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8种小黑麦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2021-09-15 07:23段娜宁王伟徐成体魏晓丽魏希杰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叶长鲜草株高

段娜宁,王伟,徐成体,魏晓丽,魏希杰

(1.青海大学,西宁810013; 2.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

小黑麦(Triticale)是硬粒小麦(Triticum)与黑麦(Secale)的杂交种,是第一个人工培育的谷类作物[1],兼具小麦品质好、高产和黑麦抗性强、苗壮的优点,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对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等特点,是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中重要的饲草作物之一[2]。小黑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3],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小黑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育成品种进行试验并逐渐推广应用[4],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小黑麦作为饲料牧草在高寒地区受到农牧民的青睐[5]。目前国内对小黑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栽培技术、物候期、播期播量、鲜干草产量以及营养价值等方面[6]。

青海平安地区因降雨量少、年均气温低等原因,饲草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该地畜牧业的发展,而小黑麦作为高海拔地区优良的饲料生产牧草[7],可以有效地缓解该地草畜不平衡的问题[8]。因此,在平安地区进行了小黑麦的引种试验,可为进一步丰富平安地区饲草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平安区巴藏沟乡(36°15′29″N,101°49′32″E),占地面积约为2hm2,海拔2200m,年平均气温7.6℃,年降雨量310.10mm,年蒸发量1836.30mm,无霜期188d。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分别为中饲1号、中饲2号、828、3241、3297 、1640 、1048和1257,8个品种(资源)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9年4月23日播种,采用随机取组设计,设3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m×5m,采用条播的方法,行距为30cm,每小区10行,播种深度3~5cm,小区间设置1m保护行。播量为200kg·hm-2,施底肥磷酸二铵750kg·hm-2,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各除草一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物候期测定 分别记录不同小黑麦种质材料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时间,以50%植株进入该物候期为观测标准。

1.4.2形态特征测定

1.4.2.1株高 在小黑麦进入抽穗期、开花期时各测一次株高,每小区随机选10株测定株高,3次重复。

1.4.2.2分蘖数 在小黑麦进入分蘖期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测定其分蘖数,3次重复。

1.4.2.3叶长与叶宽 开花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小黑麦,每株小黑麦随机选取2个叶片,用直尺测定其叶长和叶宽,3次重复。

1.4.3产草量测定

1.4.3.1鲜草产量 在盛花期每小区除去边行30cm后随机取样,取样面积为1m2,齐地面刈割,测定其鲜草量,3次重复,计算公顷鲜草产量。

1.4.3.2干草产量 每个重复随机取3~5把样草,将三个重复的样草混合均匀,取约1000g样品,置于烘箱中105℃杀青30min,65℃烘干12h,取出放置室内冷却回潮24h后称重,直至两次称重之差不超过2.5g为止,测其干草重,并计算其干鲜比。

1.5 数据统计

试验所得的原始数据在Excel 2007上进行整理,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与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如表1所示,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于4月23日播种,10~14d出苗,1640出苗最早,为10d。6月初全部分蘖,其中1048、1640、1257分蘖最早,为32d。拔节最早的是1640,中饲2号最晚。抽穗最早的是1257,3241最晚。828与1640开花最早,为7月4、5日,828与1640的生长天数最短,为113d。8个品种(资源)皆可达到完熟期。

表1 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的物候期

2.2 植株性状差异

2.2.1株高 不同小黑麦品种(资源)的株高为95.13~148.87cm,828株高最高,为148.87cm,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资源)(P<0.05);小黑麦1257、3241、1640、1048、中饲1号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中饲2号株高显著低于其它品种(资源)(P<0.05)(见图1)。

图1 不同小黑麦品种(资源)株高比较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差异显著。

2.2.2叶宽、叶长 各品种(资源)叶长为12.58~23.74cm。1640叶长最长,为23.74cm,显著高于其它7种供试品种(资源)(P<0.05);中饲1号叶长最短,为12.58cm。各品种(资源)叶宽为8.60~18.27mm。1640叶宽最宽,为18.27mm;中饲1号叶宽最小,为8.60cm,显著低于其它7个品种(资源)(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小黑麦品种(资源)叶长、叶宽比较

