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宅”一词的使用看日源新词的受容

2021-09-13 02:03严桢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御宅族

严桢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日本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日语新词传入中国,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用来表示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词被称作“日源新词”,大大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研究这些日源新词是时代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汉语在新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宅”这一典型的日源新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探讨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受容情况。

关键词: 御宅族   日源新词   受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宅家过年”“宅家抗疫”等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的关键字“宅”在这里表示待在家里,不出门的意思,这并不是“宅”字原本就有的用法,而是来自日语中的“御宅族”一词。该词原本意思是对特定领域或事物感兴趣,痴迷于收集相关信息的人,狭义来说,专指对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有着异于常人热情的人。这在日语中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含义,是一个典型的应对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新词汇,或是旧词被赋予的新含义。“宅”字在进入中国后只在小部分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中被用作该含义,很快就发生了词义变化及词性增加,被用来表示“待在家不出门”的意思。这其中有语言本身的内在原因,也有两国之间社会文化不同这一外在原因。本文将分别考察该词在日语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在传入现代汉语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归纳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

一、日源外来语的两次输入高峰

现代汉语发展到如今,外来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外来语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文化,还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概念。尤其是在不断全球化的现在,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手段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1]。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汉学东渐”的过程。日本为了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自飞鸟时代起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并使用汉字,引进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及汉译的佛教经典。在近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翻译过日语书籍,所以几乎没有对汉语产生影响。汉语接受来自日语的外来词汇大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出现了两次日元外来语传入的高峰。

(一)第一次高峰

明治维新后,日本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化强国。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自1896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向日本,或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留日学生、翻译家及学者们阅读、翻译了日语书籍,经过模仿和再创造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近代新词,尤其是其中抽象词汇的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有时甚至被视作西方文明的本身。在日本的近代词汇研究中,这些词语被称为“新汉语”,即用汉字构成的新词。“新汉语”这一术语表明:新的汉字词超越了汉语、日语、朝鲜语等个别语言的框架,成为汉字文化圈概念共享的媒介物[2]。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大量表现欧美现代科学思想的日源词汇融入现在汉语当中,不仅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的文体。在这么短的期间内吸收如此多的外来词汇,在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普及,在汉语的词汇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二)第二次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敞开了大门,外来的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人们需要新的词语表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词的增长是这种社会生活变动的反应[3]。随着中日两国在科技、经贸、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接触增多,越来越多的日语新词进入现代汉语之中。不仅有家电产品、汽车、机械等象征日本先进科技和物质文化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还有日本的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词汇输入现代汉语当中。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族”“~屋”“卡拉OK”等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并流行起来的。我们通常把这些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在原有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不存在的,具有新形式、新含义或是新用法的词称作“日源新词”。

这一时期输入的词汇和第一次输入高峰时期相比,尽管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但是从数量上来看并不逊色。在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动画、漫画等相关内容中出现的日语新词在整个社会文化领域新词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特别是青少年中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宅”。

二、“宅”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御宅族”一词来源于日文的“お宅”,它在日语中原本是用来表达“您府上”或是“您”这个意思的敬语。“宅男”“宅女”等名词中的“宅”狭义上指的是沉迷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的人。在日本,第一次正式在出版物上出現“お宅”这一用法,是在1983年的《漫画ブリッコ》杂志的六月号中,中森明夫在题为《『おたく』の研究》这一连载中,首次将这些聚集在Comike这一全球最大同人志即卖会上的动画迷们称为“御宅族”[3]。为了区别于该词原有的含义,往往会用片假名标记为“オタク”。

被称作“御宅族”的这一族群出现不过短短几十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给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但确切的关于“お宅”这一个新含义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庆应大学毕业的一群科幻迷们成立了动画工作室并制作了热门动画《超时空要塞》,他们不仅相互称呼“お宅”,还让动画中登场的人物也这样称呼。当时的女高中生科幻作家新井素子在杂志刊登的一篇随笔中称呼友人为“お宅”。科幻小说作家平井和正在小说中,也让主人公使用“お宅”这一称谓。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种。《超时空要塞》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动画作品,粉丝纷纷效仿。以此为契机,这一称呼在二次元爱好者中间流传开来。尤其在同好者聚会上,以交流兴趣爱好和交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晓对方的姓名,用“お宅”这一第二人称词成为最好的选择。既能保持适当的射角距离,又能体现彼此共同的爱好。这些爱好者们往往表现出对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回避,爱好者圈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大,指只对特定的某领域或事物感兴趣,并对此有异于常人的了解,却缺乏一些社会常识的人。这个跟二次元文化密不可分的意思直到1998年才被收录到《广辞苑》的第五版之中。在中国,即使是懂日语的人,如果不关注二次元文化,恐怕就不太了解这个用法。因为“お宅”们总是被认为不善与人交际,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所以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蔑称存在的,但现在随着词义的扩大,性质趋于中性,开始使用于表示对某职业领域有极深造诣的人。

三、“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

“宅”或是“御宅族”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一开始只在一些ACG文化爱好者中流传,按照这个词的原意,在汉语中可译为“爱好者”“~迷”。小圈子交流是他们的核心特征,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只有同好者才懂的词语隔绝非同好,增进同好者之间的认同感。这些二次元爱好者们会频繁接触日本文化及日语,直接使用一些日语词,例如“宅、萌、残念、声优、吐槽、耽美、萝莉”等,成为他们与同好者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习惯。

随着互联网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不断增加,几乎不再有完全封闭的圈子内交流,青少年对于新词的接受总是最活跃的,很快这些源自二次元文化的日源新词不再局限于动漫爱好者之间,成为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词汇。这其中不乏一些对二次元文化不甚了解的使用者,加之本身“宅”字在汉语中有“住所、房子”之意,与“宅”原意所指的御宅族不善与人交际的特点契合,“宅”开始被用来指待在家里的人,渐渐变成了“家里蹲”的代名词。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这种误用之后,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宅”甚至比原意更广泛地被使用。下面通过对新華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看一看“宅”的使用情况。

(一)用作名词

a.作为原意“爱好者”“~迷”之意

①喝完“肥宅快乐水”,就想“燃烧卡路里”。“确认过眼神”“你是魔鬼吗”?

