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3 21:02王华兰晓俐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

王华 兰晓俐

【摘要】目前,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是政府、民间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民间民族民俗文化极其丰富,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数字化工作也一直是研究热点。文章首先阐述了云南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带给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发;最后从加快传统数字技术在民间文化数字化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复原保护,加快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建设,以及利用数字技术集成创新促进民间文化产业化四个方面提出云南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技术;云南民间文化;集成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092-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华,兰晓俐.数字技术在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92-94.

项目名称:地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2019001402。

云南是中国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还有哈尼族、傣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621.2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6%。[1]云南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各民族分布为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一个民族只住在一个县(市);同时分布立体,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有很大关系,有居住在河谷地区的,有居住在坝区的,也有居住在高山地区的。由于云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民族特征,云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有些民间文化逐渐消失,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原有的登记、鉴定、发现、保存的“传统保护模式”在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现实条件下面临严峻挑战。[2]本文针对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然后介绍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并着重介绍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趋势,最后提出数字技术在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策略,给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数字化方案。

一、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云南民间文化保护形势比较严峻

云南民间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是由少数民族独特的生存条件和历史环境决定的,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云南地处地震带,地理条件也比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许多文物受损,许多档案资料和实物损毁。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原始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变,许多民间手艺、工艺和娱乐项目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取代,使得传统民间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及其生存环境都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3]民族文化的流失在改变了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与其存在很强互动共存关系的包括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界丰富资源也逐渐面临流失状态。[4]甚至许多民间文献资料被损毁,因此,分析云南民间文化的特征,研究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

(二)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取得一定进展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云南省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13年10月,云南省已基本完成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数据化采集和存储建档工作。[5]目前为止完成了共五批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申请和认定工作,后续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工作任务量很大。

2007年,云南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同年建成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2013年以来,在建立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名录和传承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工作管理平台,并完成了覆盖全省档案及数据库管理人员的培训,为16个州(市)配发了建设档案和数据库需要的笔记本电脑和单反数码相机,形成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州(市)、县(区)三级网络化管理体系。[5]云南省非遗中心成立以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了一支专业非遗数字化保护信息采编队伍和一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管理队伍,进行了多次抢救性数字化保护工作。同时以点带面,逐步培养辐射全省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队伍,为云南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全面深入地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目前虽然制定了相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也实现了四级名录申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信息的数字化,但是这些信息对项目和传承人来讲仍然不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甚至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未能纳入数字化保护体系,偶尔采集的数字化信息也缺乏系统整理。

虽然数字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云南民间文化分布零散,交通不便,且云南民间文化数字化保护处于探索阶段,对数字多媒体技术认识不足,所以目前的民间文化保护信息中大量信息仍然是以文本和图片的方式记录和保存,音视频、三维立体建模、全息技术等数字化形式的资源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另外,民间文化数字化保护信息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在数字信息的具体标准上存在差异。且保护侧重于采集和存储,忽视了网络检索的重要性,导致云南民间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传承,利用率较低。

云南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对其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涉及的专业多,既需要懂民间民族民俗文化的专业人士,又需要懂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懂采集、编辑处理、存储、利用的专业符合人才。因此相对于云南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和繁重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能进行专业数字化保护的人才严重缺乏。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发

(一)数字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体等各种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并进行加工、存储、传播、显示、共享的技术,具有抗干扰、精度高、便于长期存储、保密性好和利于标准化等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数字技术和联网设备普及很快,特别是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2)数字经济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占有率上越来越高。(3)应用数字技术产生的自动化、多媒体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4)数字技术应用在地域上的不平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一步普及,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通信设备不断更新;从日常通信、娱乐到生活支付、出行,手机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咿呀学步的儿童到耄耋老人,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在疫情期间,大家可以不出门完成很多工作,线上办公、掌上处理成为非接触工作的代表,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

(2)数字技术向多技术创新组合、集成创新方向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各种创意的颠覆性思维方式,将多种成熟技术进行突破常理的大胆排列组合,做好集成创新。颠覆性创新思想才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源动力。[6]

