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河南易督风潮中赵倜转向与直皖易势

2021-09-11 21:50刘会军田小弘
史学集刊 2021年5期

刘会军 田小弘

摘 要: 1919年至1920年,民国北京政府发生权势重心转移,直皖互疑,对抗加深,具有重要政治地理位置的河南,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豫督赵倜的出身和崛起路径令其在政界缺乏奥援。袁世凯去世后,赵倜媚皖以求生存,实际左右观望,皖系准备更换豫督,导致易督风潮。赵倜因皖直对其去留态度不同,由媚皖走向恚皖,直到附直反皖,导致直皖易势,这是战争爆发及直胜皖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倜随势而动既是基于其派系属性,更是时局大势对个人抉择的深刻影响。但派系竞逐中无论谁胜,最终仅是派系的胜利。他们越深度介入中央,就越意味着国家和政治的衰落和失序。易督风潮成为北洋政府走向衰落的转折之一。

关键词: 赵倜;易督风潮;直系;皖系

1920年,皖系操控北京政府拟撤换河南督军兼省长赵倜,引起易督风潮,促使赵倜由媚皖走向恚皖,直到附直、反皖,加速了反皖联盟的形成,进而导致直皖战争爆发。易督风潮成为北洋政府走向衰落的转折之一。目前,学界对此事件已有相当讨论,① 但关注点多在直皖,对关键人物赵倜在易督风潮中的转向及其一系列影响探讨有限,本文拟重点通过档案、时人日记、回忆等资料,考察赵倜的经历和处境,分析易督过程中赵倜的派系身份、活动特征与时局变化之互动,并由此兼及近代权势下移所造成的中央失势、派系崛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一、皖系坐大与其易督谋动

1919年至1920年中央政府发生的权势重心转移及由此引起的直皖互疑、对抗加深,引起了皖系的易督谋动。②

皖系势力坐大,总统权威下降,是易督风潮的背景之一。1918年10月,徐世昌就任总统,为北洋各派所认可,政局的核心人物冯国璋、段祺瑞甘愿退职,中央政府由北洋集团整体掌控的特征复归,因派系控制中央所引发的政争自然减少,政局得以稍安。但1919年南北议和失败后,徐世昌所掌控的总理钱能训被安福系逼迫辞职,代之以皖系靳云鹏;③ 徐世昌所掌控的国会己未系因失去财源而被安福收服;己未系经费由钱能训派人拨付,钱能训倒台导致该系经费断绝。随后张弧以支援经费为条件使己未系成为“安福之支店”。参见《新国会中政团之变动》,《申报》,1919年10月24日,第6版;《再志新国会中政团之变化》,《申报》,1919年10月26日,第6版。 议和总代表由秉承徐世昌意旨的朱启钤易为安福首领王揖唐。徐世昌在中央的权势被深深削弱,导致“大权全操诸安系掌握”。《罗家衡等致吴景濂褚辅成函》(1919年7月21日),《吴景濂函电存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总42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皖系在中央居于强势以后,进一步谋求压倒直系、武统南方,导致了直系的疑惧和抗拒。范源廉曾向熊希龄转述1919年初面见段祺瑞时段氏对直系的恶感与武统计划:“渠意颇不满于吴子玉、冯玉祥,谓其心术难靠,而仍倚重于张敬尧。并云,将来终不免于一战,彼将率参战三师以度岭南等语。”熊希龄:《就湘事等致郴州谭组安电》(1920年1月29日),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7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这说明段祺瑞始终对南方前线的吴佩孚和冯玉祥深怀戒心,伺机打压之意图十分明显。同年,徐世昌主导的南北议和失败以后,皖系主战之心复炽,压制一向主和的直系,是实现其武统全国的步骤之一。段祺瑞拟联合程潜“四面包围直军”,强制吴佩孚“将第一路全师交付张旅长统辖。即以张旅长升署师长,其余素主和平之两旅长则调充大名镇守使或将军府参军”。《陆鸿逵奉段祺瑞命赴郴州联络湘军首领程潜被获供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第48册,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706页。 1919年夏,段祺瑞派赴郴州联络湘军首领程潜的密使陆鸿逵被南军扣押,计划曝光,愈加激起吴佩孚的不满和抵制。彭昌鲁编辑:《稿本吴孚威(佩孚)上将军年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版,第134-136页。当时军队直接指挥权一般在师,段祺瑞拟以他人取代吴佩孚师长一职,等于褫夺吴佩孚的直接指挥权,故引起其强烈反应。  此后,政界还传出了更易直隶督军曹锟、省长曹锐的风声,吴佩孚直接致电总统徐世昌,为曹锟兄弟申辩,称“若无正当理由遽行撤换,不平不公何以服全国之人心乎?诚思因此惹起绝大风潮更无益于国家,亦不利于中央”,《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等为中央拟免直隶督军曹锟省长曹锐之职是否属实乞示致大总统徐世昌等电》(1919年9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第58册,第210-211页。 其愤怒与准备抵抗之心十分明显。随后中央复电否认。《国务院为更换直隶军政长官皆属谣言应即查明电复以凭澈究致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电》(1919年9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第58册,第212-213页。 因“皖直两派已呈决裂之象”,《吴景濂、褚辅成就吴佩孚所拟救国同盟草约事致唐绍仪电(稿)》(1919年11月15日前),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编:《北洋军阀史料·吴景濂卷》第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09页。 出于力图自保的考虑,11月吴佩孚与军政府代表订立《救国同盟条约》。12月28日,冯国璋逝世,“直系顿失中心”,《唐继尧复密电稿》(1920年1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皖系“宜乘此时机,速可统一北洋派”《姚以价密电》(1920年1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直皖战争》,第6页。 的想法油然而起,“直系恐被压迫,若不自振奋斗,势难自保,现似有此觉悟”,《岑春煊为直皖争权倾轧主张西南从速实现联直制皖策略密电》(1920年1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直皖战争》,第4页。 直系加紧联结反皖势力。

