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病耻感”,心理疾病须重视

2021-09-15 02:11晨海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病耻感病耻心理疾病

晨海

很多患者觉得不舒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心悸、高血压难以控制等严重症状,反复检查却查不出大问题,吃药效果也不好,这往往是心理问题所致。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现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在明显加大,我国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个合计患病率接近7%。

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不愿看心理科,或不承认有心理问题,多是因为“病耻感”,觉得患上心理疾病是一件很羞耻,甚至是让家人蒙羞的事。

患者之所以对“心理科”“心理疾病”避讳和反感,主要原因有3点:

1.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很多人厌恶、害怕心理疾病患者,甚至將心理疾病污名化为“变态”“神经病”等。

2.一些患者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存在错误认识,被诊断出焦虑、抑郁后就觉得“整个人都完了,要变成疯子了”。有不少人在看心理门诊之前,坚持锻炼身体、有不适及时就医,表现得十分积极,一旦被诊断为焦虑、抑郁,仿佛一下就垮了,觉得会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3.患者个性要强、敏感,再加上把心理疾病错误地归结于意志力薄弱、性格不好等,即使已察觉出情绪不好,还是下意识排斥看心理医生,总是对人说“我很好,没问题”“我没那么脆弱”等。

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互为因果。以心血管病为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越严重,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越高。有情绪心理问题的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相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患焦虑或抑郁的人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2~3倍,住院、门诊次数和医疗花费更多。

因此,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它无关道德,不必羞愧。心理疾病只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种,焦虑、抑郁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性失调,是不受意志掌控的,任何人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可能会出现。

很多心理疾病会伴有躯体症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心血管症状,如心悸、心慌、胸痛等;二是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道不适等;三是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四是皮肤症状,如湿疹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在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检查不出器质性疾病,则应考虑到心理科就诊,看看是否为焦虑、抑郁等情绪所引发。

此外,对于刚刚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及失眠持续两周以上者,亲友应留心观察,若有以下3种表现,也应考虑为心理问题:一是情绪不稳定,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发脾气、发怒或心烦;二是敏感、悲观,经常哭,觉得别人对他不友好,或对某件事特别担心,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三是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原来能做的事情现在不能做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甚至对原来爱好的事物丧失兴趣。

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不严重时,扛一扛或许能过去,严重时,积极干预可以有效减少痛苦。将心理疾病视如猛虎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一旦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就要尽早应对,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作者系北京航空总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编辑 吴兰芳 见习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病耻感病耻心理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