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

2021-09-22 03:19魏建克郝身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魏建克 郝身沛

摘 要: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从知识传递到理论认同建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型成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及其讲授和讨论,既要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更要让学生带着教学世界的政治理论走进生活世界和走向科学世界,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交互中研读中国和中国道路,学会分析和运用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掌握道路探索的根本、基本和具体方法,从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明确中国道路的价值选择。要实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是教学内容的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因此,开阔世界视野,聚焦教学世界的中国视角来引导学生对中国问题的价值关怀和学理阐释,才能真正确立研究生的科学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其成为新时代高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国视角;世界视野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2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4-0102-05

一、问题缘起: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

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无论是硕博期间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还是硕士阶段的基础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内容具有的中国价值关怀,决定了研究生思政课的政治导向;课程设计对中国道路探索的方法论旨趣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人民立场,决定了研究生思政课的学理性期待;课程内容反映的时代意义和中国智慧,决定了研究生思政课应具有的世界视野。国内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和内容创新呈现出价值性和思想性、真理性和学理性的相互融合,做到了政治导向性同学术学理性的统一。〖HJ2mm〗诸如吉林大学“学理性教学”[1]模式探索正是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和传递,让学生从已知的“实”,了解可知的“理”,探索将知的“是”,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当然,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最为关键的是紧跟时代步伐,抓实时代脉搏,找准时代方向,研究时代课题,服务时代需要。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谈及较多的诸如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衔接问题、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问题、围绕课程内容师生之间认识和判断上的内在张力问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错位问题、学习过程与评价体系的统一问题,等等。再加上网络时代引发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时代青年人自身创新创造意识的增强,已有的共鸣问题群又多了新的挑战。尽管有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有着教学载体和空间的拓展,有着师资结构质量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仍未真正走出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从知识传递到理论认同再到思想建构的根本转型。很多思政课教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钻研不够,缺少从中国现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结合上做出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解读,仍未能够依托于教学大纲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做到紧跟时代的创新。

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实践,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需要。[2]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着力点应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国际关系和全球关系两个维度,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学习研讨,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二是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确立世界视野,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大势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研究系列中国问题,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三是通过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研究,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智慧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

三个方面的聚焦,实际上就是要让研究生实现从中国认同到中国再思考,从中国再思考到中国使命担当。因此,研究生思政课能否激发研究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真正自觉的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从中国道路的新表达来分析和探索中国智慧的根源或中国道路的方法论,厘清教学内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才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进教学内容向中国视角和国际视域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价值关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中国表达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强化价值关怀,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型的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要旨的研究生思政课,本质上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解放的价值关怀,确立研究生“对中国现实价值的认识、体验和态度”,促进其对“理想价值的追求”[3]。对当下中国而言,人的解放的价值关怀就是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要弄懂这一追求,研究生思政課教学安排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道路,立足中国梦想。也就是说,在内容选择上,研究生思政课的价值关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讲准,把中国国情说透,把中国道路讲清,把民族复兴讲明,在内容设计上,关键是要坚持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灌输性和启发性相互配合,从四个层面融通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中国现实表达。

第一个层面是规律性认知表达。规律性认知的目的是要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观察视域,帮助其洞悉中国和世界。从方法论上来讲,开阔学生的世界历史视野,让研究生学会思考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通过针对性的内容讨论,提升研究生的价值关切。研究生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要通过相应的显性话题设置,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实践命题和党史国史的发展脉络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教授基本知识和常识基础上,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中,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去探讨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去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人的期盼;从当下科技创新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去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主宰下的网络社会;从网络社会中世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变化中去反思过去、正视现在和面向未来。

第二个层面是中国道路认同表达。道路认同的目的是要强化研究生的“四个自信”,坚定“四个伟大”。实现研究生对当下中国道路认同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α)都要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Υ)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4]可见,研究生思政课需要解读好新时代中国实践,讲述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把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中有关中国经验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通过鲜活的案例启发大家去思考,让学生从案例反映的中国实践中把握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明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性成就背后所蕴藏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中国特质。在此基础上,更要引导研究生从中国道路实践,或者说是中国样本、中国奇迹中找到中国理论的逻辑起点及其系列中国问题,思考并掌握中国模式在解决中国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它的世界意义。只有让学生明白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学会用科学方法论去研究和回应中国问题,形成独立、科学的中国道路思想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关怀,夯实“四个自信”的人才根基。

