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啃老”现象是否越来越严重

2021-09-12 10:28李鸿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消费

李鸿宇

摘 要: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通过测度居民消费代际依赖程度发现: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代际依赖程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社会啃老现象呈逐步缓和趋势,但城镇啃老程度高于农村。此外,啃老又与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啃老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为进一步降低我国社会啃老程度,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宣扬孝文化,重视家庭教育,鼓励生育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啃老”;消费;代际依赖程度

中图分类号:F0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0045-04

引言

孝是中華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成年子女对父母进行赡养被看作是最基本的尽孝方式。中国人也一贯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希望自己年老时可以从子女处获得依靠。但啃老现象的发生,使得这种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家庭抚养方式和整个社会面临挑战。

啃老行为的主体一般被称为“啃老族”。1999年英国工党政府“受社会排斥学生辅导小组”的一份调查报告“BRIDGING THE GAP”中用“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来描述一类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便不再学习、工作或参加工作培训,安全依赖父母生活的16~18岁的年轻群体,其首字母缩写为“NEET”,这便是关于“啃老族”最早的界定。而在日本,则是将处于15~34岁之间,既不上学也不工作,同时又不从事家务的群体界定为“啃老族”。受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啃老族的界定也不全然相同。本文支持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啃老是指已经成年并具有一定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仍然依靠父母来养活自己的行为[1],其主要表现为子女在经济上和日常生活照料上对父母进行依赖和索取,实质是代际支持的失衡[2]。

我国紧密的家庭结构特征和较高的家庭整体性决定了父代与子代经济上紧密联系,这种经济关联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则是体现在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在父子同住家庭中,当子女无力承担自身的日常消费而对父辈进行索取和依赖时,我们就认为啃老发生,这种体现子女在日常消费层面对于父辈依赖程度的消费代际依赖程度可以看作是啃老的量化反映,其数值大小反映啃老的程度,变动趋势反映啃老程度的变化趋势。

一、啃老的成因与危害

啃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就已出现啃老族。当时大量的城市上山下乡青年返回城市,却又无法第一时间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只能待业在家依靠啃老度日[2]。针对啃老现象的研究同样长期以来为社会所广泛关注,在2006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即通过调查发现,城市青年中约有30%的人完全依赖啃老维持生计,65%的城市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啃老现象[3]。而台湾地区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年人口就业量持续下降的同时,65岁以上的老年就业人口却连续5年增加,严重的啃老现象使得台湾社会“延后退休”趋势已形成[4]。

学者们普遍认为,严重的啃老现象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其一,已经成年且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不自食其力反而继续依赖父母养活,这将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不就业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社会上需救济的人数增加,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5]。其二,啃老会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我国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有的仅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还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零花钱,甚至房贷。因此,啃老使老年人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多数家庭会因此产生争吵,导致家庭不美满,危机四伏[6]。其三,严重的啃老现象威胁社会安定。一方面,啃老的年轻人长期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发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严重的啃老现象势必对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障机制造成冲击,使得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7]。

有关啃老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宏观、中观和个人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宏观层面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困难,持续高涨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轻人收不抵支,不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无法为遭遇困境的青年人提供及时且足够的保障等,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导致“被动啃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独生子女家庭增加,进而导致的家庭结构加速核心化,以及教育内容的缺陷和孝文化的缺失等,则是导致“主动啃老”产生的重要原因[8~9];中观层面上,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过强的责任感,以及城市父母相对稳定的收入,都是促使啃老现象形成的原因[10];个人层面上,啃老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子女缺乏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对父母过度依赖,以及年轻人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技能和经验不足、期望过高、不肯吃苦耐劳、对工作挑三拣四等诸多原因[11~12]。

二、啃老的量化设计

(一)模型设定

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啃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对于啃老程度如何量化,又表现出怎样的趋势,却少有研究。本文创造性的通过构建一个反映子代超额日常消费对于父代收入依赖程度的模型,进而回归得到消费代际依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啃老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借鉴Becker的方法[13],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CZi代表第i家庭子代的超额日常消费,指子代日常消费超过自身收入的部分,由于个人日常消费数据无法获取,故本文采用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代替子辈的日常消费支出;Y是第i家庭父辈收入,与多数代际问题的研究相同,本文父辈只考虑父亲,一般而言,父亲在家庭收入和决策上占据支配地位[14];?着i是随机扰动项;?茁是本文关注的消费代际依赖程度,指的是在同住家庭中成年子女自身无力承担的这部分日常消费支出对于父亲收入的依赖程度,它表示父亲收入每上升1%时子女超额消费增长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子女啃老程度的强弱。?茁越大,消费代际依赖程度越高,对应的啃老程度越严重,反之,?茁越小,消费代际依赖程度越低,对应的啃老程度越轻。

猜你喜欢
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消费新经济
熔断机制
28
读者消费俱乐部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