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六朝”博物馆活动开展的思考

2021-09-22 20:09杨佳佳王义梅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瓷美育博物馆

杨佳佳 王义梅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了解。走进博物馆,也成为幼儿园美育的新途径。早在20世纪初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应以陶冶情感为目的”。博物馆里藏着文明的精髓,而学前儿童的认知与审美具有他们独特的年龄特点。开展“美在六朝”系列博物馆活动时,我们在思考着,探索着,尝试着:怎样才能在博物馆里帮助孩子们寻找到与自己有关的联结,带着一分好奇与喜悦探寻博物馆里的美?我们寻找馆藏,探索形式,反思实践。

一、寻馆藏:三种链接,一见钟情

每一道纹饰都是一次文明的触碰,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不朽的奇迹,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件展品也许能激发起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审美愿望,一次美的探知也许能在幼小的心中激起一圈文化的涟漪。博物馆里的藏品千千万万,为孩子们展示出了另一个时空的形态样貌。 “美在六朝”博物馆活动的对象是5~7岁的中大班儿童。什么样的藏品适合作为他们的审美对象?我们分析儿童的经验,依据馆藏文物与此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寻找适宜儿童欣赏的展品。

(一)生活的链接

5~7岁的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中,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初步的美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物记录下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它们和现代的同类物品相比﹐有着独特的美学个性,却因为经验上的某些相似,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记里鼓车”,是六朝时期出现的车驾。如同古代的大多数车辆一样,它是木质结构,但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记录距离的工具,每行进一段距离小人儿会跳出来敲—下钟。原来,计程功能也会出现在古代的马车上。“指南车”,用车上的机械装置,让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指南车出发时设置木人指示的方向, “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这不就是古人的“车辆自带导航系统”吗?

文物中显现的功能,一下子将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唤醒。他们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调动起创作的热情:如果我生活在古代,会设计具有怎样功能的车驾呢?兼具美感与“科技感”的活动“奇车妙驾”就此展开。

再看生活器物——铜礁斗。长手柄,小容量。《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的“柝”,说的就是它。这名称、造型,感觉很遥远吧?可是,一旦说出它是战时军人带在身边,白天在野外生火,用以加工食物,夜晚用其打更的厨具时,孩子们一定会发现惊喜: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一人份小火锅”吗?东晋时的青瓷槅更是好像穿越回去的“爱心饭盒”,打开了我们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新认识。“美食美器”活动就这样拉近了今人与古人生活的距离,引发孩子们欣赏、探究、创造的兴趣。

(二)自然的链接

大自然的美是朴素的,大自然的美又是丰富的,大自然里充满了创造美的素材。在博物馆里林林总总的器物上﹐我们总会发现那些自然的元素。它们自身所具备的跨越时代的永恒美感,成为孩子们欣赏的对象、创作的源泉。

点彩,是传统青瓷制作中的一种装饰手法,打破了青瓷原本单一色调的审美局限。“雨过天青云破处”“夺得千峰翠色来”。古人从一次“失误”中获得了意外的创作惊喜,进而运用这种手法﹐将器物上点出树叶、蛙影、豹纹等自然纹样,让沉静的青瓷增添了自然的活力。“青瓷褐彩”活动中,孩子们欣赏青瓷点彩器物,变身为“青瓷匠人”,用笔尖点出他们眼中的自然。

莲花,是常见的艺术创作元素。欣赏了华丽非凡的镇馆之宝“青瓷莲花尊”后,让我们在旁边的青瓷莲纹器物展柜前多流连了一会儿。青瓷盘、碗、花瓶上,那些或单或双,或上或下的莲纹装饰,孩子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反复端详,“印象莲纹”活动萌芽了。

(三)文化符号的链接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馆藏文物中蕴藏的元素﹐让我们看到文化上的一脉相承或古今变迁。这些对于文化元素的关注,也让儿童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代入感。

