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成性的语文课

2021-09-13 00:55魏林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成性

魏林坷

摘 要 “生成”对应英文为“generate”,译为:变易、变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成性课堂的创设,教师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生成什么和如何生成。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以学生的预习结果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线索,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巧妙利用提问生成一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桂华老师课堂上的生成性,本文将从四方面: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对《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进行评析。

关键词 生成性;《安塞腰鼓》;郑桂华

一、 依据提问,合理生成板书设计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沟通的桥梁。对学生来说,板书将课堂所学内容可视化呈现,便于理解和巩固。对教师来说,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合理运用板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课堂节省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配备好板书设计,提问也是一个预设好的低效教学环节。反观郑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通过提问的方式灵活的、动态的生成板书,师生共同创造板书。下面是郑老师《安塞腰鼓》课堂提问与板书书写的对照整理。

由上可以看出,郑老师不是课堂中滔滔不绝的讲解者,而用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轻松的对话,用启发性的语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慢慢理解接受,生成自己的答案。另外,郑老师提问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与文章核心价值紧密相关,提问语的表述也会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不落俗套。比如提问“野气”是什么意思,实际是刻画出了安塞腰鼓原始、朴素的特征。在提问过程中,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者问题的要点生成板书,这样板书就更加贴合学生的课堂学习现状,轻松把握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 依据体验,合理生成教学环节

郑老师采取小组讨论与单独指导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诱发每个教学环节的无缝生成。纵观在整个《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郑老师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来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无论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时,还是对文本的细节把握时,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人点。

在导入环节,考虑到地域差异,有的学生对安塞腰鼓并不了解,郑老师以视频的形式导人课堂,让学生当场感受安塞腰鼓,随后便让学生自己用词语或者在文中圈出相应的词语的形式来描述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视感体验走进到文本当中去。在初读文本环节,郑老师注重课堂的衔接性,把看录像时的感觉与读文本的感觉做对比,同时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等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订正、记忆和积累,重视对语文工具性知识的把握。例如,当学生读“剑拔弩张”这两个字时,结合学生的体验感一气呵成讲了字形和字义;在小组讨论环节,以“句子”的研究为中心点,在研究句式句法的同时研究语句的感情,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作业布置的环节,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描写自己对西湖的感受,教学最终指向学生自身的感受。

三、 依据文本,合理生成教学方式

特级教师刘仁增曾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有文体意识。什么样的文本,必须还它什么样的味道”。[1]《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散文描写一般是含蓄的,适合有情感的閱读。传统散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感悟。语文教师要敢于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散文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守正创新,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散文时,能对此做出细致的区分,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下面是郑桂华老师执教《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的节选部分。

郑桂华《安塞腰鼓》课堂实录节选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

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一个男生让女生先发言)

师:很有风度!

生:我看到第12节。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学生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

(学生重新朗读这段文字。)

师:有进步吗?

(问学生,学生点头)

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另一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

文本解读可以独到或深刻,但一定要顾及到具体文本的特点。由上可以看出,郑桂华老师创新以往的散文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者进行教学范读。从文本“字词”的细节处出发,让学生自由朗读或者针对某个具体的学生,引导式的让学生朗读。在整个过程中,郑老师在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时不是一味地对话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去追问引导,在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的讲述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上文节选中,郑老师就抓住第12节的重点字词结合提问与朗读的方式,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感情。

四、 依据媒体,合理生成课程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也受到一线教师的热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能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直观形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还是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使用,做到用有所得,不滥用,不少用。下面表格是对郑桂华老师利用多媒体促进课程资源生成的分析表。

整体来看,郑桂华老师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只在课前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做为教学辅助,仅仅占用课堂短短的两分鐘,却是教学的关键点。学生顿时被热情奔放的画面所吸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后期又两次提及到教学录像的播放,但每一次提及都会把课堂推进一步、推深一步。第一次提及,让学生对比文章和录像带来的不同感受,初步对文章的风格进行感知;第二次提及为了引出小组讨论环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 总结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从生命发展的层次,运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建构新型课堂教学观。”[2]郑桂华在《安塞腰鼓》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学生的先前经验与发展需求,随着学生思维状态、课堂反映等的生成提问方式和板书设计,敏锐地把握各种教学契机,有价值、有目的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体现出生成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陈冬寒.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文体意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8(06):34.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 9):50-51.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大学]

建议四:激发潜能。高三后期,无论是有教师引领的课堂,还是学生自主安排的自习,都要将“方向与效率”摆在首要位置。高三后期有大量的自习时间,这些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和自我复习。关于作业,我建议学生对各个学科均要进行定时训练,激发自己的高效潜能。关于自我复习,我建议学生:对优势学科,主要采取纵向突破的方式,努力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并辅之以重点题型、易错警示等的复习;对劣势学科,主要采取横向突破的方式,选择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专题突破,要敢于且舍得用整块的时间去突破最紧要的专题;对中等学科,可将纵向突破与横向突破结合起来。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07日 作者系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成性
情境中走向生成: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问题与逻辑理路
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语文课堂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探析高中英语的动态生成性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