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1-09-11 09:00肖中兴
医疗装备 2021年15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偏瘫神经功能

肖中兴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率在全部卒中患者中占60%以上。症状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无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偏瘫。脑梗死偏瘫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脑梗死偏瘫的深入研究,临床对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治疗方案不断创新。伴随我国中医学的兴起,多种中医疗法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研究表明,采用神经功能康复仪对患者实施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1]。也有研究认为,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联合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各项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灸联合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4~80岁,平均(67.38±4.63)岁;发病时间12~66 h,平均(39.43±15.21)h。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57±4.68)岁;发病时间12~67 h,平均(39.60±15.4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脑梗死偏瘫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2)均经磁共振成像、螺旋CT 及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3)入院时发病时间均<72 h;(4)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2)本身存在肢体残疾的患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难以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口服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规格25 mg×20片)75 mg,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 格100 mg×30片)100 mg,静 脉 滴 注 肌氨肽苷注射液[长春博奥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86,规格5 ml ∶8.75 mg(多肽)∶1.25 mg(次黄嘌呤)]17.5 mg,1次/d,连续治疗15 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及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具体如下。(1)针灸:将患者的运动区、感觉区作为头针区域,经提插捻转施针,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若患者软瘫,则针灸患者的沙合谷穴、肩髃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及足三里穴;若患者仅上半身麻木,则针灸患者的手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若患者仅下肢瘫痪,则针灸患者的足三里穴、血海穴及太冲穴等穴位;若患者伴有其他症状,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体现,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针灸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8 d 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休息2 d,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继续治疗。(2)神经功能康复仪:选取RT88系列神经功能康复仪(常州市润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清洁患者放置电极处部位皮肤,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需要治疗的肌肉上,根据神经分布走向粘贴电极片,模式设置为3,指导患者进行反复收缩及放松运动,并结合其实际病情和耐受能力调节刺激强度和运动频率,治疗时间为20 min/次,2次/d,连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

(1)认知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采用Loewenstein 认知功能评定量表[4]评估,包括定向(2项、16分)、视知觉(4项、16分)、空间知觉(3项、12分)、运动运用(3项、12分)、视运动组织(7项、28分)、思维操作(7项、27分)、注意力及专注力(1项、4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2)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5]评估,包括意识(6分)、定向力(6分)、眼球运动(4分)、语言(10分)、面瘫(2分)、上肢肌力(6分)、手的肌力(6分)、下肢肌力(6分)、步行能力(1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好。(3)运动障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采用FMA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6]评估,包括俯卧至侧卧、仰卧至床边坐、坐位平衡、坐位至站立体、行走、上肢功能、手的运动、手的精细运动及全身肌张力,每项9分,共计81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 周 治疗后8 周试验组 60 30.82±3.67 57.83±4.21a 76.87±5.11a对照组 60 30.57±3.74 41.65±3.98a 62.65±4.87a t 0.11 4.34 7.26 P 0.54 0.01 0.01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神经功能评分、运动障碍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障碍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神经功能评分、运动障碍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神经功能评分、运动障碍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评分 运动障碍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8 周 治疗前 治疗后8 周试验组 60 32.26±3.76 70.15±5.88a 34.25±5.62 67.65±5.98a对照组 60 32.07±3.81 49.68±5.42a 34.04±5.70 51.42±5.32a t 0.11 7.24 0.32 5.34 P 0.54 0.01 0.87 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的疾病,而偏瘫则是其常见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半身不遂、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等症状,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大多数脑梗死偏瘫患者发病后整体生存时间不长、生命质量及预后较差。为改善这一情况,现代临床主要采用合理的早期康复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预后情况。中医学中,脑梗死属“中风”范畴,临床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有研究表明,针刺病灶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激活多重神经冲动的作用,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7]。

近年来,神经功能康复仪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仪器采用了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将电流直接穿过患者皮肤、颅骨,从而改善患者的脑细胞代谢环境,促进神经细胞轴突、神经损伤胶质细胞进行修复,将患者意识不到的自身生物信号在视频中显示,再通过医师的帮助和指导激发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此外,神经功能康复仪还可有效抑制异常脑电活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修复脑组织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后偏瘫是风、火、痰、血、气互相影响导致脉络阻滞,继而造成肢体废用,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语言障碍、神志改变及肢体瘫痪等多重症状。针灸相应穴位可达到解痉止痛、疏通经脉等功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大脑血液循环,激活大脑皮质特定功能区域,进而促使肢体功能改善[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及神经康复治疗仪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偏瘫神经功能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二者联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
漫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