2.2.3分蘖数 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分蘖数为1~4,其中1640的分蘖数最多,2097、1048、中饲1号的次之,3241的分蘖数最少,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见图2)。

图2 不同小黑麦品种分蘖数比较

2.3 产草量比较

由表3可见,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的鲜草产量为35833.00~50500.00kg·hm-2。1257的鲜草量最高,为50500.00kg·hm-2;其次是1640,为50433.00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中饲1号鲜草量最低,为35833.00kg·hm-2。

表3 8个小黑麦产量统计表

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的干草量为8993.00~12891.00kg·hm-2,1640干草产量最高,为12891.00kg·hm-2;其次是1048,为12178.00kg·hm-2,828的干草产量最低,为8993.00kg·hm-2。各品种(资源)的干鲜比为22.76% ~27.13%,1257的干鲜比最大,为27.13%,中饲2号的干鲜比最小,为22.46%。

3 讨论

生育期是评价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标志之一[9],朱铁霞等[10]研究表明,在不同地域小黑麦的物候期差异较大,小黑麦在北方地区生育期较短,在高寒牧区种子甚至不能成熟,完成不了整个生育期。本试验研究的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在高寒地区均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期为113~125d,试验中的8种小黑麦1640和1257最为早熟。高寒地区的小黑麦多以饲草加工为主,因此应在植株枯黄前适时收获,以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11]。

株高是指植株根茎部到顶部之间的距离,其中顶部是指主茎顶部[12],植物生长高度是描述牧草生长状况,反映其产量高低的一个较为理想的特征量。植物的株高能间接地反映草产量[13],8个供试小黑麦品种(资源)的株高在95.13~148.87cm之间,其中828株高最高,为148.87cm,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资源)(P<0.05)。低于祁星明等[8]在环湖地区研究8种相同的品种(资源)所得的结果160.99~202.07cm,其中3297株高最高,为202.07cm,这可能是因为环湖地区的年降雨量高于平安地区,且两地的海拔差异较大所致。

叶长和叶宽是反映叶片面积的重要特征,也是反应小黑麦形态特征和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14]。小黑麦不同部位的营养差异较大,叶片的营养价值远高于茎秆[15],本研究表明8个不同品种(资源)的小黑麦叶片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其中1640旗叶最宽,为18.27mm;其次是3241,为16.33mm;1640叶长最长,为23.74cm,显著高于其它7种供试品种(资源)(P<0.05),所以叶片面积最大的为1640,中饲1号的叶长最短,为12.58cm。

分蘖对牧草起着重要的作用,分蘖能够有效的促进植物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使植株的营养物质增加,利于植株扩大营养面积,也能增强牧草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促进分蘖和增加分蘖数既可提高饲草的产量,又可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16-18]。本研究中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分蘖数最多的为1640,2097、1048及中饲1号次之,3241的分蘖数最少,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资源)。

鲜、干草产量以及干鲜比是评价小黑麦饲用价值的重要指标[19],研究中8个小黑麦品种(资源)的鲜草产量差异显著,鲜草产量为1257>1640>1048>3241>3297>中饲2号>828>中饲1号,这与祁星明[8]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干鲜比最小的为中饲2号与1640,分别为22.76%与23.18%,干鲜比最大的是1257,为27.13%,高于王伟等[20]在玉树称多县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因为称多县的海拔较高(4270m),年平均气温为-5.6℃~3.8℃,低于平安年平均温度7.6℃,而气温是影响饲草产量的较为重要的气象因子[21],所以在平安试验点能够取得较高的草产量。

4 结论

本研究中8种不同品种(资源)小黑麦在生产过程中其各项指标间均存在差异。从株高、叶宽、叶长、分蘖比、叶片面积、鲜干草及干鲜比的综合表现来看,1640最适宜在高寒地区作为饲用牧草种植推广,可为以后小黑麦在平安地区的种植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叶长鲜草株高
青贮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多重分析
几种因素对烤烟不同部位抗拉力的影响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一只羊的结局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稻叶面积测定
苏丹草—拟高粱杂交种鲜草饲喂獭兔的效果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