进入1920年,皖直一方谋吞并,一方谋抵制,河南因其重要的政治地理位置,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陇海、京汉铁路经过河南,尤其京汉路“北连政治中心北京,中经地处中国中部的河南,南接商业巨埠武汉,地理位置极为显赫,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莉:《北洋时期的兵患与铁路危机——以京汉铁路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73页。 京汉铁路“全长12145公里,河南境内5519公里,占全线总长的45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铁路交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其时直隶、长江三督、东北三省暗中组成反皖同盟,分据南北。而陕西、河南、安徽横向连成一线,陕皖由皖系控制。河南居于几省中间,所以皖系若掌握河南,则可将反皖同盟拦腰斩断,使之首尾不顾,易于逐个击破。反之,直系若控制河南,反皖联盟则可连成一片,并将皖系陕西、长江等处军队阻于河南。谁占据河南,谁就扼制了贯通南北的咽喉。河南的归属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直皖势力的对比。故对皖系来说,“赵倜不去,则直系之兵势连锁无法破坏。拔赵帜以易吴帜,皖系横梗中央,则八省同盟首尾不能相应。故豫省系直皖两系生死存亡之关键,为两系必争之点,无论如何,不肯轻易放手”。《直皖两系大激战》,《民国日报》,1920年3月2日,第2张第6版。

所以,1920年2月,皖系一面调吴光新进军豫南兵逼赵倜,《吴光新军队到汴》,天津《大公报》,1920年2月25日,第2张第7页。 一面准备以其所控制的内阁下令免除赵倜的职务,并以吴光新为河南督军、王印川为河南省省长。此议由皖系核心人物“十三日夜间”在段祺瑞私宅“府学胡同之会议”《汴局与赵倜之趋势》,《民国日报》,1920年2月27日,第2张第6版。 上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谋,26日在内阁会议上讨论通过,随后送总统府盖印。徐世昌26日记“靳翊清来久谈”,这正与报载国务会议后靳云鹏“入府晋谒东海请示一切密议两小时之久”相合,所以国务会议和请印均在26日。参见徐世昌:《徐世昌日记》第2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72页;《河南之督长问题》,《申报》,1920年2月29日,第7版。 由于总统徐世昌始终力图维持直皖均势,防止一方独大,以收中央居中调节之效,勉力维持中央权威,因而并不同意易督,只同意省长由王印川担任。《大总统令》(1920年2月26日),《政府公报》第1450号,1920年2月27日,第1页。 无论总理靳云鹏如何劝说,都拒绝以吴光新代赵倜为督军。皖系将领陈文运回忆称靳云鹏反对吴光新督豫(陈文运:《我所知道的皖系将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0页),但其时参与总统府机要的许宝蘅于其日记记载“先是吴光新欲得河南督军,靳揆贸然许之”,随后靳云鹏入总统府“再三陈说,总统坚持不允”[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1920年2月26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11-712页]。陈文运的回忆是靳云鹏在皖系声名已坏之后,其中不无事实扭曲的可能。且靳云鹏因段祺瑞势力而起,段祺瑞支持易督,难以想象靳云鹏会干脆拒绝,故身临其事的许宝蘅的说法更可靠。 随后,在各方压力下,段祺瑞暂时放弃更易豫督的计划。