六朝博物馆中有一面墙,展示了各种装饰风格的瓦当。瓦当上的兽纹装饰,造型张扬,质朴浑厚,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瑞兽来保护一家平安的愿望。人面纹装饰,表情各异,神态逼真,可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可能是祈求宅院安宁的象征。莲花纹装饰,更是代表着吉祥的寓意,美好的希冀。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平安的追求从未改变。孩子们在“百变瓦当”活动中感受着乐趣,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美好祈愿。

馆中有“六朝食单”的展柜。其中的菜名,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有些许陌生。扁尖鸭臛,原来就是今天的扁尖老鸭煲;金齑鲈鱼脍,竟是古代的鲈鱼刺身;鸭蛋此时被称作“鸭卵子”,还有用荷叶包裹的“鸭饭”…… 一桌食单上,“鸭”字频频现身。身为南京小朋友,会发现南京人爱吃鸭的习惯,真是由来已久。这一份六朝食单,既有当时的文化特点,又能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找到共同点,不禁引人探寻。在“美食美器”活动中,孩子们自制“我们的食单”,用今天的“佳肴” ,向历史致敬。

牛车,是六朝交通的典型代表。牛车之美,不胜在快,而胜在闲适。“建康第一路”中牛車出行的展品,展现的不仅是六朝世族大家出行的场景﹐更是士族人崇尚悠闲逍遥的一时风气。这与孩子们印象中古人驾马驰骋的飒爽印象截然不同,为他们了解六朝的审美特点开启了一个新的通道。在“奇车妙驾”活动中,他们将自己对牛车的理解与功能设计结合,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功能”车驾。

二、探表达:各美其美,相得益彰

儿童的创作与表达,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7岁的儿童,在小肌肉发展和审美创作经验积累上已经有了提升,他们乐意参与艺术活动,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与想象。怎样让孩子们在欣赏馆藏之后,能以适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我们从创作形式、创作材料和布展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各美其美的创作形式

我园自1985年开始进行美术特色研究以来,开发了大量适宜在学前阶段开展的美术创作形式,如泥贴画、水粉拓印画、点彩画、墨印添画、线描装饰、折纸添画、剪贴添画、多种材料造型等。

馆藏文物,材质各不相同。陶土的瓦当,铜质的厨具,铁质的家具,瓷质的碗盏……呈现方式形态各异,平面的书画,半立体的砖画,立体的雕塑……

我们分析每一次活动中欣赏的馆藏文物的特点,与园内研究积累的美术创作形式对应,或进行变通,为儿童欣赏后的创作表达提供实践的可能性。

青瓷褐彩,需要表现深色在青瓷底胎上晕开的效果,我们选择湿画点彩。

百变瓦当,我们选择黏土贴画与刻画结合的形式。

印象莲纹,水粉拓印可以显现出器物上斑驳的莲纹装饰效果。

美食美器,黏土捏塑自然是最好的“美食”创作方法。

线韵砖画,泥线贴画最贴合文物神韵……

(二)适宜为上的创作材料

材料是儿童美育创作活动的基础要素。材料具备的潜在形式语言,为儿童进行文物欣赏后的创作提供了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何为“适宜”呢?“适宜”既是指材料与审美对象之间视觉观感类同的适宜,也是指材料与儿童审美表现能力匹配的适宜。

瓦当,陶泥塑形烧制。这样的制作方式在半个多小时的操作活动中无法实现,更何况儿童对于陶土制作的经验各异,基础不同。在“百变瓦当”活动中,我们准备了灰色的黏土底盘,儿童使用泥塑制作凸起部分,使用刻刀凹刻线条,使用塑料叉压制纹带装饰。

青瓷褐彩器物,特点是在青瓷底胎上进行点彩装饰。我们利用宣纸上色可以晕开的特性提供创作材料。儿童将宣纸贴在一次性纸碗上,用青色颜料打湿后用毛笔蘸褐色进行点彩,获得与青瓷褐彩远观同质的效果。