②“FEEL”技术宅:我们将定义“90后”的生活。

③他由“技术宅”开始跑市场;他,见证着“老粗黑”成为“小清新”。

④不管你是吃货还是游戏宅,都别贪图享乐疏忽了用火用电安全。

b.作为汉语中新出现的“家里蹲之意”

①但我们还有时间计划,更从容地去面对……制订属于你的7天“春节御宅计划”。

②绿色健康、“家场景”“宅经济”消费热度凸显,健身器材、保健食品、消毒卫生用品、中高端厨房电器、宠物用品增长均超过30%。

③航母不是“宅男”,远航必是常态。

④致敬前线与病毒厮杀的英雄,也感谢每一个“宅男宅女”。

(二)用作动词

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和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父亲、母亲、妻子“宅”家直播,吸引数十万网友的点赞。

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日本大量民众宅家,丈夫不再出门上班、改成在家远程办公。

③封城宅家,全国驰援,全民核酸,终于换来武汉的战略性胜利。

④有人不惧严寒,坚守岗位;有人宅家战疫,用感恩致敬守护。

⑤内蒙古中西部和西南部、华北及东北西部等地都将出现明显沙尘天气。提醒:遇到沙尘天气,尽量宅家不出门。

⑥随着各地开学在即,宅在家许久的同学们终于要告别网课了。

(三)用作形容词

①因为重担千斤,年逾古稀的院士还在战斗;而为了避免传染,所有人在理解与焦灼中,度过了史上最宅的春节。

②经历史上最“宅”春节,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股劲,希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③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中国500强企业有点“宅”。

④男性收视人群也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浮出水面,显现出“男人也爱看电视”的有趣现象。汉子们,最近比较宅?

四、“宅”在汉语体系中的变化和原因

近年来,“宅”已经慢慢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内部交流的“黑话”,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开始被很多主流媒体使用。“宅男”“宅女”作为新增词汇,和“限行”“摇号”“团购”“微博”“云计算”“情人节”等词一起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年)之中,可以说已经正式地被接纳到汉语之中,充分显示了这个词的强大生命力。

综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宅”在汉语的实际使用中,出现了词义的扩大和词性的增加。从数量上看,在汉语中诞生的新含义甚至比原义还要更广泛地被使用。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语言存在共同的汉字基础,为这个词在汉语里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日语输入外来语的高峰中,非常多的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词汇大量涌入,使很多非爱好者来不及一一探究其内涵,只是习惯性地按照一贯的思维认识模式“望文生义”。有关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新闻报道之中,或许是为了凸显某种东瀛风情,日语词汇往往被直接拿来就用[5]。一些媒体在此基础上还自创了“宅经济”等词汇,使“宅”的这一新含义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其次,古汉语中的“宅”本身就是“定居、居住”这一动词性的用法。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在日语中的“宅”一般只作为名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动词化,并被广泛使用,这和汉语中的“宅”字本身的动词用法是分不开的。这使“宅”这一动词化变化的接受度变得更高,与汉语的语言体系的融合更自然。

最后,“宅”的新含义正符合我国的新思想、新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事情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宅”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新青年们喜欢的新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成为这类年轻人略带调侃意味的代名词。“最近有点宅”是对这类生活状态很好的形容。像这样的一些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或词性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本身强大的构词能力不断组成新词,给现代汉语带来更多的活力,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人群和新社会文化现象。

五、结语

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日语之所以能影响汉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语中新创造的汉字词符合汉语的造词法。从影响的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二三十年间,以及中日恢复邦交至今的几十年。这和两國之间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来新词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语言文化交流层面,还应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关注。

语言是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及社会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这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普遍印证。在这其中对变化最敏感的往往是词汇。二次元文化是日文现代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作为主要受众的青少年的是创造或接受新词汇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随着二次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它的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文本、映像等,而是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作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特色。对于这部分日源新词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青少年群体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对揭示汉语新词发展规律也有重大意义。

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日源新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我们不拘泥于这些词原本的词义和词性,很多日语新词在被汉语吸收后发生了变化,或有了新的诠释,更适合在汉语环境下使用。这是汉语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词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J].南开语言学刊,2008(1).

[3]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M].东京:讲谈社,2004.

[5]熊野七绘.“动画·漫画”调查研究[J].日语教育纪要,2008(4).

[6]甘涛.日源新词在当代汉语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与变异[J].传媒新论,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育才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YC2017005;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035。

猜你喜欢
御宅族
日本动漫宅人达685万
后“御宅族”时代的“二次元守望者”
哔哩哔哩网站的商业模式论析
青少年“御宅族”的社会工作介入
御宅眼中的美
日本“宅文化”消费市场商机凸现“御宅族”助推经济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