] PARNSAMUT N, KANLAYAVATTANAKUL M, LOURITH N. Development and efficacy assessments of tea seed oil makeup remover[J]. Annales Pharmaceutiques Francaises, 2017, 75(3):  189-195.

[57] KIM J M, PARK S K, KANG J Y, et al. Green tea seed oil supp- ressed a β1-42-induced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ficit via the  a β-related akt pathway[J]. Int J Mol Sci, 2019, 20(8): 1865.

[58] 柳荣祥, 朱全芬, 夏春华. 茶籽油的氢化及其在制茶专用油脂研制中的应用[J]. 中国茶叶加工, 1995(3): 28-31.

[59] 谭蓉, 杨秀芳, 孔俊豪, 等. 茶黄素软胶囊的制备及其功效评价[J]. 慢性病学杂志, 2013, 14(2): 145-147.

[60] XU W, ZHU D D, XU B, et al. Preparation, antibacterial and  anti- oxidant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nanoemulsions by self- emulsification method[J]. Micro & Nano Letters, 2019, 14(12):  1219-1222.

[61] AYHAN D. Tea seed upgrading facilities an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tea seed oil[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0, 51(12): 2595-2599.

猜你喜欢
综述应用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