第三个层面是人生价值反思表达。价值反思的目的是要强化研究生的价值关怀,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研究生要学会思考我与社会、我与中国、我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课堂议题设置讨论现实生活和经验世界,把握人生方向,从多样性中把握统一性,从社会的整体意义上理解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出乐观态度,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确保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同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毕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5]思政课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消除盲目的价值追求,让其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自觉承担时代使命,强化“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6],做到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让自我和社会都能从积极向上的应然中走向实然,从实然中追求更加美好的应然。

第四个层面是使命担当表达。培养使命担当的目的是要让研究生在感受人生美好的基础上,能够直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做到勇挑重担。强化研究生的使命担当,关键是要在教学上整理出能够反映时代重大挑战的课题和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课堂把问题带给学生,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主动思考和研究诸如“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就业收入、教育公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诸如“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五位一体”“四个伟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复兴”“四个意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高频词汇的时代内涵,并把这些内容转变成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案例,突破教材内容上存有的理论抽象,创新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丰富教学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方面让学生弄懂了中国成就的中国根源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和未来前途、现代化的中国样板和世界意义,增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基于此,研究生既看到了中国成绩,又增强了解决中国差距的自信和决心,以及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

总之,价值关怀需要在显性教育中突破抽象的说教,要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把所讨论的内容充分同中国现实相结合。从“三大规律”、道路认同、人生价值和使命担当四个方面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主动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形成共识,做到面向未来去回应现实,厚植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

三、学理期待: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方法论

从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在讲解的基础上跳出唯观点、结论的单向度灌输式传授,必须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学理作为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学理性就是要做到对相应原理或法则的尊重和运用,对思考或研究对象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或理论体系,达到事实与哲理的交融或统一。就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而言,学理期待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让政治问题在教学世界里学术化,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术反思产生对政治结论的理性认知。实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推动研究生思政课走上学术化轨道,推动思政课成为“研、学、教”合一型的学术性教学[7],适时注入能够解读教学内容的已有学术成果或最新理论阐释,并用学术思路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现学理性已经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式的学术性教学,强化集体备课研讨,满足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和批判性要求,形成有针对性地学术性聚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怀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母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视域和中国旨趣,通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共同理性反思,学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中国现实和世界大势。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完全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作为理论阐释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系统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掌握中國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述,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热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做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来阐释教学内容,用中国道路经验来诠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坚持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做到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统一,重点解读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和最新理论创造,引导学生在加强学理性探讨中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其次,教研内容要聚焦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时代化进程及学术视域,增强思想性,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批判态度和建构性的质疑精神,赋予教学活动更高的学理标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摆脱经验性的感性认知误区,就是要对讨论的内容开展学理性分析,拓展教学内容学术空间,逐步消解政治性命题的简单说教,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经验性张力,达到政治性和学理性融会贯通、相辅相成。通过教学学术转型,不断把最新社会发展的关注点,以及全球热点问题带进教学内容,探查具有时代价值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社会现实问题,激发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以及自身感兴趣问题的关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研究生的关切点和兴趣点作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教研的重点内容,开展对这些问题的集中集体研讨和建设性批判,通过答疑解惑,帮助研究生确立科学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提升思政课的学术性和政治引领力。

再次,教师要强化学术成果的教学转化,涵养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理规范,化解思政课千篇一律的教学样态或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植入式枯燥。教师要用学术研究的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围绕教学内容吸纳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纳入自己的教学体系,而不是把带有明显世界观、价值观分歧的学术争议带进课堂,把思政课变成纯粹的学术课堂。一方面要通过集体备课、团队攻关,想方设法聚焦教学热点和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有步骤、有层级地带入课堂,实现教研成果的课堂转化。教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形成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增强思想性。同时,也能唤起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让学生从教学世界转向科学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创造力。值得提及的是,在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操作上,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结合各自高校特点和团队的学术研究实际,不断创新学理性教学观和专题化、问题式教学模式,坚持教学内容的学术禀赋和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深化政治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建构,唤醒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术生命。

