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2021-09-13 10:03罗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学生

罗婷

摘 要: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角更关注生命意义感培养中与幸福、积极、乐观等积极心理能力相关的层面,本文即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讨论意义拥有与意义寻求两个层面上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19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生命具有一致性、目的感和显著性知觉的感受,是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自我报告有更好的健康感受、更好的职业适应、更好地适应应对、更低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更少的自杀意念等与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积极结果。 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医学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漠视生命,缺乏爱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1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意义指整个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生命的意义,具有不变的定律。狭义的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人的生命意义,为个人可以体验,也会变动。生命意义感因其与个人存在体验息息相关,难以被准确概念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意义感下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论从生命意义感的价值、获得的动力和需要、产生的过程等何种角度进行阐释,概括而论,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关于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是包括了认知、动机和行为层面的一个综合概念。

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更多关注的是对个体生命意义或存在的理解,动机和行为层面更多指向个体主动寻求意义的动力过程。Steger 等人认为生命意义应包括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意义寻求是求指个体主动的努力构建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理解,并积极探求生命意义,不断扩展生命意义的过程,即指向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层面。意义拥有指的是个体对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意义或生活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即指向了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本研究即从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来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由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特性,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价值感受、心理健康状态,还关乎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生命态度、医疗处置态度和处置方案。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慨包括了对生命存在和目的理解的意义拥有层面,也包括了面向未来职业而发展出能践行救死扶伤医学誓言,不断拓展生命意义的意义寻求层面。

2 积极心理学视角看生命意义感

2.1 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了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的观点,一般认为,生命意义感可正向预测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但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意义拥有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具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但意义寻求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上,国内研究发现意义寻求负向预测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国内被试在寻求生命意义时,并不是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个体感受到的是痛苦或消极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是与此相反。这可能与跨文化背景有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存在意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低于非集体主义文化,而意义寻求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要更多重视寻求意义对幸福感的影响,高水平的意义寻求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与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2 生命意义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生命意义感获得中的积极心理因素,该研究取向认为如果个体想获得生命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死亡防御,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也才拥有了有意义的人生。

2.2.1 心理需要的满足提升生命意义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是意义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当社会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倾向于拥有和追求积极的生命意义感体验。有研究者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提出了包括关系和谐、身心健康、社会关注、个人成长和生活享受生命意义源的五维度结构模型。还有研究者发现,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主要有:亲情、助人、理想与目标、成功、友情、学业、被认可与肯定、做事、享受生活、爱情、充实、快乐、挑战困难、享受大自然、个人成长与进步、被需要、爱与关怀、财富等。心理需要被满足的个体可以用自尊、亲密关系等意义来源维护意义系统,获得意义感体验。而意义缺失作为动机性成分具有两面性,当个体的心理需要未被满足时,一方面可能直接降低个体感知到的意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个体投入意义寻求的努力中去。

2.2.2 意义取向的应对提升生命意义感

应对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其内外部资源所做出的各种认知、情绪或行为的调节。意义取向应对相对于传统的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来说,在某些情境下更有利于积极的生命意义感的激发。Park对于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意义感建构模型(Meaning-making model, MMM)”,他认为生命意义感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将从情景刺激中所获得的意义感(情境意义感, situation meaning)与自我已有的信念(一般意义感, general meaning)进行对比、评估、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所形成。举例来说,当遭遇重大的创伤或丧失事件时,传统的问题和情绪应对取向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当转向意义取向后,个体在事件刺激下获得的情境意义感会与早期已有的一般意義感出现差异,这个差异会唤醒个体的意义寻求过程,而试图改变情境意义感或一般意义感或两者皆改变,从而减少差异获得更好的适应,构建新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医学生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PBL联合C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