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创作与创新之探讨

2021-09-14 08:45江天宇
景德镇陶瓷 2021年4期
关键词:釉里红花鸟青花

江天宇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之一,是陶瓷匠人受伊斯兰教启发研制而成的陶瓷工艺。青花装饰纹饰在内容上既有现实的物质世界,又有虚幻空灵的精神世界。该题材丰富多样,惹得世人喜爱。其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画面永葆亮丽,被称之为“与地球同在的艺术”。它的创作出现,是陶瓷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是一支久开不败的瓷中奇葩,它的烧制成功,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瓷业艺术的主流,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它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和文化技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以说在我国制瓷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被世人称为“人间瑰宝”。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是以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以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其肌理与青花同一原理,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俗称“釉里红”。釉里红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釉里红烧成温度极严格,在1300℃还原焰烧成中,窑温相差仅10℃左右,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由此,青花釉里红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产品成形极为名贵,成为藏家“万件难求一全”之遗憾。在历代的陶瓷创作中,诸多陶瓷艺术家惯于用釉里红点缀与装饰青花陶瓷作品,以釉里红在坯胎上绘制的图案,远比刻画、堆塑随意得多,表现得更具有穿透力,形成独特的青花釉里红陶瓷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青花釉里红以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强,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酸碱腐蚀,永葆亮丽的特点,让世人爱不释手。尤为明清时期,创作青花花鸟(动物)瓷画在景德镇出现了热潮,陶瓷艺术家以大胆的创作手法,不断创新青花釉里红陶瓷艺术作品题材,无数旷世之作珍藏于世界各国博物馆,让陶瓷人引以为豪。

硕果累累

青花釉里红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其创作技法上来探索,青花釉里红装饰有花卉、缠枝、折枝、龙纹、云纹、山水、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但在众多的装饰题材中,多见花鸟画,是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

花鸟是中国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陶瓷花鸟画和中国画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描写现实中的花卉禽鸟,画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精神。历代常常以“鸟语花香、春色满园、花开富贵、鸟唤和平”来形容花鸟,可见人们对以花鸟为创作对象的艺术作品颇为偏爱,情有独钟。陶瓷尤为青花釉里红花鸟作品以借用自然界中的禽鸟、草虫和各类植物等表现题材来表现人们生命观念、道德观念、幸福观念等,使得以陶瓷为载体、以青花釉里红为工艺的花鸟画艺术更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和颇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让其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并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青花釉里红花鸟创作题材之所以吸引着无数陶瓷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拥有比其他艺术类型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陶瓷艺术收藏家。离不开陶瓷艺术家的倾力创作,他们精心绘制的青花釉里红花鸟画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对自然背景和环境的刻画增添更多的诗意注入,让作品在揭示大自然美丽的同时,画面变得更加鲜活律动、疏放空灵,呈现出“以气韵求其画”的大花鸟效果,这种诗一般意境的表现,使陶瓷艺术的审美趣味以愉悦性博得人们的青睐。如一代宗师王步先生,以青花花鸟见长,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才华和超群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青花褐色《向日葵图》青花釉里红瓷碗,以几束迎日盛开的向日葵尽情达意,表达广大民众齐心向党的情怀,实为难能可贵。画面简朴无华,直接命申主题,给予人们向上、阳光的意志与向往,让人感悟着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弘扬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发展相当重视,组建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成立了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拓展了宽广的创作、研究基地与平台。同时,以建国瓷厂、艺术瓷厂、新平瓷厂(后改为人民瓷厂)为首的景德镇“十大瓷厂”,纷纷组建成立“青花研究所”“陶瓷美术研究室”等等。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景德镇陶瓷学院(现陶瓷大学)已故教授施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著名陶瓷艺术家周乐康等老一辈青花创作陶艺家,他们以抽丝剥茧的精神,在传统的青花和青花釉里红创作工艺中,大胆地创新工艺与理念,创作出具时代温度的作品。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投入,对于新时代的青花和青花釉里红艺术表现赋予了更多绚烂多彩的含义,也给大众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如陆如老师的《四君子》中梅、兰、竹、菊。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将梅的傲寒、兰的沁香、竹的直节和菊的清韵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人们的共识中,给予了大众心理的感情寄托,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近代以来,人们对花鸟的移情与想象,不断完善着花鸟作品的象征意义,对后人研究与创作花鸟题材艺术陶瓷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笔者有幸欣赏到了诸多艺术老前辈创作的精品,给本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其展厅内,笔者有幸欣赏到了青花釉里红《鸡》大口瓶,这是施于人先生精心制作的。青花釉里红《鸡》大口瓶,从传统工艺中汲取营养,广泛挖掘民间艺术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画面在田野草丛中,一只公鸡正昂头向上,似在引亢高歌。公鸡全身以浓淡青料绘成,鸡冠与颈项用了深浅不一的红色点缀,使青花与釉里红相互衬映、争靓斗艳。作品既高雅,又具时尚性,其通俗而富有民族性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让人久久不舍离去。

