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1-09-13 12:18周学东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关系

周学东

摘 要: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各界对信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信息技术的普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当前教育行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关系;路径

0 引言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数据库技术等对教育行业带来诸多影响,使得教育活动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性更新,不斷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放在课堂之中,更要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环境等入手,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人才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工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加快,社会急需各大学校培养出更多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构建出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提高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1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基础技能与基础知识,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将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就业。学科之间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未来职业也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跨专业的知识;通识教育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其中,人文科学知识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拥有科学的人文精神;自然科学是指与人的生物属性、无机自然界相关的有机自然界各种学科的总称,学习该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自然界中各种事情发生的本质,了解自然过程、现象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需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使其逐渐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

1.2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保持正确的职业态度,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职业作风与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多个不同的方面:良好的人格能够让学生始终坚持职业道德,保证严格自律;秉承正确的职业态度能够让学生奉献忠诚、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始终保持成熟的职业行为。在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时,需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1.3 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了解和顺应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可顺利解决各种问题。首先,构建一个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记忆力、洞察力、执行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次,培养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技能。再次,锻炼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动涉及多种不同方面的内容,需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训活动,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最后,锻炼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牢牢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学会协调与沟通,能够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和社会资源,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发挥出来,运用多种有利因素为创新教学、创新活动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1.4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培养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1]。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方法等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开展相应的指导、教育以及训练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需引导学生敢于批判和质疑,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与观点。

2 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式过于传统

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对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时,面临着过于保守、传统等问题。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更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多的对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思考,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更依托于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都只是照本宣科,或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教学,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有些许的忽视。甚至有些院校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过程中,一学期都不会让学生进行任何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太多深入的学习。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只了解了信息技术专业的理论性内容,而缺乏实践能力,不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缺乏实践活动支持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之中,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传授而忽视理论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就是实践大于理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理论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清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要面对的工作内容,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当前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究竟要如何进行运用,真正做到将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当下社会相连接。

2.3 政府相关政策与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很多的学生及教师认为,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一些企业岗位之后无法获得良好实践机会的最主要问题,便是政府方面的不足和相关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整体来看,我国政府以及一些社会机构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是工作实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很多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很多政府部门都只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或工作实习放在了院校自身上,对于各个环节并没有进行直接的参与。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一定政策体系的支持,面对一些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迷茫,而无法得到帮助与调节。

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构建出一个可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路径[2]。

3.1 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及其软件、设备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影响,落实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翻转课堂,颠倒知识内化、传授的过程,还能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构建定制化、一对一的学习环境,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不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点燃其学习热情,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正确引导;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内化所学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自如,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多彩。

3.2 采用“互联网+”教学

在当前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搜集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现代化与开放化[3]。“互联网+”教学可构建恰当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视频、网络教学资源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借助慕课、网络课程、微课等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微课和慕课等借助于网络的课程,可提高教学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多种学科,使学生可在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自觉使用网络、计算机搜集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时加入各种趣味游戏,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积极思考游戏中的多个环节,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提高。

3.3 实现创新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4],还可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活动中。教师需给予学生更多实际上机操作机会,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使学生可借助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政府培养体系的完善

要想真正达到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应的政策与体系的帮助必不可少。因此,在进行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其作用,建立专门的政府培养体系,创造出一个政府与院校相互协调合作的局面,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良的实践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首先,政府可以帮助院校为学生准备一个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其次,政府方面可以借助自身掌握的公共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实习活动,如创业就业基地的建立,可以很好地为学生们准备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及院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3.5 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

为了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与效果,院校方面可以积极与各大企业进行联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就业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之中,涉世未深的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获得各大企业的具体信息,也可以更好地获得各大企业招聘有关的具体内容,借此来减少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投机分子,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与效率。双模双主体人才培养结构,如图1所示。

4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样化的方法,教师需融合多种方法展开教学,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4]。教师需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借助课堂模拟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學法等,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实现互动式、切入式的教学,突破地点和时间的束缚;学生可从网上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教师可借助信息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借此调整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5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保证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教师需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手段,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万泽.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视界观,2019(11):1-1.

[2]余柳霖.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5):1-1.

[3]冯志刚.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育探索[J].上海教育,2019(Z1):142.

[4]柳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85.

(编辑 姚 鑫)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