皖系易督的谋动虽未达成,但却引发了时局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豫督赵倜的转向则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因势而转:赵倜的立场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派势力重心转移,赵倜因与各派系历史渊源浅淡,故因时而动,想在中央政府寻找权势依靠,以求自保。易督事起,因皖直对赵倜去留的不同态度,使赵倜的立场发生迅速转变。

赵倜的出身和崛起路径令其在北洋政府中缺乏奥援。赵倜早年追随毅军马玉昆,屡受提拔。参见赵桪龙:《记父亲赵倜的前半生》,《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年版,第21-37页。 1908年马玉昆去世,姜桂题继任武卫左军总统官。徐平主编:《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60页。 同年,“赵协助姜治理军务,颇著劳绩,升任武卫左军全军翼长”。邢汉三:《赵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9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页。 1910年,经姜桂题奏保,赵倜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宣统政纪》卷三三,宣统二年三月条,《清实录》第60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0-601页。 次年清政府“以记名总兵赵倜为广东高州鎮总兵官”。《宣统政纪》卷六六,宣统三年十月条,《清实录》第60册,第1232页。 1913年,姜桂题委赵倜为毅军行营翼长,该军“所有驻豫各统领、管带以次,均归节制调遣”。《姜桂题拟委赵倜为毅军行营翼长并取消前敌营务处咨》(1913年1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一)(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赵倜随姜桂题之势而起,姜桂题又是袁世凯“世交长辈”,“袁极尊重之”,而“赵倜是姜部下有功大将,且自民国以来,屡次调遣作战,赵均表现驯顺服从,较之正统北洋将领,有过之无不及,于是在袁心目中对赵倜有良好印象”,张钫:《我所知道的赵倜》,《风雨漫漫四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袁世凯的赏识,是赵倜在民初政坛获得高位的又一重要资本。1914年,白朗起义被剿灭,政府叙功,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力辞所兼督理河南军务一职,并保赵倜、王汝贤王汝贤,时任中央陆军第八师师长,参与剿灭白朗。参见鲍星时:《王汝贤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选编》第3辑,1990年版,第80页。 继任,段祺瑞倾向王汝贤,袁世凯“拟按功行赏,准赵继升”,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94页。 故8月袁世凯任命赵倜为宏威将军,9月改授其为德武将军,督理河南军务,《任命赵倜为将军府将军令》(1914年8月9日)、《改授赵倜职务令》(1914年9月20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28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3、403页。 成为河南最高军事长官,为赵倜掌控河南打下了基础。由于袁世凯的关照提拔,赵倜对其“深感知遇,必图一报”,赵桪龙:《记父亲赵倜的前半生》,《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39页。 因而袁世凯和赵倜有深厚的主从关系。所以,袁世凯在世,北方势力重心在袁世凯这边,政局相对稳定,赵倜以事袁世凯为中心,地位稳中有升。但袁世凯逝后,赵倜失去倚靠,其出身令其至多只能算北洋旁支,升迁轨迹又与北洋派分化而来的各分支关系浅淡,故在政界属于相对缺乏奥援的地方首脑。