唐张躁有名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言极简,意极深,关于心理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明代唐契延伸为“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在清石涛那里则转化为“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于我也”。近代黄宾虹进一步发挥道:“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也。”

笔者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陶瓷大学)美术系,获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现任中国轻工业陶瓷协会理事、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民建中央景德镇画院副秘书长。作品《梅》曾在陶瓷美术大奖赛上获金奖;作品《雄风图》在“唐英杯”“百花奖”上获二等奖;作品《素装》获奖项红色旅游美术大赛铜奖;作品《雄风》获《中国收藏》最佳美术奖,在老一辈陶瓷艺术家的教悔中,对陶瓷艺术理论研究颇有研究。笔者认为,师造化对于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创造精神,中国画家从“师造化”中得到精神之陶养,从自然之松石,水云中寻找契合个体灵感之源,同时“师造化”也是一种创作途径,只有师法自然,方可中得心源,如离开对自然观察和写照,再好的笔墨也是苍白的。创作一幅青花花鸟作品,主要有立意、构图、创作、整理几个步骤,要突出画面意境,注重宾主照应,虚实疏密得当。题材的构思,最讲究表达画者的“意境”,要求“意在笔先”。“意”是指通过对花鸟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产生的艺术效果,就是“意境”。所谓“意境”,是一种内蕴的美,它的美贵在含蓄。而这种含蓄,并非隐晦,虽藏犹显,能耐人寻味。一幅好的花鸟画意境,能发人深思。传统的花鸟画善于“以无写有”,在画面上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寻找“景外之趣”。在创作青花釉里红《硕果累累》中,注重于笔简意赅。寥寥几笔,将果农收获的喜悦尽情表现。画面中没有繁衍树叶,只有挻立的树干,没有忙碌的果农,只有飞翔的小鸟。这样宁静与温馨,给予人们“世外桃园” 的心灵享受,让观者禁不住在作品前寻找“景外之趣”。在《兰香引蝶》创作中,笔者以动静结合、清秀含蓄的画面,揭示春天的内涵。使作品富有水墨画的韵味,画面清秀隽永、充满柔静之美,笔触既浓重厚实、又自由灵动,线条虚实相间。图中纤纤细叶与怒放兰花绊惹春风的旖旎万种风情,其悠然恬美多情,撩起观者对春天的热爱,这种由景而发,由情而发之作,使作品“画外之音”与“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形成了自我清新朴茂的风格。这种创作手法,可以说,可算是笔者在师化前辈、创新工艺的道路上一种大胆尝试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瓷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更多更好效果的现代技法,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革新而发展。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必须在先辈的基础上,继承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发展,用陶瓷艺术讲好景德镇故事和中国故事,创造出更加璀灿光辉的陶瓷艺术珍品,在弘扬陶瓷文化的道路上努力实现中国梦。

兰香引蝶

猜你喜欢
釉里红花鸟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写意花鸟
青花
《山峦随意入丹青》青花釉里红瓷板
《丹崖夹石柱》青花釉里红瓷板
瓷器贵族
花鸟卷
青花釉里红瓷器研究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