奇车妙驾,欣赏的对象是记里鼓车与指南车这两件大型木质还原品。怎样的材料才能让儿童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我们使用卡纸事先制作好车轮、车架、牛、马等配件的半成品,儿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用,按照自己的设计组合,拼贴,线描添画,着力表现自己车驾的个性功能。

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问题看起来并不容易解决,那么,老师的创造力是最好的助力。

吉祥鸡首,需要制作长颈大肚的壶身,除了购买现成的壶身底胎,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我们用一次性碗和一次性杯子进行组合,外覆青灰色黏土,“青瓷盘口壶”底胎跃然桌上。

线韵砖画,需要大量粗细均匀的黏土线条在“砖”上造型。儿童操作时间有限,此时,厨房里的手动面条机登场,粗细均匀,批量生产,成为提供强力支持的完美大后方。

(三)相得益彰的布展方式

审美的创造,并不止步于儿童艺术作品的创作,还包括作品的展示。有创意的布展,能使为儿童的藝术创作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个“小空间”,让儿童的审美情感更加贴近审美对象。

在“美食美器”活动现场,孩子们制作美食后,教师用毛笔将他们的创作内容按菜名记录在一张张纸上,形成一份“我们的食单”。生动的美食,与清雅的食单,相得益彰。这样的席间,似乎可以听见觥筹交错的声响。

在“清衣华裳”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六朝人物服饰,搭配事先准备好的纸质“麈尾”,与教师事先绘制的山水长卷背景,士人仕女清秀飘逸的风度,跃然纸上。

三、思实践:面向普适,灵活应用

“美在六朝”博物馆美育活动,至今开展已经整整两年了。我们边探索,边实践,活动在一次次的实施与反思中日臻完善。但我们也很清楚,这样面向全市5~7岁儿童开展的活动,与在本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儿童。我们的教育对象来源于全市各幼儿园,他们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创作能力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习惯各不相同。同时,每次参加活动的儿童都因为采用公众号报名的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每次活动之间的经验连接,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美育活动的开发,也就带有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面向普适

博物馆美育活动的选材,更多的来自教师的预成,对形式及材料的分析和准备也更多来自教师对本地区5~7岁儿童具有普适性的年龄特点的了解。

活动设计的核心思路,是游戏化。从师幼初见时候的暖场游戏,到文物故事的丰富生动;从赏析过程中的体验探究,到作品展示时的情境布置,儿童学习和探索的整个过程,始终充满乐趣与好奇。

操作材料,也结合材料、工具本身的特点及操作方法,以面向普适为标准,进行提供。黏土、刻刀、卡纸、宣纸、毛笔、勾线笔,都是大多数儿童应该具有一定操作经验的材料。

(二)灵活应用

尽管面向普适的儿童经验,但我们仍然希望在美育活动中,能够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有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审美表达。

“青瓷褐彩”活动中,我们提供整张或条状的宣纸,或粗或细的毛笔,供儿童根据自己的设计以及小肌肉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工具。

“清衣华裳”活动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行设计六朝服装,或使用教师提供的服装半成品卡纸、油画棒、水彩笔、纸胶带等,也为儿童提供创作工具的不同选择。

“吉祥鸡首”活动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制作不同形态特征的鸡首壶。能力强的儿童,可以制作双鸡首壶,能力稍弱的儿童,同时间内也能完成基本的鸡首盘口壶形态。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在活动中有获得感、成就感,是我们开发活动的重要考量。

儿童欣赏文物后进行创作,是在参观后获得的更多美的体验。这样的美,不是对文物的复制,而是对历史中的美的贴近。

美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美学教育的宗旨应是在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基础上,完善其人格,进而美化其人生。博物馆美育活动的意义在于,当儿童在这里逐渐了解并体验了真正的美之后,在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上,会自然而然地把美渗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一直走下去,让博物馆里的美,能够帮助儿童在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中,健康、全面地成长。

猜你喜欢
青瓷美育博物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龙泉青瓷
博物馆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龙泉青瓷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