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 07:22范浩阳陈博秦征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

范浩阳 陈博 秦征

摘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新工科”等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梳理地方本科院校相关领域存在问题,从完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平台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处于转型期,如何重振实体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工科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新工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高校紧密结合新工科发展特点,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体系。

国外尤其是欧美高校始终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开展专业能力培养:北美及澳洲高校本科生课程注重实验及工业实习,侧重于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欧洲地区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注重个人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俄罗斯的大学专业课比重较大,以用工企业实际需求为培养原则,注重实验、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工学交替”。2017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关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进行新工科教育,北京大学也通过试验班的形式探索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在研究新工科理念方面走在国内高校前列。总的而言,学界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丰硕,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对于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目前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驱动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与实践结合不足、产教融合不充分、创新引导力度不够等问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直接导致毕业生能力素质无法符合用人单位标准,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需求不能有效衔接,与新工科建设理念背道而驰。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制定与新工科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样化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研究有效的协同办学模式,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一根本属性,定向培养储备人才资源,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对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不断优化教学质量。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优化,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和应用能力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及有效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要优化校内跨学科合作模式,通过增设跨学科专业课,拓展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全方位把握,形成多元化认知结构。积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参与地方项目的具体研究,开展交叉学科专业研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热情。在新工科背景下,要从企业需求角度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全面优化教学模式,与理论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互协调。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流程,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理论讲授等过程,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适合不同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坚持课程过程性考核与技能考核、校内课程考核与校外实习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就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要围绕高端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进行深入沟通,通过校企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方案,要成立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确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对年轻专业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制度,聘请具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骨干担任导师,全程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训,努力完善学生校外实习制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切实提升学生应用性技能培训参与意识和水平。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既是一门优质课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工科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学生双创能力的重点培养,可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提升专业综合能力。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变革、实践活动、师资建设、基地平台等方面,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的难题,解决学生创业与专业脱节、企业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形成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要努力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以学校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为平台,利用创业大学、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多种渠道,深度整合校企政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要积极拓展多元化实习新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業一线进行实习实践,可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体验企业员工身份,为企业定向培养储备人才资源,降低学生就业现实冲击,为学生提供择业参考。积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体系,推行双导师制度和学生项目负责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和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通过讲述校友创业故事,选树师生典型,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开展论坛、专家讲座等活动,依托“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搭建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平台。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方向与抓手,校企合作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普通高校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其成效直接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当前,各地相关院校普遍加强了与企业的教育合作,催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决定了企业参与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要提高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深化校企资源整合,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与企业的长效沟通机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了解剖析企业相关岗位对学生素质需求,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硬件保障。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任职代职和脱产学习,提升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育“双师型”师资力量,夯实新工科教育基础。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加强實习实绩反馈和情况督导,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明华,刘阳,龙英.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20(9)

[2]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3]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

[4]谭玉枚,余长庚,凌永发.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0(6)

[5]张洁寒,张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

备注:本文为2020-2021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范浩阳(1987—),男,满族,硕士研究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