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任总理执掌内阁,为北洋派新的势力重心,赵倜忧虑“嗣后段氏当国,恐必不相容”,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05页。 开始媚皖以求保持权位。1917年3月,段祺瑞因与黎元洪对德问题分歧不能弥合,负气辞职,赵倜即表现出强烈关心,说段祺瑞“一人进退,关系全局安危”,电请段祺瑞派大将傅良佐、徐树铮“设法挽留”。《赵倜致傅良佐等电》(1917年3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政治(二),第1201页。 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更加激化,18日赵倜列名督军团要求解散国会。《北京督军团巧电》(1917年5月18日),何智霖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2册,“国史馆”2003年版,第32页。 段祺瑞23日被免职,刺激了北洋派同仇敌忾之情,督军团准备独立,但在谁先发难问题上各势力还在观望,不愿先出头,赵倜这时率先独立,成了急先锋之一,1917年5月26日安徽省长倪嗣冲率先宣布脱离中央,28日张作霖响应,29日赵倜即跟进,是最早一批发难的督军。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1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302页;《盛京张督军勘电》(1917年5月28日)、《开封赵督军等艳电》(1917年5月29日),何智霖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2册,第39-40、44-45页。 一定程度鼓励了其他督军响应。赵倜独立后通报阎锡山,并“务希贵处照办”。阎锡山因此又与曹锟沟通,曹锟见“奉、豫、皖各省均与中央断绝关系”,准备“一致进行”,随后阎锡山回电表示追随曹锟独立,可见赵倜的引领作用。参见《开封赵督军艳电》(1917年5月29日)、《致保定曹督军陷电》(1917年5月30日)、《保定曹督军陷电》(1917年5月30日)、《复保定曹督军陷电》(1917年5月30日),何智霖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2册,第42、50、51页。 此举正合段祺瑞的想法,段祺瑞“极为心感,从前不满情形因此融化不少矣”,赵倜地位暂时无忧。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06页。 张勋复辟被剿平后,段祺瑞再任总理,赵倜凭借在此期间的积极表现,想进一步向段祺瑞靠拢。“赵倜派驻北京的办事处长,专走段的门路,卑词厚礼,结交徐树铮,表示甘愿作段的驯顺部下”。张钫:《我所知道的赵倜》,《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32页。 冯国璋继任总统后,对南主和,而段祺瑞主战,双方从多年老友加同事关系逐渐走向对立,段祺瑞压倒冯国璋成为大势所趋。在北洋派内选边站队远比此前选择攻击黎元洪更复杂,赵倜望风而动,或独立通电促冯国璋对南用兵,《河南赵督军田省长啸电》(1917年10月18日)、《开封赵督军正密蒸电》(1918年1月10日),高素兰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3册,“国史馆”2003年版,第59-60、316页。 或追随主战派向中央施压,《附曹督军等致南昌陈督军武昌王督军辅密阳电》(1917年12月7日)、《河南赵督军正密寒电》(1917年12月14日),高素兰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3册,第203-204、231-232页。 或积极运动段祺瑞复任,《开封赵督军正密铣电》(1918年3月16日),高素兰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3册,第470页。 其媚皖于此凸显。

皖系势大时,赵倜多随皖活动,但实际上“仍持其不党主义”,“与直皖两系均极力联络”,《祸机四伏之中州》,《申报》,1920年6月11日,第7版。 对两系“是不敢作左右袒的”。张润三:《王印川的政治生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修武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修武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版,第40页。 1917年段祺瑞拟征南向各省征兵时,赵倜的参谋长建议“我豫至少亦出兵一混成旅,以迎合段意,以保我位置”,赵倜“以我豫土匪甚多,军队不敷分布,不能出兵”为由反对,且态度坚定,“一兵不派”,“因之开罪于段,而我豫从此摇摇欲动矣”。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3-114页。 随着皖系深度介入中央,他们压制直系和主战意图日渐强烈,段祺瑞计划“先将北方异己各督次第更换,易以己系将领。俟北方各督统一,均隶于自己旗下,将直系推倒,再大张挞伐,以统一西南”。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4页。 1919年8月,段祺瑞曾通过徐世昌召赵倜入京,拟令皖系张敬尧督豫,赵倜调热河,而“赵以反对张敬尧为词,不得解決。星夜回汴”,当时即引起段祺瑞不快,“段有非去赵不可之势”。《黎天才致唐继尧电》(1920年3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三),第733页。 时评称赵倜“不力行安福政策,故北政府视为安福派势力伸张中之弱点”。《段派吴光新兵逼赵倜》,《民国日报》,1920年2月23日,第2张第6版。 所以揆诸赵倜之行动,多是口头支持,他对皖系表示亲近,目的是保持权位,在自身利益与皖系利益冲突时,坚持维护自身利益。故政潮愈演愈烈时,皖系对占据要津的他愈加猜疑自在情理中。相比长江三督互相声援、直隶曹锟军力强盛,赵倜既缺乏可靠同盟,又“实力未充,易于更动”,《直皖两系大激战》,《民国日报》,1920年3月2日,第2张第6版。 皖系遂决定更换之。

