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之屯

2021-09-10 06:04陈顺祥
乡村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屯堡朱元璋村落

陈顺祥

公元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第十四年。在平定 北方之后,他准备对盘踞在云南的残元势力“梁王”巴匝瓦尔密动手。其实,朱元璋早就为解决西南问题进行了战略布局。1371年平定四川后,朱元璋即设成都都衛,下置成都左、右、中、前、后、贵州、永宁7卫以及雅州、重庆、叙南、青川、保宁5守御千户所,既蕴含巩固成果的守成防御之策,又为着手解决西南问题埋下先期伏笔。1378年,又于湖广进入西南的必经之地设黄平守御千户所,从北面和东南对云贵形成了合围之势。

谋定而后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征讨云南。至湖广后兵分两路,一路偏师五万由永宁趋乌撒,一路主力25万由辰沅趋贵州。大军开拔之时,朱元璋也没忘记遣使给此时的播州宣慰使杨铿带来敕符,半安抚半命令的口吻要求杨铿以马3000兵2万作为先锋参加征讨。征讨之役进展颇为顺利,半年时间,云贵即平,史称“调北征南”。

云南平定之后,朱元璋并未见好就收。他深知云贵这个五方杂处之地,除强大的汉王朝曾经把国家权力渗透进来之外,自魏晋而唐宋,这个区域都没有真正的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还曾经争雄一时。虽然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云南后设立云南行省,将这片区域正式纳入国家管理。但云贵土司林立,中央对这里的管辖并非直接有力。于是,朱元璋祭出了他在争夺天下时屡试不爽的屯田与移民之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平定云南之役激战正酣之时,朱元璋便设立平越守御千户所,以确保贵州卫与湖广之间的交通。洪武十五年正月至二月,云南之役尚未结束,又分别设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都指挥使司,在云南经贵州至湖广之间广设卫所,以强化军事控制。都司卫所建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屯军的推进。洪武十六年(1383年)末,朱元璋下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令沐英诏曰:“云南虽平,而诸蛮之心尚怀疑贰,大军一回,恐彼向善为患。尔其留镇之,扶绥平定,尚召尔还。”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沐英仍率九万大军留镇云南。据《明太祖实录》:自洪武二十年八月至二十一年六月,明王朝连续11次调军云南屯田,其中4次不详,其余7次累计20余万人。至洪武二十一年,征调入云南军人当有30余万人。这一系列屯田而引发的军民移民,史称“调北填南”。

今天散布于云南、贵州的各类屯堡村落,即是当年屯军留下的产物。其中,以安顺至平坝之间最为集中,云山屯、本寨、鲍家屯、九溪村、天龙镇皆为典型的屯堡村寨。云山屯和本寨是为屯堡戍边提供军需商贸服务而形成的古代村落,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村落布局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云山屯村地处山谷之中,东侧为飞凤山和老太关山,西侧为云鹫山,周围有农田。村落以山谷中的道路为骨干,将民居、商铺、寺庙和屯墙、屯门等建筑沿缓谷地势串联成片。利用山谷地形和石结构寨墙构成防御性体系,提高防卫能力。东、西寨墙设屯门和防卫点,为进出屯堡的前后关口。民居采用多种院落组合形式。村内的大小场坝上开设各类商铺,是商贸集中活动区域。本寨村坐北朝南,背靠小山,左有青龙山,右有姊妹顶山,前临三岔河。由于地势平缓,村落采用城堡和碉楼,增加封闭性,使村落的防御功能更加突出。建筑集中成团,周围三面开阔,以屯墙连接山墙而围合,9 座碉楼守位寨中要害,巷口设门,巷道成树枝状布局,各户多设高墙射孔对着巷道和尽端。民居一般为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合院建筑,同时,户户有暗门相通,形成布局严谨、结构坚固、主次有序、易守难攻、失守能退的格局。

鲍家屯历史上最初称“杨柳湾”,后称“永安屯”,因后来留在村里居住的村民绝大部分为鲍姓,是当年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黔的鲍氏后裔,近代以后改称“鲍家屯”。鲍家屯选址考究,布局精巧,建筑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石墙石瓦,穿斗式木结构。街巷规划设计匠心独具,街道狭窄、曲折多变,宛如迷宫。有研究者认为鲍屯村街巷按八阵图布置,具有较强的文化象征意义。当地村民使用了六百余年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见证了明代屯田移民的兴衰荣辱和社会变迁,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并延续着岁修的传统。水利设施与周边的屯堡村落、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宛如一部田园乐章,更像是一幅清心淡彩的水墨画,是当地村民生存智慧结合自然环境的典范之作。

除了黔中地区集中分布的屯堡村落外,贵州还有一些屯军形成的村落,如盘州水塘村、兴义鲁屯村、花溪镇山村、锦屏隆里古城、松桃寨英古镇等,它们同样见证了贵州军民之屯的历史变迁。

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乡。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湖南通道一带。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天顺元年(1457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兵祸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顺治十五年(1685年)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裁隆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

寨英古镇位于松桃县寨英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军入黔,沐英溯辰河支流小江而上,至寨英镇压苗民起义,平定后圈占苗民土地,实行军屯。寨英属龙门营地佃屯。由于寨英地处两条河汇合处,水运方便,官军以此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开始筑城墙、建民舍、开商埠,驻军家属随营而至,湖广客商纷至沓来。明万历年间以后,寨英由军屯转为了梵净山区域内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商业从此日趋兴旺。到清乾隆期间,商埠贸易达到鼎盛期,成为川盐湘货的重要转运地。湖南、江西的商人们,凭借沅江上游的寨英河,将大宗食盐以及木材、桐油、生漆、棕片、蓝靛、药材、兽皮、朱砂等土特产品源源不断运到铜仁和湖南的麻阳、辰溪、沅陵、常德,再由洞庭湖畔的常德运往湖北武汉、江西九江等地,复将陶瓷、铁器、棉纱等“南货”运回寨英,销往梵净山麓各村镇。鼎盛时期,寨英河上,日行木船不下百只,故有“小南京”之称。寨英古镇现有万寿宫、福寿宫、冉家盐号、“裕国通商”商号等古建筑,足见当年商业贸易之繁荣。

如今,屯堡的鼓角争鸣早已远去,大多数军屯、民屯,抑或商屯,除了有的还保留地名外,大部分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古建筑群,最终都是走上了农业与商业的双重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延续至今。在传统人文生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它们的保护与发展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许,能够产生顺应时代的内生动力而非短期竭泽而渔,才是保护它们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屯堡朱元璋村落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草莽皇帝朱元璋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