四、世界视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定位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从知识传递到理论认同建构,需要不断开阔研究生及其学习内容的世界视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教学过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阔学生的生活视域和科学视域。一方面促使学生钻研教材内容,并从教材内容中回归生活世界,找到人生位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天下风云,从天下风云中读懂中国道路的真理力量,读懂中国问题和方案,承担历史使命。生活视域和科学视域的结合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走出教材,走进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关注国际问题、关心人类命运、关怀中国复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科学认识和系统审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清楚中国从弱国、大国到强国的发展方位,了解中国从世界体系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方位,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启国际政党间对话并走向现代化的政党方位,领悟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自信的文化方位,明确通过媒体融合传递中国声音的舆论方位,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拥有世界视野,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定位。在实现研究生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上,提升世界视域,从教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能够发挥两重作用。

一是能够激活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世界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双元互动,即“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和“化日常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9]的统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具有的结构性和体系化、批判性和导向性功能,以及彰显的价值性和育人性,注定了教学内容既要源于生活实践,又要体现科学的理性。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研究生把获取的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找到生活世界的价值方向;需要借助教学世界对经验生活中的人生困惑释疑解惑,并通过科学世界获得理性认知,达到积累知识来丰富生活,明确价值来引领人生,开阔世界找准方位,最终在实践中完成求真求善求美的选择。

二是能够增强研究生的政治经验和政治认同,即有效实现学生对中国政治理论的通俗化认知,并形成完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正确的政治经验理解。作为高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不具备世界视野,直接影响着研究分析政治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生活体验水平。研究生在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互动中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认同和接受党和国家的政治战略和策略,增强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系统把握,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除了提升研究生的世界视野,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上同样要有世界视野,这个世界视野必须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讲到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又要关注人类发展大势。关注生活世界,需要教师借鉴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价值理性,以及奥地利学者许茨关于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生活世界理论,防止形成纯粹的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抽象理论世界,引导研究生真正领悟马克思所言明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的深刻内涵,让教学内容拥有社会生活的鲜活品味。

把握世界视域,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用世界历史研究方法来分析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最大可能的开阔学生对当下国际关系和全球关系的科学理性的思考。让学生读懂中国的大国崛起和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使命和面临的国际挑战,把握住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巩固民族和国家命运与共的思想共识和价值目标,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全球意义,找准国家与国家在生存、利益、安全、文明上的国际意义,以及网络空间中安全、共享、有序的網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义。

结语

基于问题的思考和路径假设,形成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具有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的判断。在路径选择上,我们提出了价值关怀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理期待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拥有世界视野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定位。问题的提出源自现有教材的内容设计和思政课教师的授课体会及经验总结;路径的假设则是基于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正是由于需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研究生都具有更为开阔的世界视野,需要强化对中国道路的“四个自信”,需要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担当,才形成了问题导向视域下有关价值关怀、学理期待和世界视野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加需要科学选择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推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不断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基本原理走入基本方法,从知识传递走进理论认同建构,鼓励研究生带着教学世界的思政话题进入生活世界,在同科学世界的交互中,自觉沉浸于研读中国和中国道路,系统把握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学会运用中国道路的方法论,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世界,成为新时代高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钱智勇,李蔚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19-121.

[2] 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1-5.

[3] 张建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范畴的深层解读[J].学术论坛,2017(1):63-67,144.

[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5] 陈新汉.论人生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16-21.

[6]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J].前线,2007(5):56.

[7] 姜超.高校学术性教学的内涵与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64-72.

[8]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9] 南纪稳.教学世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3):4-5.〖ZK)〗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责任编辑:杨小扬]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
基于企业需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操作中感知 在比较中掌握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体会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