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域下岭南非遗香云纱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1-09-16 02:42徐娅丹
美与时代·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

摘  要:香云纱作为民族特色面料,是我国传统的丝绸珍品,但因其制作过程的繁杂性、应用领域的单一性等不足,使得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而引入文化基因,将其独特的特征及传承的方式作为媒介,打破香云纱文化基因以及传承领域的封闭性,丰富香云纱文化内涵的同时,以时代特色与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香云纱的传承路径,以视觉化的文化基因图谱优化香云纱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模式,實现香云纱的大众化,突显香云纱的文化符号,更有助于香云纱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文化基因;香云纱;传承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可视化图谱研究”(2020WQNCX12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广府非遗香云纱文化基因挖掘与活化再生设计研究”(2020GZGJ229);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专项)“大湾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创客实践育人模式研究”(YJYB2020-05)研究成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香云纱,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岭南地区独特了文化特色、文化气质与文化底蕴,其纯天然生产模式印证的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是岭南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新时代下,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并非单一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将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基因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基因”一词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设想,即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像生物世界里“生物基因”那样的基本而又齐一的“文化基因”[2]。而给予“文化基因”一词较为明确定义的是我国学者王东明与毕文波。王东明在《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中认为,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3]。而毕文波则在《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中提出,文化基因是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4]

文化基因源于生物基因,但不同于生物基因,它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变异性与无形性四大特征。在外在性上,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并在特定的文化场作用下,以时代性的文化方式得以保留;在互动性上,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行为中得以传承,而这一传承并非是单向性的,而是多向性的,即文化的“施主”与“寄主”均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两者在交往互动中存在彼此接纳、单方接纳或相互抗拒对方观念三种方式;在变异性上,文化基因的传承离不开时代的印记,单纯的文化基因复制是有缺陷的,每个时代的文化发展代表着时代的特性,而作为时代的文化基因,其传承易受到时代的影响,使得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基因易发生变异;在无形性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文化基因透露出一种无形的精神信息,通过这种无形的传播方式,使得文化基因在有意或无意中不断地传承发展。

二、岭南非遗香云纱传承现状

香云纱,原名莨纱、响云纱或拷纱,是一种传统的独特面料。作为丝绸种类的一员,香云纱因其具有吸汗、耐晒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市场上存在的丝绸种类也日益增多,使得传统工艺的香云纱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香云纱存在制作工艺过程较为繁杂、色彩形式单一、成本高昂等不足,其推广与传承都受到较大的阻碍。

(一)传统制作工艺繁杂,阻碍香云纱的传承步伐

香云纱制作过程工艺考究,其原料主要以蚕丝为主。香云纱盛产于岭南地带,以岭南区域特有植物的薯莨汁液为涂层材料[5]。 其制作需三道人工工序,一是用蚕丝物加以涂层,二是使用当地河泥进行覆盖,三是借以烈日暴晒,且暴晒需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香云纱的阴阳两面的恰到好处,而这一过程不仅繁杂,且耗时十分巨大,以至于其价格长期高企不下。尽管专家对其进行为期十余年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寻得简化制作过程、降低制作成本以及提升香云纱的产量的解决方案,以至于香云纱的生产规模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大大阻碍香云纱的传承步伐。

(二)香云纱色彩单一,限制其在市场领域中的推广

香云纱因其制作过程的独特性,使得其在应用上有典型的双面性。一方面,香云纱具有吸汗抗菌、耐晒、耐洗等多重优点。同时,因其制作过程的纯天然无污染性,造就香云纱本身面料纹样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香云纱色彩较为单一,多为黑、棕两种暗沉的颜色,使得香云纱失去光鲜亮丽的“外衣”。同时,由于香云纱的染色效果极差,迫使其使用范围较多停留在中老年奢侈品服装行列中,而非大众行列,以至于香云纱的市场占比率逐年下降。尽管香云纱具备众多优点,但其不足也间接成为影响其传承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基因在岭南非遗香云纱传承中的作用

文化基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复制与传播功能,使得其在不同时代能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得以保存、维系和传承[6]。不同时代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间接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把握与观察。香云纱的传承并非是当下时代特有的任务,而是每个时代的任务,从香云纱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代表了香云纱作为一种文化,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名片,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香云纱的传承不应局限于过去的方式,而应融入时代特征,借助文化基因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丰富香云纱的传承方式与文化内涵。

(一)有助于香云纱与时代特征的有效融合,丰富香云纱的文化内涵

香云纱与文化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传承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当下时代在保障原有制作质量的基础上,改良方式、创新传承模式与拓宽发展渠道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任务,也是当下的难点。通过借鉴文化传承的模式,即融入时代特征,在保留原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迎接新的时代,融入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而这一模式恰与香云纱的传承相适应,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应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与制作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新时代的特征,如信息化、多元化等,并将其融入其中,不断拓展香云纱的文化内涵,让香云纱的发展跟上时代,但又不失其本源。

