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车棚里的“老炮儿”健身房

2021-09-13 08:19吴江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老炮儿居民楼炮儿

吴江

位于北京西南一隅,永定河西岸的北京二七厂,一排排模样相仿的居民楼顺着山坡而建。二七厂退休职工徐伟来到12号居民楼南侧的自行车棚,拿出钥匙打开防盗门。穿过一个小厅,是一个过道。打开电灯,过道一侧的墙上一块牌匾一尘不染,上面写着“二七健身俱乐部”几个红漆大字。再往里,豁然开朗,竟藏着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健身房。健身房墙上挂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牌子。健身房中,各种老旧的健身器材散发着淡淡的铁锈味儿。

创始人的大刀成为精神象征

今年63岁的徐伟是这里的负责人,他早来一步,准备整理一下健身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健美运动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国内。二七厂的体育明星张威在经过学习之后,在二七厂招徒授课,并于1984年创建了健身房。

生于1928年的张威在1956年参加北京市首届环城赛,获得冠军。徐伟指着北墙上一口大刀告诉记者:“这把大刀重45公斤,是张威老师当年在操场跑圈时用的配重。”

健身房几经易址,甚至一度无处安身,这把大刀却没有失传,成了健身房的精神象征。1997年,徐伟加入健身房。2014年5月,张威去世前拉着徐伟的手嘱咐说:“这个健身房,赶明儿你就管了。你得传承下去,不能丢!”

也就是在那一年,健身房搬到现在的自行车棚。这是一个临时建筑,房顶是一层木板,健身房的北墙,是居民楼的地基护坡。虽然环境不太好,但大家自得其乐,从没停下健身的步伐。

一屋子健身器材大多数是自制的

徐伟开始热身,从屋顶破窟窿里穿过的阳光打在他身上,照亮了汗水蒸发后产生的雾气。老伙计们陆续到了,他们大多都满头银发。

82岁的杨洪增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依然能够做几组55公斤卧推;71岁的刘宝利拄着拐杖走向健身房。他在七八年间经历了两次脑梗,也没有放弃锻炼; 61岁的赵树元年轻时当过兵,他的训练量比较大,练完之后没过瘾,还得加一段拳击;70岁的骨科医生高长友退休后返聘继续坐诊看病,他来的时候穿着白大褂,锻炼完后再把白大褂穿上回去上班。

和都市中的健身房里那些装备齐全、吃着营养蛋白撸铁的年轻人不同,“二七健身俱乐部”里的“老炮儿”们则穿着寻常便服,手上戴的是重工业风格的劳保手套,喝的是茉莉花茶和普通盒装牛奶。

一屋子的健身器材,大多数是大家动手做的。对于在机车厂干活的工人们来说,既不缺材料也不缺技术,小菜一碟。

想要长久存在的心愿

到了晚饭时间,一拨人回家吃饭,健身房迎来更多的人。

20 歲的大二学生辛子豪是二七厂的厂三代,得空就来锻炼。在上高二的时候,辛子豪被肥胖困扰,曾在“二七健身俱乐部”锻炼过的父亲建议他来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辛子豪成功减掉30 斤体重,从此和这个健身房结下不解之缘。

“健身房对学生、80岁以上老人和无收入来源的职工免费开放”,徐伟告诉记者,“健身房的运转依靠我们30多人每年每人交300块钱维持,每人每天的费用不到1块钱”。虽然透风漏雨,夏天热冬天冷,这个自行车棚里的健身房却是大家的宝贝。

如今徐伟和健身房的一众老人们对于接班人并不担心,他们忧虑的是这个自行车棚能不能继续使用下去,让这个有着近四十年历史的健身房长久地存在。

(摘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老炮儿居民楼炮儿
《老炮儿》延期放映1个月 最低票价10元
电竞“老炮儿”
小城老炮儿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