易督风声传出后,赵倜四处求援并准备抵抗,其立场转为附直、反皖。诸多研究者认为赵倜在直皖间处于“中间地位”,或持“中立态度”(参见公孙訇编著:《河北文史资料》第22辑《直系军阀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30页;黄征、陈长河、马烈:《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但观其活动,他以保持禄位为中心,权衡时势、随势大者而动的特征明显。所以,与其说他是中立派,不如说他是观望派。 赵倜本来“党派臭味甚浅淡”,历年来“欲步武阎锡山,以河南效仿山西”,《北京特约通信》,《时报》,1920年2月26日,第2张第3版。 没有党派可援。因而起初赵倜“意态消极,不欲恋栈”,实际并不甘心,后在其部属鼓动下,认为利用皖系与中央、直系间的矛盾或可自保,从而准备求援抵抗。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4-115页。 由于情势迫切,赵倜开始主动联系与其本无渊源、甚至曾一度对立的直系和护法军政府要人。1919年,政府有意授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赵倜不愿再多一层领导,因而授意河南省议会连电反对,态度坚决。《汴省会反对设置巡阅使电》,《申报》,1919年8月16日,第7版;《豫省会反对设置巡阅使呈》,《申报》,1919年8月20日,第7版。 南北议和总代表换为皖系王揖唐时,吴佩孚坚决反对,赵倜为王揖唐辩护,与吴佩孚针锋相对,称“乃因对人问题吴师长忽持异说”,“是先自缚于党见矣”。《赵倜亦为王揖唐道地》,《申报》,1919年9月20日,第6版。 如今,曹锟、吴佩孚及长江三督却都成为赵倜重点求援的对象。南军靖国豫军首领王天纵是以往赵倜防范追剿的对象之一,《豫督赵倜转报王天纵在四川召兵并派赴豫西等处活动希图起事等情致国务院密电》(1919年11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三),第724-725页。 此时也成了赵倜的拉拢对象。《王天纵致唐继尧密电》(1920年3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三),第731-732页。 赵倜还与军政府岑春煊联系,表示愿“强随诸君后”,对抗皖系。《岑春煊关于皖系急于图豫直系暗联西南抵制给唐继尧密电》(1920年2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三),第729-730页。 赵倜鼓起勇气转向说明直皖对立深重,即便他与直系缺少渊源,仍可借助直皖矛盾一搏。在结有外援的情况下,赵倜愈加强硬,其积极布置军队,准备抵抗。此时吴光新军队已开进河南,赵倜将军队编为三军,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6页。 向直豫边界、省城、京汉路沿线等要地移动。《豫军暂难回防》,《晨报》,1920年3月8日,第3版;《豫督问题尚难解决》,《时报》,1920年3月7日,第1张第2版;《京华短简》,《申报》,1920年3月3日,第7版。 且将省城戒严并以“各团体呈请调队镇摄地方”为由拒绝中央令其军队调回原防的命令。《专电》,《申报》,1920年3月4日,第4版;《专电》,《申报》,1920年3月9日,第4版;《豫督问题尚难解决》,《时报》,1920年3月7日,第1张第2版。 同时言辞激烈、意有所指地拒绝中央派军队入豫协防。《河南事件尚难乐观》,《晨报》,1920年3月10日,第2版。 赵倜的抵抗令北方形势骤紧,时评谓“如北京政府果欲于此时撤去赵倜,则开封将成战场”。《汴督问题与政局》,《申报》,1920年3月2日,第6版。

