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小议

2021-09-10 07:22朱玉馨
百花 2021年1期
关键词:钟子期知音文章

朱玉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佳话传世已久,知音之贵,贵在难得。

刘勰有云:“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如有几人可互称“知音”,即可说是情投意合、心意相通,是世间极美之事。那么,到底如何可以成为“知音”,删拔大要,大体可分为三类:通音律、会鉴赏及互晓。

就艺术作品言,“知音”之所以可贵,其因众多,刘彦和究其根本,就得以“文人相轻”“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知多偏好”。

一、何谓知音

遇到心意相通、志同道合之人时,互称“知音”,表示给予对方极大的认可与赞美。诚然,知音之意并非仅止于此,其内涵众多。

(一)通音律

在古时,“知音”一词有指人通晓音乐律制与乐理知识之意。《礼记·乐记》有云:“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知道何器物发声是人相互结识的基础,若是不知音律,则不能称之为“知音”。在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人编著的《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中,引了汉代桓谭《新论》一句:“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可见,“知音”也成为一种标准,来判断喜爱音乐之人的通曲量达到千数之上。千数之上可谓“知音”。宋代周邦彦《意难忘·中吕美咏·杂赋》一词中道:“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周彦邦描述自己与一歌妓交往,在诗中诉说对其喜爱,不仅美貌吸引作者,其音乐才艺更是精湛,遂用“知音”。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写道:“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这“知音”女子名叫薛琼琼,是一扬州歌妓,独得唐代第一筝手郝善素指法。薛琼琼与黄生最相契厚,却被扬州刺史进献给僖宗皇帝。这一卷的故事便由黄生思慕扬州歌妓薛琼琼得以展开。可见,“知音”一词确有湛通音律一意。懂音乐、通音律者,可谓“知音”。

(二)会鉴赏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文章中达成“知音”提出见解。其认为“知音”是文学鉴赏活动中所能成的一种水准,能够分辨文章的优劣,通过文章知会作者的情思,可谓“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成为“知音”,知作者内心所思是其根本,心思敏锐是首要,曰:“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之形无不分,心敏则无理不达。”随后,需要大量的阅读方能“慧眼识珠”。这就需要阅读文章之人:“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楼,酌沧波以喻畎浍。”鉴赏文章时,也不能因一己之好衡量其优劣,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其次,成为“知音”要观文章情理,观情理则有其标准,刘勰称其为“标六观”。“一观位体”,所谓“位体”诚则指全文体裁,《文心雕龙》文体部分论述二十几种文章体裁,如“辨骚”“明诗”“乐府”等等。“位体”有不同的功能职责,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适应的文体来表达,而不同文体又各有自己特定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文章内容与风格须一致。“二观置辞”,遣词造句是文章形成之根本,在《章句》一篇中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三观通变”,若成“知音”并非一美则美,鉴赏之时也要将目光放置以历史的维度,观照创新之处。彦和有云:“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髻,光若长离振翼,乃脱颖之文矣。”“四观奇正”,行文之骨在其内容,“文明以健,珪璋乃聘。”好的作品,不仅辞彩雅致,思想内容更应上乘,而非附庸风雅。“五观事义”,所谓事义是指引证论证,文章观点论据充足为上,空谈妄想为虚。“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六观宫商”,此“宫商”非音乐之律,其重在文章音韵,与今不同,古人吟咏文章讲究音韵“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观“宫商”就今而谈仍值得采纳,若疑文章读之佶屈聱牙,也并非上乘,文字朴实流畅未尝不是美文,《紅楼梦》中第五回,宝玉跟随秦可卿进屋午睡,屋内一对联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文章之妙不仅在于词藻华丽。刘勰提出“六观”是对鉴赏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其对“知音”的标准。可见,对于刘彦和来说,这一“知音”并非“惺惺相惜”,而是鉴赏一方的主动为之。

(三)互晓

当下很多“知音”的提出,实则是在“互晓”的基础上油然而发,即知己知彼,心意相通,互相赏识。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道:“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钟子期本为一砍柴樵夫,在伯牙弹琴时,听得琴声高亢之时为高山之音,宛转悠长是为流水之声。与他人听不懂之处,钟子期的回答正中俞伯牙心意,随后二者就琴论道,称友谈今,故称“知音”。《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歌者之苦不仅苦于无人赏识其歌声,更愁无人知晓其歌声中传达之意。“互晓”的“知音”,作以下理解:

1.士为知己者用

在“知音”之中,双方可以友情关系出现。这一部分中,大抵双方经历相似,观念吻合。《列子·力命》有记“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小白夺位,软禁管仲。鲍叔牙向小白推荐管仲,管仲得用之后鲍叔牙位在管仲之下。《列子》中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遂管鲍二人互为“知音”。杜甫之诗《哭李常侍峄》:“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诗中,杜甫道出其痛失“知音”,李常侍与杜甫二人曾同在朝野当政,又一同被贬。杜甫挚友西去,伤感万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语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被贬,心情低落,到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虽称二人“闲人”,大概“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的心境也仅有“知音”张怀民能够知晓。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以刘正风金盆洗手大会为第一个高潮展开故事。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交好,二者琴萧友之,刘正风擅琴,曲洋擅萧。正邪本不两立,两人中一者名门正派,一者魔教中人,即被江湖所斥。东方不败派任盈盈以教规处置曲洋,但圣姑理解曲洋,私下通融;嵩山派左冷禅以二人关系生事,想趁机合并五岳,派人在金盆洗手大会诛杀了刘正风全家,即便如此,刘正风仍为曲洋辩护,他说:“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的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刘、曲逃至嵩山外,合奏《笑傲江湖》,刘对曲讲:“世上已有过了这一曲,你我已奏过了这一曲,人生于世,夫复何恨?”终二人自断经脉而死,将曲谱托付给令狐冲。在金庸的描写中,刘正风的形象矮胖,似一土财主,而曲洋白胡子飘到胸前,头戴鹿角,俨然仙风道骨之气,二者从形象、年纪上看并非同道中人,可皆因情思与志趣相投,加下深厚友谊,遂为“知音”。

2.女为悦己者容

“知音”关系不仅存在于友情关系中,也存在于爱情关系里。电影《马路天使》讲述的是歌女小红与鼓手陈少平的爱情故事,在电影中,小红与陈少平所扮演的人物相知相爱,但却受到了小红养父养母的阻拦,二人齐心抵抗封建的婚姻制度,最终小红的姐姐成为“马路天使”,以死成全二人。周璇饰演的歌女小红演唱了歌曲《天涯歌女》,歌词中提到:“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不难看出,小红与陈少平互称“知音”。《笑傲江湖》中,任盈盈与令狐冲自传琴而致知音,由知己终成伴侣,二人最终继承刘正风与曲洋之曲《笑傲江湖》归隐山林,也是“知音”之典范。

二、难逢之因

从古至今,在艺术鉴赏这一过程中,总有“难逢知音”四字缭绕。《文心雕龙》中称:“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为何难逢,刘彦和在其书中已精细研究,大体可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知多偏好”四点。

(一)“贵古贱今”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刘勰以秦皇汉武为例,诉诸“贵古贱今”之风。冯友兰先生认为其因有二:首先,“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贵古而贱今。”其次,“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对于循环的事情,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因为在农业社会里,新来的事与过去的事,大致都是一类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可见,“贵古贱今”之风也或是一种学习传统的演变,就当下而言,经常听言“当今大家越来越少”,或许不是一种现实情况的转述,极有可能是一种“误读”,“贵古”与“崇今”并非对立。另一方面,“贵古贱今”在当下也发生演变,冯友兰先生称其为“贵远贱近”。他认为,“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凡中国人作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如何好,或作得如何好,但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一定做得更好。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究其本质而言,文化不自觉也可导致“贵远贱近”。由于对自身的文化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致使盲目崇拜。清宫剧《延禧攻略》在播出之时,演员服装到位,有人称其使用颜色为“莫兰迪色”,走红网络。很多美术专业人士纷纷指出,剧中服饰均为中国传统颜色,并非“莫兰迪色”。可见,“贵古贱今”之风确可导致“知音难逢”。

(二)“崇己抑人”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刘勰所称“崇己抑人”在魏文帝曹丕在《典论》中称作“文人相轻”。这里的“相轻”并不是鲁迅先生在其文章《再论文人相轻》中所提到的“不随和”:“所以你无论遇见谁,应该赶紧打拱作揖,让坐献茶,连称‘久仰久仰’才是。这自然也许未必全无好处,但做文人做到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婊子了么?”而是在欣赏中的一种“指鹿为马”。

(三)“信伪迷真”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信伪迷真”是由于学识浅薄而引起的偏见。可见“知音”需要扩充学识,文化修养高的鉴赏者易在艺术作品中找到“知音”。

(四)“知多偏好”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柳宗元也曾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张。”艺术作品之美并非一眼可得,美感的产生更是因人而异,如此想来“知音难逢”大抵这般。

小 结

众人皆想得“知音”,无奈“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古往今来,“知音”之一不尽相同,通音律、能鑒赏、互晓都可称之为“知音”。在艺术作品鉴赏中,“知音”尤其难逢,可见得之实乃千古兴事。若想成为“知音”,还需扩充学识,方可在乱花迷人眼中寻到。

猜你喜欢
钟子期知音文章
伯牙鼓琴
何谓“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