(3)数字技术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过渡,并开始向人工智能发展。数字技术开始是利用各种设备例如照相机、摄像机、人脸识别技术等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物质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编码,并进行存储、处理和传播。海量的比特流进行数据化处理变成海量数据,按照算法逻辑(即各种认知规则)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训练(即所谓机器学习),不断提升算法逻辑的准确度或认知度,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智能化。[6]

(4)数字产业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主要动力。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所需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催生了加工新型生产要素的新型工具(大型机计算机、小型机、个人计算机、移动处理终端、网络计算机、云计算、量子计算机等),培训大批新型劳动者(如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数据管家等),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构造新型的生产力,进而提升生产率。[6]

(二)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趋势

1.云南民间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

云南省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数量众多、资源丰富,但是数字化保护率比较低。云南省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数据库档案,但所收录的数据资源仅仅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相对于众多的民间文化资源和丰满生动的项目本身而言,数字化率还比较低。特别是许多民间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到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再加上后继无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快云南民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换工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留下宝贵的数字化资源。

2.云南民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趋势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優势地方品牌,发挥集群发展和规模发展效应。[7]创新产业本土化发展要求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大省,要能够发掘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把民间文化作为推动创新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目前云南民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形式主要以输出文化产品例如筒帕、斑铜等,拉动文化旅游例如茶马古道等为具体手段和方式,而且也多局限于部分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化在发展创新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对它的保护却跟不上发展,数字化程度也远远不够,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少部分行业,大多数的民间文化都仍旧散落在山野、村寨之中,处境堪忧,保护问题急需解决。

三、数字技术在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快传统数字技术在民间文化数字化中的应用

这里的传统数字技术指文字、图形图像、视音频等数字采集技术。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极为复杂,有84%的面积是山地,且交通相对落后,有些地州至今没有通铁路。由于地形复杂,公路条件也参差不齐,这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逐年改善,必须加快对民间文化的统计分类和数字化采集工作。首先要通过实地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摸清云南民间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特点和保护现状。在实地考察中,详细记录民间文化的历史起源、特点、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价值,用高清数码影像设备拍摄大幅照片并全方位录像,便于保存和比对分析,为进一步的高技术保护做基础。同时,这些原始的电子影像数据也是后期保护方式的基础数据。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复原保护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化中难以用传统数字化技术保存和呈现的,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复原和保护,立体化形象地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化。

(三)加快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建设

利用前期庞大的基础数据信息,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存储管理、数据分析,便于数据比较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工作,特别是作为传承和保护的数字源文化,用于后期检索、整理和分享、传播。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异地交流和广泛传播。数字博物馆就是一种适合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与普通博物馆不同,是将一些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历史流变、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民间艺人档案、民艺品类、传播方式、制作工艺、民艺品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成千上万种文化艺术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网路。在虚拟的数字博物馆里,可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各种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民间艺术的精髓。[8]

(四)利用数字技术集成创新促进民间文化产业化

要建设繁荣的云南民族文化,加快云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产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民间文化产业化一直面临资源整合不够,品牌力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人才缺乏和观念更新不够的发展瓶颈。[9]利用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通过高新技术融入,重新树立民间文化的品牌优势,提高科技含量,革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传统观念,走品牌带动传承、科技引领保护的云南民间文化发展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人口及民族[EB/OL].(2019.04.03) http:// www.yn.gov.cn/yngk/gk/201904/t20190403_96251.html.

[2]刘向春,宋 伟.大数据条件下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4-49.

[3]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4]裴盛基.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190-196.

[5]杨建荣.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述评[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5(0):337-352.

[6]赛迪研究院.赛迪专家吴志刚: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859544629044032&wfr=s pider&for=pc.

[7]郝建斌,王泽烨. 民问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15-16.

[8]付玉霞,赵君玉,石蕴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9):93-94.

[9]艾韵.民间文化产业化五大瓶颈[J].民间文化,2008(01):42.

作者简介:王华(1979- ),男,云南普洱,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影视编导与制作、民间文化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兰晓俐(1978- ),女,云南普洱,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析数字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动画“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