三、赵倜转向与直皖易势

易督发生于直皖矛盾渐趋激烈、极易点燃的敏感时期,复杂时局激发了赵倜再次转向。赵倜的转向令其更深地介入政局核心,刺激了反皖势力加速结合与抵抗,是直皖战争爆发乃至直胜皖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赵倜反皖附直促成了北洋内部反皖八省同盟的建立。易督风声传出后,河南以皖系“此种专擅行动如坐视不阻,则各省督军皆可更换,无须商诸各省之志愿”《赵倜与吴光新之战讯》,《申报》,1920年2月23日,第10版。 为由求援,切中了此时反皖势力唇亡齿寒的心理,得到了积极回应,所以才有“外间所传之八省联盟及十一区域联盟固皆以豫潮而发动”《豫潮余讯》,天津《大公报》,1920年3月28日,第1张第3页。 之说。至3月底,南军已得到确实消息,称赵倜“现已与直隶督军及长江三督联兵拒段”。《王天纵致唐继尧密电》(1920年3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军事(三),第732页。 其中,曹锟以直系首领孤悬北方,危机感强烈,所以一边致电中央表示反对易督并从中调和,一边暗中联络利害相关省份抵制。针对皖系欲借易督风潮倒靳云鹏拥段祺瑞,曹锟致电政府“主张段勿再出”,表示河南一旦发生冲突拟“为赵鸣不平”。《北京通信》,《申报》,1920年3月2日,第7版。 并电靳云鹏警告“如易汴督北洋势将解体”。《专电》,《申报》,1920年3月1日,第6版。 在中央易督决策上,曹锟向赵倜建议同意王印川为省长,换取皖系保留其督军职位的让步。《汴局与赵倜之趋势》,《民国日报》,1920年2月27日,第2张第6版。 在地方,曹锟提出令吴光新军队退出豫境,赵倜撤回原防的建议。《各通信社电》,《申报》,1920年3月7日,第6版。 3月初,直系连日开会商议,“目的在维持现阁,团结北系,撤回前军,促成和局”,《专电一》,《申报》,1920年3月3日,第4版。 条条都为克制皖系而发。曹锟还联合豫、鄂、苏、赣、东北三省等诸省,共同拟定了针对皖系的攻守同盟条款,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5-116页。 八省反皖同盟正式结成。时评即认为由易督而起的八省同盟是徐世昌被举为总统后时局最重要的发展,因为自此老北洋派分裂为三,即八省同盟、皖系、中立派,并预测“总统现拟从中调处,如无效力则不久将发生真正风潮”。该报道称甘肃督军兼省长张广建、新疆督军兼省长杨增新、山西督军兼署省长阎锡山等在直皖间立场模糊的地方首脑为中立派。参见《太平洋路透电》,《申报》,1920年3月9日,第4版。 所以,易督激化了积蓄已久的直皖矛盾,导致八省同盟建立,直皖对抗由暗流涌动转向公开对峙。1920年春,直皖“势不两立”,战争已“箭在弦上”。贾润泉:《团河会议与直皖战争见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下,第143页;韩世儒:《参战军与直皖战争概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其次,易督直接刺激了驻扎湖南的吴佩孚决心撤防北归。这是八省同盟采取的改变直皖均势、引起直皖战争的重大事件。自1918年至1920年易督前,吴佩孚屡有撤防计划,但因与皖系矛盾尚浅而不迫切,所以均未实施,参见刘兰昌:《论衡阳撤防与直皖关系的演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因为“一旦若回师北向,则形同叛变”,童锡梁:《衡阳撤防》,赵恒惕等编:《吴佩孚先生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8辑,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75页。 吴佩孚不敢轻易发动。但这次易督是皖系决心扼制直系的实质行动,河南归属关系两系兴亡,吴佩孚遂下决心撤防。吴佩孚得知易督消息后情绪激动,2月23日通电称“疆吏非一家之私产,政权非一系之营业”,要中央“勿为安福所利用,立饬吴光新军队仍回原防以弭战祸,并宣示决不轻易赵督”。《吴佩孚对易汴督问题之愤慨》,《申报》,1920年3月3日,第7版。 29日,吴佩孚见中央无所表示而中原战云密布,他又致电质问“未识持是政策者果何恃而若是坚决耶?”《吴佩孚反对皖系更易豫督诉诸武力电》(1920年2月29日),唐锡彤等主编:《吴佩孚文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两电词锋锐利,直指皖系,说明易督已激起吴佩孚强烈危机感。同时,吴佩孚托岑春煊转告赵倜“抗拒勿交,敝军立即撤防,以实力援助,决不令其蹈吉、鲁两督之故辙也”。《岑春煊密电》(1920年2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直皖战争》,第71页。 随后,吴佩孚派代表赴豫进一步协商,表示“政府为便私图不顾大局,措施颠倒深所痛心,如有需用臂助之处请即电达”。在观察时局后认为中央仍有易督之心后,吴佩孚即决定“全军以武装撤防”。《豫潮仍无平息希望》,《申报》,1920年3月11日,第7版。 吴佩孚的撤防,既能破坏皖系武统计划,又将改变直皖在北方的军力对比,是直接对抗皖系。当时各方对此认识明确,段祺瑞愤怒于吴佩孚“不听节制,力图破坏中央的统一政策”,认定其行为是“拥兵抗命,公然诋毁中央”而决心严惩。贾润泉:《团河会议与直皖战争见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下,第144、145页。 南军认为这是“直皖两系决裂之动机”,《黎天才密电》(1920年3月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直皖战争》,第12页。 积极推动,意图从中取利。多方作用下,吴佩孚的撤防对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时人称之“实为直皖战争之起点也”。濑江浊物编:《直皖战争始末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近代史资料》总27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1页。 而吴佩孚之所以决心撤防,是皖系易督直接促成的。

