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提取信息,表述清晰准确

2021-09-15 10:49王佳琳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莱辛诗画异质

王佳琳

“守正创新”一直是历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和精髓所在,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考查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能力,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有效结合。本文聚焦于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的答题技巧,通过对试题的详尽分析,使考生在沉浸文本阅读的同时能够更快更好地提取关键信息,提升梳理细节和清晰明确表述关键信息的能力,以期提升应试水平。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本题的难度较低,考生可以通过细节定位,推断出正确选项,难度为B。

A. 无中生有,乱加揣测

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这句话正面阐述《拉奥孔》的历史地位。文中只是描述“《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拉奥孔》的作者莱辛究竟是不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这个后文并没有明确表示,属于无中生有,乱加揣测。

B. 活用原文,符合文意

选项B定位在材料一的第4段,一二句为“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关键词为“恬静和肃穆”,史诗中的拉奥孔放声号叫,表情应是狰狞而痛苦的,但雕像中他的面孔只有轻微的叹息,正好应了后文中“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因为希腊艺术看重恬静和肃穆。

C. 细节梳理,符合文意

选项C在原文中比较容易找出,难度较小。考生可以在原文中分三处定位不同之处:

①第四段第一句话:“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此为第一处不同:表情不同。

②第五段第一句话:“其次,據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此为第二处不同:大蛇缠身的部位不同。

③第五段最后一句:“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此为第三处不同:人物是否穿衣。

D. 概括总结,符合文意

选项D为第一题中较为难排除的选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本题的难度在于两点:①“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与“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②如何从后文的叙述中顺利归纳出诗和画有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

第六段第一句“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对于媒介和符号的认知与D选项中的前半部分“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保持一致,重点在于后半部分“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从第七段的举例论证可以推断出诗和画有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第九段的结论“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以推断出“诗和画因为媒介和符号不同,故所擅长的题材不同,”因果关系成立,故D选项正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题干定位和细节比对的同时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难度等级为D。

A. 过于绝对,乱加比较

选项A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考生重视:

①选项中出现“由于”二字,考生需要注意句子前后是否有因果关系。

②选项中的“不如”提示考生要注意二者的比较是否得当。

材料一第九段描述“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与选项中的“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相吻合,但和后半句并无因果关系。“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不如”二字更是乱加比较,违背文意。

B. 乱加因果,无中生有

选项B中前半句“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与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符,材料一中的第九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明确表示图画在叙述动作时,可以通过一个静面推想出动作的全过程,由此推断选项B的后半句“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与原文不符。

C. 阐述合理,符合文意

选项C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以及“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送”字,都是吟唱千年的诗词炼字的典范,化静为动,以精巧的动词来描绘景色,给人以“如状眼前”的视觉美感和言有尽意无穷的美感,与文意相符。

D. 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选项D较好排除,说法过于绝对。苏轼有关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断得到历代很多文人的赞同,程度较好的考生可以通过平时积累更快排除此选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本题的难度略高,除了考查考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侧重考查平时积累以及推理能力,难度等级为E。

解答此题较为理想的办法是排除法,可以分两步走:

①扣住关键词一:“诗画异质”,既然重点强调“异”,A选项谈“入画之诗”,侧重论证诗画的相融。C选项主要在谈诗和画的圆满结合,题干中重点强调的却是“诗画异质”。A、B不适合作为“异”的论据,故排除。

②扣住关键词二:“最”,题干中明确表明选出“最能支持观点”的论据。B选项的“诗画二者异迹而同趣”虽然谈了“异迹”但落脚点在于“同趣”,故相对而言,D选项最合适。D选项的前半句“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与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吻合;后半句“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与材料一第九段的“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有异曲同工之妙,重在说明“诗画异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难度等级为D。解答本题要仔细审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论证思路要分开来答。

材料一论证思路:

①通过每段的首句或中心句,概括每段的侧重点。

材料一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二、三段通过特洛伊之战引出拉奥孔的雕像,以此来解释为何提出“诗画异质”,四、五段则详细描述了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继而做出推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在第八、九段水到渠成地作出结论:“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②以逻辑为轴,纵向展开。

材料一论证严密,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推进,论据充足,故结论让人信服。

通过分析,可以推出材料一的第一个得分点: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1分)。

③找出材料中所用论证技巧,合理阐释。

材料一在第一段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叙述,即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三处不同,巧妙阐述中心论点“诗画异质”;第二段特洛伊之战转引自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运用了引证技巧。

由此推出材料一的第二个得分点: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0.5分)、引证(0.5分)的方法加以阐释。

材料二论证思路:

材料二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中心观点“《拉奥孔》的主要论点在于‘诗画异质”,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二列举了三个事例作为论据:

①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

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唐代小说中有关王维和《按乐图》的论述,認为是无稽之谈。

③徐凝在《观钓台画困》中感慨,即使挖空心思,仍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

材料二苦心费力举此三例,正是为了呼应莱辛的观点。

由此推出材料二的得分点:

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0.5分),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1分),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0.5分)。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解析】

第5题进一步深入考查考生对“诗画异质”的理解,除了考查理解能力,也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等级为E。提取关键信息后要求表述清晰,方能拿到高分,可以分为三步层层深入全面作答。