(二)有助于创新香云纱的传承方式、提升对香云纱的民族认同感

创新是打通传承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随着香云纱与文化、时代双重特征的不断融合,有助于改良过去传统的传承模式,创新香云纱的传承方式。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香云纱的生产过程、产品特点等制作成信息视频进行保留,并通过信息化宣传渠道,扩大香云纱影响力;另一方面,借助文化与时代特征,打破香云纱用于单一的服饰制作现状,创新香云纱的生产领域,如家纺、家居服领域、茶艺套装手艺品领域等,在展现香云纱特有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香云纱的应用领域,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香云纱,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对传承和保护香云纱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7]

四、香云纱文化基因下的新传承路径

(一)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拓宽香云纱的传承领域

香云纱作为民族特色面料,其生产与推广应注入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借以独具时代特色的设计理念、审美意识与流行品味,打造出融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审美品味三大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香云纱”。“新型香云纱”一是文化底蕴不单一,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于香云纱的设计之中,如儒家的礼仪服饰理念、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朴实的民族特色文化等[8]。通过丰富香云纱的文化内涵,深化其制作方式,将文化特色展现于服饰设计之中,提升香云纱产品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的同时,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二是领域不单一,即香云纱的生产领域不再局限于服饰,而是延伸至众多领域,如家纺家居领域、手工艺品领域等,通过主动占领市场份额的方式,拓展香云纱的传承渠道,提升香云纱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及影响力,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香云纱的传承奠定基础。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香云纱的传承路径

信息技术不仅是促进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创新各类生产生活领域的动力源泉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云纱,其传承与发展不应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香云纱的信息化发展,让香云纱以一种新型的方式传承。香云纱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两大路径,一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创新香云纱的非物质文化资料保存方式,同时,借助3D动画技术与VR技术,实现香云纱的虚拟化再现,让香云纱走入大众视野,并让大众感受香云纱非遗文化的魅力[9]。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香云纱APP,通过汇集香云纱的制作、生产、成品、应用等信息知识,扩大香云纱的传播路径,让非遗文化走入大众。同时,与岭南旅游胜地相合作,通过设置香云纱展览馆等方式,增强宣传效果,让观众现场感受香云纱的文化气息。

(三)以视觉化图谱为支撑,创新香云纱衍生产品开发模式

香云纱非遗技艺长久以物相传,其技艺展现出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精神象征等,在传承过程中留下其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文化印记在大众视野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若从香云纱非遗技艺中提取其物质性与信息性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视觉化,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其文化基因的丰富信息,让大众更清晰地认知其法则、形式以及背后的深厚文化,也更利于提升香云纱在传承上的持续性。

古往今来香云纱主要以服装产品作为传承载体,但在当前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香云纱非遗技艺的传承迫切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捕捉香云纱在大众视野中的文化符号,提取香云纱典型的文化基因,构建香云纱文化基因视觉化图谱,较为清晰地展示香云纱文化基因中的各种特征以及潜在的文化内涵,为其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文化传承核心要素。这种创新产品开发模式的具体流程,被称为“基于文化基因视觉化应用的香云纱衍生产品创新流程”(如图1)。

在以文化基因为特色的创新产品开发模式过程中,作者对香云纱非遗技艺的文化基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从香云纱文化基因图谱中筛选出适合当前研究项目的基因因子——“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例如:为匹配“灯具”这类产品载体,需要提取香云纱“半透光”等基因要素进行最终的产品整合设计。《“香云揽月”香云纱灯具系列》设计作品(如图2)就是实践成果之一。这种基于文化基因的创新产品开发模式,能够进一步强化非遗文化的精神与文化内核,并符合时代市场发展规律“落地-生根-发芽”,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保护,为当代设计注入新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五、结语

本文以文化基因为研究视角,以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寻香云纱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文化基因的特征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将其融入香云纱的文化基因中,打破香云纱文化基因以及传承领域的封闭性。丰富香云纱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以时代特色与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香云纱的传承路径,以视觉化的文化基因图谱优化香云纱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模式,实现香云纱的大众化,突显香云纱的文化符号,更有助于香云纱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5):130-134.

[4]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27-31.

[5]郝丽,米平平,金憓.香云纱时尚推广——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会议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91-94.

[6]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8(2):50-53.

[7]马宏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工艺与产品现状研究[J].艺术品鉴,2020(1):120-121.

[8]蒋倩,吴厚林.刍议香云纱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2007(12):12-15.

[9]文霞.香云纱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J].服装设计师, 2020(5):89-93.

[10]張莉.楚雄彝族图案文化基因的解析与设计转化[J].美术大观,2020(7):144-145.

[11]岳岩.秦淮剪纸工艺文化基因提取及设计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12):93-95.

[12]刘宗明,张洪亮.湘西苗族银饰工艺文化基因图谱构建及设计应用[J].设计,2018(21):120-123.

作者简介:徐娅丹,硕士,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活化再生研究、绿色设计、材料工艺创新应用。

编辑:高瑾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区域文化基因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在中国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的再现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