第三,河南是吴佩孚的军队撤防的必经之路,直皖均对河南非常关注,赵倜对直皖的一迎一拒事实上打破了直皖均势,是双方短兵相接的关键一步。易督风潮在多方反对下虽于3月基本结束,但直皖博弈却进一步催迫赵倜加速附直。原来,赵倜始终以保持其在河南的统治为中心,故即便与直系结盟,因其时地位较安,不愿直系驻留河南胁其地位,并担心由此进一步得罪皖系。1920年3月17日,北京政府接赵倜密电,“略云吴师长各军队经过豫境时即派员妥为照料,但请勿在豫下车,恐召[招]误会云”(《吴佩孚运兵北上》,《晨报》,1920年3月18日,第3版),说明赵倜还想置身事外。 而5月皖系拟以援陕为借口进军河南,防堵吴佩孚北归,却反促使赵倜接纳吴军进驻河南。17日,段祺瑞召开团河会议,调兵准备对吴佩孚发动军事进攻,拟自驻郑州迎击吴佩孚,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1册,第500页。 对外借口是陕甘匪乱、吴师撤防湘边不宁。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1920年5月19日),第725页。 实际仍是皖直因易督而互疑加深引起的互谋扼制的行动,其时参与总统府机要的许宝蘅总结“盖自吴自堂欲得汴督后,直奉苏各省有所结合,对于合肥颇不满意……又闻合肥有定陕之举,虑有他故,故非撤回吴军不可,而合肥方面亦虑吴军北归有所动作不利于己,故有令自堂赴湘之舉以为箝制”。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1920年5月21日),第727页。 河南是双方争夺的关键,阎锡山的消息源说,皖系出师陕甘、吴佩孚回师北上,实际“目标皆在河南”。《北京田子琮先生汉密有电》(1920年5月25日),林清芬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5册,“国史馆”2003年版,第156-157页。 皖系援陕既威胁赵倜地位,又威胁吴军安危。赵倜得知消息后,转告曹锟,吴佩孚接到曹锟电报后“即力电中央,请撤防休息。中央延不允准。吴佩孚以事情紧急,有命亦撤,无命亦撤,事在必行”,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8页。 故赵倜的消息加速了吴佩孚的撤防。随后双方经过接洽,赵倜同意吴师驻豫,《太平洋路透电》,《申报》,1920年5月29日,第3版;《吴军决驻黄河北岸》,《申报》,1920年6月8日,第6版。 以占据京汉线为中心,拟驻扎“驻马店、确山、许昌、郾城、新郑、郑州、黄河桥、磁州、顺德一带”。《吴师抵豫情形》,天津《大公报》,1920年6月17日,第1张第3页;彭昌鲁编辑:《稿本吴孚威(佩孚)上将军年谱》,第185页。 6月9日,吴佩孚通电以“藉资休整”为由驻扎河南。《吴佩孚率所部抵郑州并在直豫之交驻扎休整通电》(1920年6月9日),唐锡彤等主编:《吴佩孚文存》,第252页。 随着吴军入豫,“南北之要冲,先已扼定,直豫鄂打成一片”,濑江浊物编:《直皖战争始末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近代史资料》总27号,第79页。 赵倜迎吴佩孚入豫打破了皖系夺豫阻止吴佩孚的计划,使直系连为一体的同时又将周边皖系军队纳入监视、牵制、分割之中。而因直系得以屯兵要隘,占据京汉、津浦两路,“段(祺瑞)派异常恐慌”。《北京钱孟材贞密文电》(1920年6月12日),林清芬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5册,第167页。 曹汝霖解读吴佩孚自河南分兵进驻近畿对段祺瑞有“宣战之势”,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进一步推进了对皖备战的布置,使直系在北方有了与皖抗衡的实力。这令吴佩孚有底气在13日通电明确向皖系挑战,《吴佩孚对和议之主张电》,《申报》,1920年6月22日,第6版。 将直皖推向热战边缘。赵倜不但允许吴军入境,且在直系备战及战争爆发中均有积极表现。如5月,赵倜即与曹锟、奉军许兰洲联系,准备接济陕西民军郭坚攻击皖系陕督陈树藩。《北京田子琮汉密谏电》(1920年5月16日),“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档号:116-010101-0013-183。 6月,赵倜与曹锟密派商德全旅一个团开赴德州监视工厂。《北京李芬圃义密阳电》(1920年6月7日),林清芬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5册,第162-163页。 7月,战争开始后,还曾调军防堵皖系军队前进。《晋城郭连长沄致太原阎督军寒电》(1920年7月14日),“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档号:116-010108-0016-086。 这些都是明显的附直反皖活动。战时赵倜的转向令直军省去后顾之忧,且其积极供应直军军需,并配合直军,或防堵或牵制或收抚皖军,对直系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张钫:《我所知道的赵倜》,《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32页;《郑州之军事行动》,《申报》,1920年7月18日,第7版;时鼎岑:《我与赵倜》,《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第31辑《异军突起赵周人》,第119页。