①把题干中的嵇康诗和材料中心论点有机结合。

文章的中心观点为莱辛的“诗画异质”,诗画各有其擅长的题材空间,可以抽取出得分点“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1分);根据材料一第六段第三句的描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做‘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以及第七段第一句的叙述“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和题干中的诗句结合,可以提取第二个得分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1分),完成做题的第一步,解读嵇康诗。

②扣住“诗画异质”,点出很多诗难以转化为画。

根据文章第七段的事例描述,可以清晰论证“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以此为基础,进而在材料二第二段的第一句提取关键信息“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2分)。

③提取关键信息,比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的时间承续。

根据材料一第九段的描述:“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通过文本细读,考生不难发现,“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哪个动作更难转化为画面,主要看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显然,“手挥五弦”较为容易呈现,因为琴作为静物,弹琴时无法随时移动,弹琴的动作可以通过抓住手指某一个瞬间的挥动进行描绘,较为容易切换为画面。相对而言,一个成熟的画家可以轻易描绘出人眺望鸿雁的画面,却无法表达出更深广的时间延续和空间绵延,正切合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绘画更是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由此推出本题最后一个得分点:与“手挥五弦”相比(1分),“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1分)。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为了让考生对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拟把八省联考(2021年1月)、广东省二模(2021年4月)和2021年新高考Ⅰ卷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在实战演练时给予考生思路的引导。

论述类文本主观题一:

问题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八省联考)

问题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广东省二模)

问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新高考一卷)

解答此类问题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审题意识,读懂题目要求

1月份的八省联考问题4重点考查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①对比论证②比喻论证③举例论证④引用论证,一般的论述类文本基本会涉及到一到两种论证方法,解答此种类型题难度不大,考前注重技巧积累即可迎刃而解。

4月份的广东省二模和6月份的新高考Ⅰ卷则跳出窠臼,重在考查论证行文脉络和论证思路,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审题,不可想当然,注意区分“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二)注重行文逻辑,归纳整合要点

1. 注重关联词的使用

①首先指出《乡土中国》一书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②进而论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③接下来陈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并辨析学者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④随后就再一次文艺复兴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的机遇和需要做出的贡献进行论述;

⑤最后总结《乡土中国》一书的重要价值。

上述5点为广东省二模第4题答案要点,通过对答案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答题时逻辑通顺,诸如“首先”“进而”“接下来”“随后”以及“最后”等关联词必不可少。答此类题时借助关键词可以快速有效的理清思路,给阅卷老师以脉络清晰之感。

2. 有机融合,全面思考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上述两点为新高考Ⅰ卷的问题4的答案,通过比照,此类题型新高考Ⅰ卷的难度明显加大,其答案是八省联考和广东省二模的融合:既包含行文脉络,亦考查论证方法。答题时要将行文脉络和论证方法有机融合,回看新高考Ⅰ卷的问题4答案,行文脉络的得分点在于:①提出缘由②推论③结论④照应,论证方法的得分点体现在:①举例论证②引用论证。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不能机械应考,应灵活变通全面思考,答题时有机融合,力求表述清晰准确。

论文类文本主观题二:

问题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谈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形成了各自擅长的题材范围。材料一(摘编自朱光潜《诗论》)和材料二(摘编自钱钟书《读〈拉奥孔〉》)相辅相成,故问题5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改换成其他问法:

问题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哪些观点可以论证顾恺之对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看法?(6分)(新高考Ⅰ卷)

问题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八省联考)

问题5. 你认为材料一中费孝通的哪一观点和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并请简述理由。(6 分)(广东省二模)

附:各题答案

(新高考Ⅰ卷)

①根据材料一中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1分),“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1分);②材料二则进一步强调“作为空间藝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2分);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1分),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1分)。

(八省联考)

不认同(1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1分),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1分)。呼吁人类提高警惕(1分),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1分)。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1分)。

(广东省二模)

材料一中,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一观点(2分),与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因为材料二所谈便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1分),而其主旨便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1分),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2分)。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比对两则材料的立意,表明态度

通过三则答案的比对,不难发现规律所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即使侧重点不同,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这就提示我们答题时①首先要明确表明态度,认同或者不认同。②找出两则材料是否有观点互通之处,清晰明确的表述。

(二)注意选文出处,找准观点

如广东省二模材料一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材料二摘编自《“新农村建设”与费孝通乡土重建思想》,可以明显看出两则材料都在谈乡土重建,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再看八省联考的试题,材料一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可以从材料标题推断出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拓展解读,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两则材料立意一致。试卷上每则材料后面都清晰地标注摘编自哪篇文章,细读选文的标题,可以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摸清作者的立意。

(三)筛选信息,根据题干关键词精准定位

以新高考Ⅰ卷的答案为例,题干关键词在于“挥”和“送”以及“易”和“难”,“挥”和“送”都是动词,而材料一提倡“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材料二中的“绘画之表达空间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都在印证题干中的“难”字,不难推出二则材料依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做题方能表述准确。

综观2021年广东省的三次重要大考的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问题涉及人工智能,文本选择涉及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朱光潜的《诗论》以及钱钟书的《读〈拉奥孔〉》。这些都是比较“磨脑子”的深阅读,题型的设计更是精心细致,层层推进,深入地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备考中要逐步认真磨炼提取信息能力,切实提升表达能力,才能在难度逐步加大的深阅读中保持流畅的思路,取得理想的成绩。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莱辛诗画异质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晋能科技半导体尖端技术喜获突破
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地区异质效应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