结 论

团结与分裂,是透视北洋派盛衰的核心视角之一,赵倜的起伏,实际是北洋派盛衰之折射,此次易督事件更深植于北洋派衰落的大背景下,加深了时局的混乱失序。

赵倜骑墙观望、随势而动既基于其派系属性,但更是在北洋派日趋分裂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时局大势影响个人抉择的深刻反映。赵倜出身毅军,与北洋派渊源浅淡,承平时期,其身份之于其政治命运的影响尚不明显。但袁世凯去世后,赵倜失去庇护,北洋派也彷徨无主,其内部各势力间畛域之别愈发明显。赵倜作为弱势地方军政首脑,无力引领时势,只能随时局的演变、政权势力重心的转移而改变依附对象以自保。随着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政权中派系色彩强烈,置身皖直矛盾激化的处境时,赵倜出于其自保的本性,选择了附直反皖。

而赵倜转向,加深了时局动荡,乃至推动了战争的爆发。皖系欲占据河南压迫直系,进而进军西南统一全国,易督决策表面出自中央,但实属皖系从中操控。这刺激了反皖势力敏感的神经,加速了反皖势力的结合和抵抗。赵倜主动投入直系,令吴军顺利北归并由河南分兵要隘,使直系具备了与皖一战的实力,打破了北方直皖均势,其在战争中的积极活动又为直系助力不少。故赵倜的转向导致了直皖易势,这是战争爆发及直胜皖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督在正常情况下本是中央政府调派地方长官的正当权限,但在派系色彩浓重、皖系深度介入的政权中被赋予了打压异己的含义,由此受到反方联盟抗争,直至兵戎相见。战后,直奉深度介入中央,中央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政象混乱更甚于前。赵倜仍被深深卷入直奉之争,很快流亡于外。而无论派系竞逐中谁胜,最终仅是派系的胜利,他们越深度介入中央,就越是意味着国家和政治的衰落和失序,所以此次易督风潮也是北洋派由盛转衰的节点之一。

责任编辑: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